APP下载

高校心理学专业学校心理辅导课的实训教学研究

2009-09-25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实训教学能力培养大学生

李 松

[摘 要]高等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目的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心理辅导人员。目前我国高校在心理辅导和人员培训方面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本文分析了学校心理辅导实践活动课的模式,并运用MSSMHS量表对受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验,从而为我国高等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以及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摸索出一套可行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程 实训教学 大学生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4-0108-03

[作者简介]李松,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生(河南许昌 461000)

我国的心理辅导教育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1)开展多样的心理辅导与教育活动;(2)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3)对拟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进行初步培训;(4)加强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但依然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在:(1)辅导工作区域差距较大,中西部发展较慢;(2)缺乏高素质心理辅导教师队伍;(3)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就目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对于未来从事心理辅导教育人员的培训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加强学校心理辅导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要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实践活动。鉴于目前中小学校对心理辅导教师的需求及人才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心理辅导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索能够找出一条既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又服务于中小学生的一条双赢的途径,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研究的实施

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加强理论学习,对大学生传授系统的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第二阶段,开展实践活动,大学生要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理论,在教师指导下对中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检验所学知识,积累经验。

(一)第一阶段:理论学习

1.培训对象。 本次教学实践活动指导的对象是教育科学系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

2.学校心理辅导理论知识的学习 。 学习本课程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因此仅对这些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2)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3)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4)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施途径;(5)参与班级心理辅导单元活动课的设计。单元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具体心理辅导内容制订实施计划。它包括:(1)确立单元名称;(2)确定活动时间(2节课左右);(3)确定活动的目标(具体目标):某一具体的单元所要达成的目标;(4)准备场所和材料;(5)确定实施的方法与过程(讨论、参观、角色扮演、演讲、歌唱听录音、看录像等);(6)拟定实施程序。

(二)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1.受辅对象。 本次大学生心理辅导活动的对象为许昌市第十五中学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2.具体实施步骤:(1)测量受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了检验大学生辅导工作的成效、了解受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心理辅导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我们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这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该量表共60道题,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采用5级评分制,每个项目得分之和除以6,即为该项目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2~2.99分为轻度问题,3~3.99分为中度问题,4~4.99分为重度问题,5分为严重问题,症状因子分≥3,说明有明显的心理症状。测量数据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后,结果显示受辅学生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各项因子的平均分均在2分以上,在各因子具有明显症状的检出率(均值超过3.00)中,学习压力、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7.6%、26.2%、23.8%、28.6%、21.4%和26.2%,而学习压力检出率最高(见表1、表2)。(2)明确活动内容。根据分析结果,将某一因子具有明显症状的学生筛选出来,对其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搜集学生的个人信息和深入了解这些学生。对此我们根据测量结果,将活动内容设计为两个方面,即人际关系辅导和学习辅导。其中人际关系辅导为4个单元,即学会倾听、与朋友携手、我喜欢的少男少女形象、增加交往自信心。学习辅导为4个单元,即丰富的想象力、记忆的诀窍、学习策略和克服考试焦虑。(3)制订活动目标。确立活动目标就是确立活动所欲达成的最后结果。人际关系辅导和学习辅导是两个比较大的内容,其中每项内容之间还包括不同主题的单元活动,每次单元活动又有其具体的单元目标。(4)指导学生设计单元活动。指导学生设计单元活动就是让大学生每7人组成一个小组(共10组),根据所设定的内容,在活动前设计出某单元的具体活动方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让每一小组的代表将本组的活动方案介绍给大家,在教师的引导下,彼此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讨论可以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目标的制订是否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2)活动内容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3)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4)设计方案是否以增加学生亲身体验为主。

3.心理辅导活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心理辅导活动最直接的效果体现在:(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2)学生学会了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心理辅导活动;(3)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开阔了视野,为以后从事心里辅导工作奠定了基础;(4)在相互的协作和讨论活动中增加了友谊。其次,对于受辅的中学生,其最直接的效果体现在:(1)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辅导活动结束后,我们对受辅的学生再次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结果显示,被试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学习压力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前后测均值差异显著。(见表3)

4.本次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首先,在活动内容上,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辅导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仅限于对学生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的辅导上,有些问题在辅导中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对学生生活中情绪的辅导、对学生适应不良的辅导等。其次,由于活动时间较紧,在辅导内容上,对人际关系和学习中各单元活动之间的辅导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完善。第三,由于受活动资源的限制,能够直接为中学生提供服务的机会还太少,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三、建议

(一)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子

本次研究采用了高校与地方中学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需求量大和编制少的问题,及时为各中小学提供高素质的心理辅导教师;另一方面又可使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避免出现实践机会少和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

(二)提高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大学生传授,也要求他们指导大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在实践中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驾驭课堂的丰富经验和教育机智。

(三)坚持开展心理辅导实践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今天的青年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难以应付,因此,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教育势在必行。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足以看出国家是多么重视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现在的健康不单单是要求身体健康,它还要求心理健康。因此应长期坚持开展心理辅导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4-26.

[2]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91-97.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实训教学能力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商品学课程实训教学探讨
分析任务式教学在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