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心理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009-09-23吴欲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2期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摘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的科学。文章主要就心理学中“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阐述了现代企业管理应该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这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关键。

关键词: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现代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060-02

20世纪80年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人中国。它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采取各种各样的管理措施去达成组织目标。但其努力最终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既然是“以人为本”,自然就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运用。

一、因人而异。各展其能

现代人力资源强调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动态管理。也就是说对员工不仅仅只是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不断进行岗位调整,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量才使用,人尽其能。

古希腊心理学家希伯克拉特和罗马心理学家盖仑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能影响工作效率。他们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类。

胆汁质的人属于战斗类型。他们感情与动作迅速,直爽热情,精力充沛,脾气暴躁,缺乏灵活度。这类人适合做推销员、采购员、监督员等;多血质的人又称敏捷好动型。他们热情、开朗,无忧无虑、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感受迅速、强烈但不深入,不能持久,兴趣广泛但注意力以分散,感情易变化。适合做行政管理工作、驾驶员工作、宣传工作等;黏液质的人属于缄默沉静型的。他们特点是情绪不易激动,内心冷漠,动作稳妥,不善于交往但善于忍耐,注意力稳定,有较强的自制力,适合做管理人员、会计、出纳、秘书、办公室职员、档案管理元、打字员等;抑郁质属于呆板而羞涩的类型。这类人情绪兴奋性高,敏感、体验深刻、持久、内倾,各种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缓慢而柔韧。适合做化验员、保管员、机要秘书、打字员、校对工作等。大多数人是一般气质或两种气质的混合型。

气质就动力特征而言,无所谓好坏之分,各类气质的人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不胜枚举。但是,社会实践的领域众多,不同领域的工作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就有了气质类型对工作适应性的问题。例如:多血质的人易于从事环境多变,要求作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黏液质的人则相反,他们适合于从事耐心细致、要求持久、相对稳定的工作。

在对环境的应付能力上,多血质的人机制灵敏,善于用很巧妙的方法应付环境的变化;粘液质的人常用克己忍耐的方法应付环境;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在不顺心的时候容易产生攻击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抑郁质的人过于敏感,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耐挫性差。

那么,在因事择人或因人择事的时候,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正好适合工作的要求,他会感到工作得心应手,对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若不考虑气质类型对工作的适应性,将会增加人的心理负担,带来不必要的烦恼,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在选拔企业的决策者上,这个因素甚至可以决定企业的兴衰。

二、了解员工需要,开发员工价值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创造机会,挖掘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员工的价值。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人为本,研究健康的人、具有尊严的人、自我实现的人。他们认为“需要”贯通着人的一生。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它包括: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美国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最基本到最高级划分为五个维度,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从需要到目标的过程是这样的: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然后又有了新的需要和目标,它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从需要到目标,人们实质在乎的只是达到目标的过程,人们在不断地制定目标,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需要层次,最终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人类,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三、制定合理的政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使企业内最有潜力的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并服务于企业增值目标。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创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在实验中发现,某种行为可以运用强化物来增加这种行为的频率,即强化。他认为如果人们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类行为,即正强化;如果人们无意中做出的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则以后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即负强化。他认为,行为付出所得到的结果将决定行为的保持或消退。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多采取绩效考评、薪酬福利、激励政策,在于激发员工的活力,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这些政策若制定合理、运用恰当,就能够激发起员工的饱满情绪,促进员工技术水平、操作程度、工作能力的提高,推进企业的发展。相反,将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则会消极怠工,阻碍企业的前进。

四、加强对话,为员工营造心灵沟通的氛围

据资料显示,在各公司应聘的跳槽人员中,有53.2%的人不满足酬金及福利待遇;38.6%的人是因为沟通不满;5.2%的人是因为解决夫妻分居;3%的人是因为其他原因。

从数据上分析,因沟通不满造成的人才流失,企业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人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时,有些决策层领导容易把员工的动机和心理需要,简单地看做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振荡和不安,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

在企业政策的制定和重大改革中,员,工们不再只是满足于企业的宣传、决策层的自行决断。他们需要企业的尊重,要求积极参与、沟通交流,他们希望决策层也能听听他们的心声。而我们的决策层往往只注重树立权威性,忽视了员工的心理感受。这就导致政策的制定难以落实到实处;企业改革受到层层阻挠,往往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多创造沟通的机会,走近员工的心理,了解员工的动机。尽量营造些亲和氛围,例如举行茶话会,倾听会,团体辅导,让员工们有宣泄、倾诉、减负的机会。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该懂得一些心理学理论,应具备对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洞察预见能力,发现僵局及时调解润和,避免关系恶化造成不必要的人员流失。

现代人力资源追求管理的科学性和领导的艺术性。专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扮演诸多角色:对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系统做出规划;提请高层管理者重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说服各部门主管认真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对各部门的人力资源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注重对企业员工,尤其是职业经理层的选拔和培养等等。说到底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掌握并运用好心理学理论,无疑在工作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江光荣,咨询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

[4]徐恒熹,岳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5]张晋,赵履宽,劳动人事[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吴欲涛(1970-),女,江苏新沂人,武汉铁路桥梁学校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现代企业管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刑法行为人主义的辨析及其价值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实践性教学法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