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师生角色 实施自主式学习
2009-09-23马剑尚弘琳
马 剑 尚弘琳
当今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能将“授人以鱼”转查为“授人以渔”,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不妨先看一个案例:根据有关调查,以一个60人的班级为例,课堂上能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问的:小学生阶段为75%~80%,中学生阶段为25%~45%,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生就越不愿回答问题呢?是学生没有答案吗?显然不是。是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地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
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的讲授采用“计算机+投影”或“粉笔+黑板”的方式,以逐个知识点的讲授为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抄写教师板书和整理笔记上,真正用于理解知识的时间很少,即使有一个知识点脱节学生也会越听思维越迟钝,最终导致学习效率降低。传统实验课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完全围绕课堂理论内容进行。实验只是验证理论,只是按开关、看数据、写实验报告就结束了,且大多数实验必须严格按规定好的步骤进行,失去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学生得不到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显然,这样的实验教学只是一种操作训练,对不少学生来说,已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了发现与探究、忽视了情感与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技能准确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练,考试时用固定的方法把知识表现出来,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以往的教学注重接受式学习,追求知识的明确化和标准化,较多地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与记忆上,而未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主性
1自主式学习的内涵
从学习方式上看,学生的学习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学生主体所接受的信息由外部指导者直接提供或呈现,经过学习主体心理的同化和顺应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接受式学习”学习效率很高,适合学习外显的明确知识。“自主式学习”并不是指自学,而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己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
2创设学生自主式学习的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充当的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学生的任务只是被动地容纳和接受。这样的师生关系相当于“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课程运行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在学生那里储蓄的知识量,而学生则在不断接受所谓的“博学者的知识赠品”的过程中,其客体地位及依附于权威的心理便变得根深蒂固,批判意识及能力也就会随之丧失。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按照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既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或是对所记忆知识进行重现,缺乏对事物的探究能力和自我分析辨别能力;教师本身也已经因为习惯了按照早已熟悉的教案进行教学而使自身的思维方式程序化。倘若我们忽视了这些就会丧失了教育本身对被教育者其创造力和自我建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改变教学中师生角色和关系入手来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师和学生自我能动性的禁锢。
首先我们要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只有教师从学生心中不可逾越的神坛上走下来,才能把以往单向辐射式的知识传输变成网状多向的知识交互。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打破学生服从教师的旧观念。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破除学生“无知者”的主观假设,不再把学生看作是不成熟的、不能承担发现知识和创新知识重托的个体,而应该认为学生是具有批判力、创造力的个体,他们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视界,有着自己个体的独特性。在情感方面,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在教育过程中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在传授知识方面,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对引导形式进行研究探索,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的研究探索活动,又完全不能代替学生,只能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和研究伙伴。教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成功、成就并予以鼓励,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在得到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最容易树立起来;学生无限发展的潜力最容易挖掘出来。同时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戴和喜欢,亲和力强,也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创设一个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充满合作的学习环境和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角色,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道、更优秀,不妨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来当“老师”,老师当“助教”。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个组负责讲解一堂课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所探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分析信息,做出自己的假设或预测。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于在该组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则由老师与全体学生经过共同探究求得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已在“备课”时对所探究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理解或预测,课上的探究是在教师的参与下,与全体同学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并把自己的结论与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建立联系,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一方面调动起了学生内心自己要当老师讲课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民主、和谐了。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工作者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了通过自我的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能进一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感受人类探索自然规
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感到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身边,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强烈,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形成依靠自主的学习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意识。
三、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师生角色转换的教学情境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的思想犹如一只只放飞的风筝,而教师就是放风筝的人。我们必须承认,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在探究问题时的分析能力、认知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生的思维相对于教学内容发生脱离或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时,教师的核心作用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达到新知识经验的建构,而不是从教师。从课本出发,在这种意义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教师并不是跟在学习者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控者,教师需要设定教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如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教师是教学这部戏的导演,同时教师和学生又都是教学中的主角演员,他们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成败作出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纠正,最终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的道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让学生走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道路,最终使他们成为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文华,中学物理课程的探究式学习,教学与管理,2007(6)
[2]冯文权,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教育研究,2007(10)
[3]张伟,沈瑞珠,自主式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4]张志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奠基—一山东省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2007(3)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