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庸之道”论教师权威

2009-09-23李爱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权威教学活动学校

李爱梅 陈 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指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也是历史上对教师作用最精辟的阐述。然而,在新的教育理念影响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冲击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趋下降,随着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呼声的提高,有人对教师权威的存在产生了质疑,提出要弱化甚至取消教师权威,使得教师权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试问,假如教师权威真的消亡,那么谁来保证学校教育这个高度组织化、集团化的系统能够继续协调有序地运行呢?笔者认为,弱化教师权威、取消教师权威的说法过于偏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监督者和控制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适度的权威。适度的教师权威是保证教育活动协调有序、高质量进行的基础。所谓适度即是无“过”与“不及”的中庸尺度。

一、“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指不偏不倚,“庸”,平常不易,即永恒的意思。总起来即要求人们说话做事要不偏不倚,在好与坏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平衡,进行折中。《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即居中之性状,为道之体;“和”言情之正,为道之用。“中庸”即“中和”。所谓中庸之道,就是通过“折中”来达到和谐,反对偏执一端、片面行事,主张遵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处理问题。

“中庸”是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的一个目标。在此文中我们所倡导的教师权威的中庸之道,其实质上就是指去其过,舍其不及而构建的适度的教师权威。这种教师权威必须遵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否则就会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既可能导致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可能会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使教师权威滑向权利主义。

二、教师权威的内涵

权威,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就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我们日常的使用中常含有使人服从的力量和威望的意思。恩格斯曾说:“权威是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在学校教育这个“社会”中,教师是教育活动在学校中能够得以顺利、高效进行的重要因素。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难看出教师需要权威。而教师的这种权威又具有其独有的特性。

从权威的类型上来说,教师权威是有别于学术权威、行政权威、领导权威、宗教权威等力图掌握某一领域或国家权力而使一部分人完全服从的政治权威的一种非政治权威,它不是以某种政治利益为目的。根据权威的内涵,我们可以把教师权威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威望。

三、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1、学校教育的组织化和集团化

高度的组织化、集团化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存在方式。社会本身所要求的东西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要求学生和教师,以及他们的思想、行为和环境都要从无秩序走向有秩序。教师和学生是这个组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构成了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而维护这种关系的重要规则就是教师权威。教师权威是保证学生以及他们的思想、行为等从无序走向高效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各种权威的使用。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任何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教师好比社会中的各种管理与督察机构,是教育活动正常运行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与道德的学习。离开了教师,教学活动就没有了所谓的“教”,“学”的活动将没有正确的导向,无法正常进行;离开了教师权威,教师的督促和控制力没有影响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处于绝对的平等,教学活动将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合理的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稳定有序进行的前提。

2学生的“未完成”性

康德说过:“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是非判断标准、思想道德与心理智能的未成熟。特别是中小学生,按照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来看,他们仍处于前习俗水平与习俗水平阶段,即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感与判断能力,对各种知识的辨别和事件正误的识别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的这些特点就需要一个成熟个体的指导,这时教师就成了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总体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如何让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学生信服他们的教师,从内心里乐意接受教师所教授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的权威。教师是学生生活中的同伴,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思想道德的监督者。所以教师具有权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3知识的复杂性

现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为广阔的知识面。高度发达的信息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了解社会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知识独尊的现象。特别是费耶阿本德(R.K.Feyerabend)提出的相对主义理论把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推向了极端,消解了真理的绝对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对已有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学会学习、探索新的知识。“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们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无法明确地驾着自己的那叶小舟,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独自乘风破浪,勇攀知识的巅峰。另外,现今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让大多数学生处于各种理论学说唇枪舌战之中,无法取舍,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现代化的教师虽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但就阅历、判断力、生活经验与知识结构而言,教师仍是指导学生取得全面发展的明灯,要使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较有效的影响,教师必须具有使学生信服的力量或威望。因而,现代化复杂的知识特性也决定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四、教师权威的构建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权威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历年来国内外大量有关学者对教师权威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根据我国学者黄行福教授对教师权威类型和教育社会学者克利夫顿(R.A.Clifton)和罗伯兹(L.W.Roberts)对教师权威结构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权威的构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提升教师内在素养

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是学生的道德标榜。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前提就是要有较高的内在素养。根据韦伯权威的来源我们可以看出:较高的内在素养也是构建教师权威的重要方面。而提高教师的内在素养主要包括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提升其人格魅力两个方面。

(1)提高其知识水平

“传道、授业、解惑”一直就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仍不会脱离这一任务。某种程度上

猜你喜欢

权威教学活动学校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学校推介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