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爱因斯坦的和谐德育观

2009-09-23王荣德何阅雄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道德人类

王荣德 杜 宁 何阅雄 叶 莉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物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热忱地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对广泛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关心。对于教育问题,他从自己当学生、教师及科学家的切身经历和巨大成功中,提出不少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我们从他的和谐德育思想和光辉榜样中,可以得到许多的有益的启示。

一、道德是人类一切价值的基础

在人类的价值领域中,究竟什么是首先和基本的要素,抑或说人类应朝着什么价值方向努力呢?这恐怕是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爱因斯坦正是着眼于这个关键点,从人类进步和完善的高度,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说:“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现代人类亟待努力的,是把自己的行为基点引导到道德目标上来,否则,人类的其他一切价值努力都将被引向歧途。无疑,爱因斯坦的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它不仅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大众的意向,而且在价值体系上也是合乎理论的内在逻辑的。正是基于上述考虑,爱因斯坦开始把自己伦理关注的重心放在对以往价值观念的反思和新的道德行为基本准则的建构上。他一方面认为,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的产生及其运行,需要伦理道德的辅佐;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政治对于道德的重要,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因素必然渗透于伦理生活之中,并由此制约着道德的状况。因此,人类道德若要获得健康发展必需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在他看来,各种形式的专制制度显然是不适宜的,甚至只能是对人类道德的破坏。最理想的政治环境莫过于民主主义制度。他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因为它能够“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才能的人。”也就是说,这样一种制度最有利于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建立,在这里没有什么救世主,每一个人都有自主的权利和责任,都有机会充分地发展个性。这样,社会必定出盛世,各民族之间也能得到和谐发展。这和我们今天倡导的“以德治国”思想何其相似。

爱因斯坦认为:道德并不是一种僵化不变的体系。它不过是一种立场、观点。据此,生活中所出现的一切问题都能够而且应当给以判断。它是一项永无终结的任务,它始终指导着我们的判断,鼓励着我们的行动。人类最重要的努力莫过于在我们的行动中力求维护道德准则。我们的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全都有赖于此。只有按道德行事,才能赋予生活以美和尊严。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把道德变成一种动力,并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针对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爱因斯坦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主张:“对个人的教育,除了要发挥他本人的天赋的才能,还应当努力发展他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以代替我们目前这个社会中对权力和名利的赞扬。”在方法上他主张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不应只限于空洞的说教,他说:“言词是并且永远是空洞的……但是人格决不是靠所听到的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在道德教育中,除课堂上讲授,应组织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多学习各个领域中的成功者,并要有一定规范及制度约束。从而,通过感召、示范、教化、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这对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和谐社会建设,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一直是爱因斯坦执著探索的人生课题,并多次反映在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之中。1931年初,他忠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们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们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1936年在《论教育》一文中,他又强调指出:“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他的力量。”因此,“人的道德行为并不意味着仅仅严格要求放弃某些生活享受的愿望,而是对全人类更加幸福的命运的善意的关怀。”

针对那个时代法西斯肆虐,人们对人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爱因斯坦严正告诫人们,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自身的成功及其享受,“我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按其实质来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从而“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这就是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他说:“个人的崇高使命是服务”,“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这生命的意义,说到底就是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爱因斯坦正是如此严格要求自己的。他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

为此,爱因斯坦提出了理想人格的要求:(1)做“社会公仆”,为人类服务。勇于献身,把整个身心全部献给自己的事业;(2)“酷爱正义”,爱好和平,并竭尽全力为改善人类境况而奋斗;(3)“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4)“谦虚诚实”,“严于律己”,“简单淳朴的生活”;(5)善良友好,乐于助人,宽容厚道。他一生最敬佩的两个人是居里夫人和列宁。他极力赞赏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认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伟大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他把列宁看作“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称他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并且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应当大力培养和塑造这种人格典范,因为“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的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三、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如何来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理想人格?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达到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

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期,资产阶级侵略、掠夺的面目及其堕落的本性日渐暴露。但早期的爱因斯坦似乎尚未意识到这个事实,而认为,人类要获得自身的进步和幸福,唯有弘扬科学理性精神,因为这不仅能提高全人类的理性能力和真知水平,而且能够给人类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爱因斯坦这个美好理想并未实现。当众多立志献身于科学的人们(包括他本人)历尽千辛万苦,在探索自然奥秘中取得重大成就之后,他惊愕地发现,这本身并没能造成人类普遍理性能力的多大提高和人类的进步。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科学成就也并未给人类带来直接的功利效应,而更多地则变成了资产阶级用以制造战争和动乱、奴役人民的残酷工具。面对这历史的嘲弄和沉重的打击,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冷静地思考人类的价值定向。他认识到,科学理性固然是人类价值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却不是最本质的方面,因为对于人类来说,科学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由此,爱因斯坦重新开始了对人的思考并终于发现,能够决定人的行为的不是别的,而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层的东西或者是生存意志,情感需求;或者是人生观、理想信念,而它们又往往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紧密地结合着。对此,科学理性似乎无能为力,甚至科学理性本身也是受支配或被决定的。那么,什么东西能够通达人的这种“内心的必然”,影响和改变人的意志和信念,从而匡正人类的行为呢?在爱因斯坦看来,除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环境以外,重要的在于诉诸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良心,因为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本来就是与生存意志和人生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内在力量。

爱因斯坦认为培养人们向善的道德观念,塑造人的灵魂是一项极其艰巨和光荣的工作。它不仅需要个人的“意志自律,而且需要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学校应当帮助青年人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中成长,使他感到这些基本原则对他来说就好像他所呼吸的空气一样。”他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学生,希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赵中立,许良英,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797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道德人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类第一杀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成功来自谦虚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