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情感体验方略
2009-09-23金瑛
金 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构成,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渗透着美好的人性,寄托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语文教育以其特有的人文品质传递着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人际和谐思想和社会责任观念。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挖掘和全面体验教材中的人文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感染、思想的熏陶。并伴随着语文知识的获得和内化,学生的生活品味、思想道德就会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就能得以提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职能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核心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引领、激情点燃。
语文学科是促进人的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进步的一门基础科学。语文教育职能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培养的总和。语文教育以其特有的人文品质传递着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人际和谐思想和社会责任观念。语文学科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的教育,即通过语文人格教育,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全面的素质。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传授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形象极其优秀品质,都能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给学生真、善、美的启迪。纵观语文教材,可谓内容繁富,意蕴情深。有描绘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的,如《长城》、《赵州桥》等;有表现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寻求革命真理的,如《飞夺泸定桥》、《刘胡兰》、《十六年前的回忆》等;有赞颂战斗英雄的,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有反映领袖人物的,如《八角楼上》、《一件棉衣》等。这些课文是人文教育高容量的载体,具有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入挖掘和全面体验教材中的人文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的职能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的核心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引领、激情点燃。
一、围绕写作目的、传递背景信息,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鲁迅先生说:“倘若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文,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传递背景信息,是对课文尤其是对历史题材文章理解的辅助手段,是窥探课文主旨的“窗口”。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围绕写作目的,教学难点选择背景材料。选择背景材料一般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构建侧重面。即介绍作品产生的社会大背景,旨在突破教学难点。如教《马背上的小红军》,应从起因、性质、特点三个方面介绍红军长征的概况,以加强学生对草地恶劣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小红军献身精神的感受。第二、扩充涉及面。即介绍作家的生活、环境及思想发展的经历,旨在明确写作目的。如教《种子的力量》,不仅要介绍本文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含蓄特点,还应介绍作者只能用这种含蓄比喻的方法的原因。即介绍作者是在1940年白色恐怖严重的国统区写的这篇文章。当时蒋介石不给人民以言论自由,把宣传抗日视为有罪。因此,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第三、延展引申面。即介绍和内容直接有关的人物关系和事件细节,旨在深化课文中心。如教《詹天佑》,可作有关的背景介绍。他在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辅轨任务,后来成功地建成了日本和德国工程师不能完成的滦河大桥,还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铁路工程师。以此来突出我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背景材料了解得越多,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词语内涵的理解会更深,对作者思想脉络的把握会更准。延展引申应是对课文的合理引申,应和课文有必然的联系,而不能随心所欲地离题发挥。
二、再现历史、拓展事实,强化思想教育的深刻性
由于教材中不少文章因写作时代的关系,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特点、政治道德、文化习俗等与当今的社会现状形成明显的“时代反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再现历史真实,适时调整这种“时代反差”,尽可能使这种失真成本最小化。再现历史真实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其一、展示文物,即参观古迹、瞻仰烈士陵园、播放历史题材的电视录相、展示图片、解说课本插图等。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学生对李大钊的形象感到陌生,难以引起感情共鸣。教师应指导学生观看一些文物资料,如展现李大钊慈祥、沉着神态的油画,使学生如见其人;播放一段李大钊演讲、办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录像,使学生如经其事;挂展“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幅概括李大钊伟大战斗一生的条幅,使学生如悟其神。真实历史的再现,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道德认识、思想观点与自己的内心体验形成新的默契,从而使学生感慨信服。其二、补充历史事实。历史题材文章篇幅短小精悍,往往是摘选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片断,表达难以详尽。为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可补充些历史事实。如教学《十六前的回忆》,当读到“李大钊等昨日已执行绞刑”时,可补充“在绞刑架下,他发表了举世闻名的最后一次演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最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样,使学生领悟到李大钊同志那宽广胸怀和对革命的必胜信心,从而使学生深入地体会到文章所含思想内容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三、创设情境、类聚人韵,增强思想教育的示范性
语文教学中成功的思想教育,应当是渗进、陶冶、启迪,而不是推销、说教、硬灌。而达到这种境界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创设历史情境。因为历史情境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体验的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整体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可用音响、图画、环境、导语等手段创设情境。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在法庭上”一段时,教师可面对李大钊画像以无限崇敬的感情说:“他那坚毅和冷静的眼神,果敢和沉着的神态,展观在眉宇之间,有着长者的敦厚和正直,使人产生尊重和敬爱之心。”简短的导言之后,室内气氛顿时显得安静,接着播放一段扣人心弦的广播剧,剧中那悲壮的音乐,法庭上各种人物的对话,使学生置身于法庭中。随后,重点分析“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一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和艺术感染。最后,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就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反映文章的思想情感,以达到思想教育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目的。其次是类聚人韵。作家描写人物形象时,是借助活脱的语言,用“散点透视”的方式来完成。为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应该用表格式的方法,
搜集人物材料,把握这些散点,多角度、多创面、多层次、多结构地引领学生感知人物。实践证明:高尚的思想情操是在日积月累中而形成的。为类聚课中的李大钊、詹天佑、陈赓……历史人物,可将填写的表格装订成册。学生随时翻阅,逐步把课文中伟大人物的情感、意志、品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品质,变“我看形象”为“我是形象”,萌发并强化向英雄学习的愿望。历史题材的课文往往节选于某篇文章或某本书,缺乏完整性。为让学生自觉地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可扩充一些历史读物。如教完《长征》,阅读《毛主席涛词注释》;教完《少年闰土》,可导读《故乡》等等。好的补充读物,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无一不与思想教育有关系。以其人物的良好品德、行为、思想等方面的示范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其高尚的品德情操。
四、批文入情、激发情感,准确把握思想教育的关键
情感培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将语文蕴含的人文内涵充分地挖掘出来,并灵活地加以利用和发挥,透过富有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和情操,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批文人情”。任何—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美学思考的产物。当这些作品纳入教材走进课堂的时候,必然会引起他们感情潮水的激荡和翻腾,这就是教材在师生心理激发起的情绪——激情。由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该查清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尽量地体验作者的创作冲动,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作者同喜同忧、同乐同悲。可以想象:刘白羽写《长江三峡》时,如同“在一曲雄伟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鲁迅写《记念刘和珍君》,是要“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所以,教师从教材中感受到作者的创作热情是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没有教师的激情,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就没有从作者到学生的媒介或桥梁;而如果没有学生的激情,思想教育就等于没有落脚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孟晓东,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3(3)
[4]丁培忠,试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课程·教材·教法,2003(8)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