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VS文化:茶馆空间叙事演化的隐性书写

2009-09-22杨丽娟

文学与艺术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空间叙事茶馆

杨丽娟 赖 斌

【摘要】此文通过对茶馆作为空间的重新审视,探讨了其空间叙事发生原理及其要素:物质、精神、人在茶馆中的相互作用;透过空间的四维演化,分析了传统、现代茶馆蕴含的空间叙事的变化:从群体主义到个人主义、从现实到想象、从开放到内敛,并揭示了其隐性书写的人与自我、人与环境、人与人三大关系的演化,映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自我价值文化、怀旧文化与信任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茶馆;空间叙事;文化变迁

茶馆是将茶水作为一种商品的经营场所,也向人们提供了饮茶休闲、谈天论地的环境[1]。由于其具有丰富的阶层容纳性、民俗展示性、政治世俗性,长期以来,学术界的研究大都把茶馆视作一个了解阶层、民俗、政治的入口,展现了茶馆的使用价值;却很少从其本身的角度来研究的,忽视了茶馆的本身价值。茶馆,人们的喝茶之处,而且是人们集体喝茶的公共之处,而这种公共之处在学术上也被视为公共空间,茶馆的公共空间由其大小、光线、装饰、隔断、茶位等形成一定的空间格局,其空间格局是一套丰富的符号记录系统,记录着茶馆中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更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并且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演变轨迹,而透过这种演变轨迹可以解读出茶馆的文化变迁脉络。

一、茶馆空间叙事的内涵

空间,现代的诠释是即"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统一,就宇宙而言,空间是无限的,无边无际,就每一具体的个别事物而言,则空间又是有限的。"[2]可知,空间的特征是三维的,包括长度、宽度、高度;相对的,包括宏观空间和微观空间。而茶馆空间就是茶馆及其内部的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此形式即是物质的长度、宽度、高度,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微观空间,决定了可供我们进行具体观察研究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1、空间叙事

茶馆的大小、宽窄、采光、内部的装饰风格、隔断的设计、茶位的摆放、茶客的嗜好等以其自身存在的样态而组成了茶馆的空间格局。每一个单独的物体形成了一个单独的符号,记录着自身的涵义;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空间格局,则意味着众多的符号有序组合成了一套特定的完整的符号系统,"详细叙述着一系列事实或事件并确定和安排它们之间的关系。"[3]即为叙事,所以茶馆空间叙事的发生原理为符号--格局--叙事,由单独的空间符号组合成一定的空间格局,从而完成叙事的功能。

2、空间叙事的三要素

传统的叙事有六大要素,分别是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而在本文所提及的空间叙事的要素,主要从对茶馆空间的基本结构的认知出发,分别是物质、精神、人。

(1)物质:在茶馆空间中的各种实物,可见可感知,它们由人们所创造,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传递着人们的各种情结,在茶馆空间中属于物质空间。

(2)精神:渗透在茶馆空间中的各种意识,看不见,摸不着,但凝聚成相应的氛围,为人们心理需要的诉说,在茶馆空间中属于精神、思维空间。

(3)人:本文的研究范围重点在茶客,因为茶客是茶馆空间中最重要的人,茶馆的最终消费者,他的需求将引导着茶馆的变革;同时也是茶馆中关联最多的人,在饮茶过程中体现了茶客与自我,茶客与环境、茶客与茶客等多种交织关系。在茶馆空间中,茶客就其本身而言同时兼备物质和精神属性,并且承担了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中介功能。

在茶馆空间中,人们创造物质,并赋予精神于上,所以茶馆的物质体现精神,精神依靠物质。茶馆空间叙事的基础是一个个空间物体,每一个物体就是一个符号,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 ,从中可知符号能指和所指对应的关系实际就是物质与精神,当空间格局的符号系统整体呈现时,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层次在其叙事过程中体现得十分充分。如:盖碗茶、长嘴壶、方桌、条凳、构成了茶馆空间,其中盖碗茶的能指是本身的三件套,所指是悠闲 (脚,长嘴壶的能指是壶体本身,所指是悠闲、享受 ,方桌竹凳的能指是本身,所指是朴实、自由 ,其共同组成的空间格局述说着成都市井百姓的休闲生活,体现了一种平静、祥和的精神状态。

芦原义信认为:"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他的人直接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4]所以茶馆空间实际上是一种场所,其间有种力场,它由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形成,影响深处其中的茶客,同时茶客们又在不断创造着这种文化力场,在茶馆空间叙事的过程中呈现了其对自我精神的应答,揭示了茶客与环境的呼应,印证了茶客与茶客的相互关系。

二、茶馆空间叙事的文化变迁

哲学上,物质除了有代表存在的广延性的空间描述,还有代表其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时间描述,空间与时间是一对表征物质存在方式的密不可分的范畴,不依赖与人的意识,客观存在。若要考虑空间的演化,就要涉及到时间维。由于时间维表示空间的动态特征,所以它不能在静态空间中表现出来(隐含在物质在三维空间的运动轨迹之中)。因此,四维空间( t- x yz ) 才是现实空间演化的完整模型[5]。对茶馆空间要进行完整的认知,时间要素必不可少,并且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中,茶馆空间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90年代以后,茶馆的数量犹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并且在悄然中已与传统的老茶馆风格迥异,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茶馆大小变化:千人茶馆到百人茶馆、几十人茶馆。单个茶馆规模的缩小,反映了经营方式由重量转变为重质,但从整体上看,茶馆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多,名曰"一市居民半茶客"。 光线由明到暗:营造出一种模糊、陌生化的意境。装饰从粗糙到精美,由当下到古典,强调了人们对茶馆环境质量的重视,并透露出了对过往的追忆。隔断由无到有,从虚隔到实隔显示了公共空间中的个人空间的上扬。茶位从一字式到花瓣式,体现了从大众交流到见面交流的转变。茶器、服务从单一到多元,满足了人们多样性的需求。

从上述茶馆空间的变化可知,传统茶馆的空间叙事为宣扬群体主义,现实主义,开放性;现代茶馆的空间叙事为推崇个人主义,怀旧主义,私密性。在茶馆空间叙事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空间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是空间叙事变化的文化动力。

2、叙事演化中的文化变迁

(1)从群体主义到个人主义:自我价值文化的变迁

隔断从无到有,从虚隔(花草植物形成)到实隔(墙面形成,也即包间),茶器的多元兼容、服务多样性的出现,均是从群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变体现,而这种转变与由于社会转型而带来的对人发展的定位密切相关。传统茶馆的孕育基础是农业社会,而现代茶馆的基础是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靠天吃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有限,需要群体成员共同努力、共同分配,群体生存远比个人生存容易;服从意识、集体意识、内卷化(involution) 意识根深蒂固,所以包括由此形成的儒家的观念都是强调群体主义至上"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的自我消解的价值观;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达,与天竞争,可以创造大量的产品,人的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形成,并且上升成为人们自我审视的主旋律,时至今日,更是不患异患相同。"在以自然经济为表现形式的农业社会中,人只能以群体本位为价值取向,在以商品经济为表现形式的工业社会中,人只能以个体本位为价值取向"[6]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个人主义与现代性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人类学家格尔兹也说到"成为人就是成为个人"(Becoming human is becoming individual)这体现了人们自我发展的价值观转变,而当这种观念投射到茶馆空间格局中,就出现了隔断的变化、茶器与服务的多样化。而且,包间的出现,其意义是公共空间中的个人空间:"我的空间",增加的价格隐喻着由金钱差异形成的个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资源占有,更是个人主义 的速写。

(2)从现实到想象:怀旧文化的变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人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快节奏前进着,一边享受这工业文明带来的舒适,一边却怀念着农业文明的休闲,"久在樊笼里,适得返自然", 当心灵与肉体越是处于高速度快节奏的紧张压抑的状态下,越是弹向相反的方向寻求闲适和宁静,城市化进程引发了人们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逆向渴望。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某门户网站对2493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89.7%为"80后"),结果显示,43.7%的人表示自己有时怀旧,37.5%的人经常怀旧。从不怀旧的只有1.5%。而怀旧的原因显示,51.2%的人认为是因为,"现实不太如意,机会太少,竞争压力太大",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赵静蓉说,社会的剧变对年轻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对急剧的社会变化无所适从,就会本能地转向过去,回忆过去的自我形象和生存经验,借助想象弥合遭到现实割裂的、破碎的自我[7]。看来由于竞争压力过大,甚至"80后"青年进入加速怀旧时代,甚至在茶馆中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原因也在于此。而当代茶馆,都市生活中的短暂休闲之处,避风的港湾,以光线的暗淡、形成模糊、陌生的效果;装饰的古典化,透露出往昔的味道,这样的氛围营造出一种怀旧、放松的意境,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过往的空间中:传统的木刻雕花、宫灯的外饰、赭色的屏风上刻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而且,越高档的茶馆越怀旧,它所营造的怀旧氛围越浓厚、精致,能在高档茶馆消费的人们,其经济能力强,但同时压力也越大,对怀旧的渴望也越大。这里,通过对特定空间的实物的模仿,形成一种场,一种记忆的存在,展示了对时间的虚的倒流,虽然这里的时间仅是一个孤零的片段,但这种时间空间化的呈现,已可以抚慰人们那颗疲惫的心。此时的茶馆空间是一个提示符,链接了过去和现在,在目前中国的胶着状态中让人们在怀旧的想象的空间中得到放松。而传统的茶馆是写实的,就是当下生活场景的映照,无需特殊设计。从现实到想象,茶馆空间从传统过渡到了现代,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呼应。

(3)从开放到内敛:信任文化的变迁

茶位从"一字式"到"花瓣式",大众交流转变到见面交流,"花瓣"其实形成了面对面交流格局的同时,也隐喻着一个封闭的限定的空间:只有在"花瓣"上的人才是我交流的对象。装饰从粗糙到精美,人们的谈话也由喧哗转变为小声文雅,因为只需要与"花瓣"上的人交流。"现代的茶楼因场面的过于雅致和奢华而压制了茶客言谈的肆无忌惮和高声喧哗,场面的严整和洁净使喝茶者变得温文尔雅"[8],因为社会的转型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从农业社会的"熟人社会"过渡到了工业社会的"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由"习俗信任"转变到了"契约信任",茶馆空间叙事形成了从开放到内敛的信任文化变迁。"除了朋友相互邀约之外, 喝茶的绝大多数都是陌生人, 彼此既不认识, 也互不相关, 极少有人会在茶楼因偶然相识而结识新朋友。在文雅和自律的状态中与陌生人打招呼是造次的。由于茶楼的约会常带隐私的性质, 常见的情形是偶尔发现一个熟人也会远远地躲开。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状态下茶楼人群间的相处格局: 不同桌次、包间的茶客间完全丧失了传统社会的认同感。他们以桌为单位相互孤立隔绝, 没有人关心近在咫尺的邻桌在谈论什么或发生了什么事。"[8]农业社会是依靠血缘和地缘而组建的,人们很容易辨别谁是熟人,熟人社会中组建的运转机制是习俗、习惯与道德,孕育了感性的私人的习俗信任;工业社会由于人的流动迁徙,熟人社会的那种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而结成的社会群体走向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由于社会化生产过程而结成的社会群体的陌生人社会,人们往往是因为特定的利益而结成短暂的群体。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主要是以物质的或成文的规则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其运转是依靠健全法制和民主的理性秩序,产生了理性的公共的契约信任。从开放到内敛的茶馆空间格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从习俗信任到契约信任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 费洁.茶馆空间设计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2] 夏征农等.《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3] 罗吉·福勒主编.《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Z].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4] 芦原义信[日].伊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杨丽娟(1978--),女,四川成都人,成都信息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经济

赖斌(1975--),男,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旅游交通

基金课题:本文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选课题"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价值研究"(CRF20074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空间叙事茶馆
《成都老茶馆》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杯水车薪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北京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