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下的“三维目标”的“语文性”

2009-09-22吕小玲

文学与艺术 2009年8期
关键词:优质教学三维目标以人为本

吕小玲

【摘要】从过程与方法纬度,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策略,收获独特体验。

【关键词】精神解放;以人为本;优质教学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语文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就向有效教学迈近了一步。

一、知识和能力——以师为本,提高的教师素养

从知识与能力维度,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养成,前提是教师语文素养的提高。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的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 叶澜教授也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教师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我们中的很多老师刚工作时充满激情,满怀雄心壮志,经过几年岁月的洗礼消磨,变得庸碌无为,也有一些教师,短短几年,成长为教坛新星。生活毁灭人是无声无息的,就像滴水在不经意之间慢慢穿过石头一样。同样,生活成就人也是无声无息的,只有关注生活的细节和进程,只有成为生活的主人,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是短暂的,而学习却是永无止境的。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教师的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有学生的素养的提高。安徽霍邱一中语文特级教师赵克明、沈阳名师杜德林、贵州语文特级教师唐远霞、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郑桂华等,无一不是不断追求自身修养的提高,不断追求成功的老师。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教者没有很好的素养,没有很好地与文本对话,没能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没有激情,那么生冷的教学引导、僵硬的教学设计、沉闷的学习氛围,又怎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又怎会有有效教学甚至是优质教学呢?只有教师有良好的素养,才会有优质课的出现。上海特级教师肖家芸老师的语文课《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创造充溢生命活力的语文新课堂的典型案例。在教学中,教师用个人魅力,个人的良好的素养,唤起了学生精神生命的勃勃生机。

二、过程和方法——以本为本,因本施教

从过程与方法纬度,我们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策略,收获独特体验。培根曾说过:“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需要我们去反复去诵读,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在诵读中去把握文本的意蕴,聆听作者的心灵。有些文章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静心默读,仔细体味,例如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静心默读中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震撼,去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有些文章只需我们了解一些知识与方法,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我们可以侧重学习说明方法和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有的文章需要粗读,有的文章需要细读。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争取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执教者教授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执教者从学生熟悉的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导入,然后学生读课文,齐读课文,自读课文,教师对每一小节中的字词进行适当的点拨,进而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去体会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执教者用一课时教完了这篇文章。这节课教学思路非常的清晰流畅,目标也比较明确,但没有细读文本,教学目标都没有落实到位。整节课共有二十一位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大部分学生是指只字未提就坐下了,学生没有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没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以至于没有感受体验,无话可说,学生学习下来,可以说收效甚微。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确定两个教学目标:一、积累文中的重要词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二、理解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可以分为两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中可以先分层美读课文。可以脱离注释自读课文,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可以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美读课文,读出情绪的跌宕变化,学生在读第一小节时可以围绕“乐”等关键词,读出生机、闲适、喜悦来;学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时可围绕“痛”与“悲”等关键词,读出深思、伤感和无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语段,读出自己的体悟来。然后请学生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体验。可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文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美好画面,也可以是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体悟。在第二课时中,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总结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教师可以先提供古代文人的生死的看法。例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苏轼的“人生如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要求学生课后写出自己对人生、生死的思索。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调控、引导之下,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得到培养,对人生、生死有了进一步的体悟。

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关系到语文教学的信度和效度。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读,使得学生获得学习的策略,获得丰富的体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素养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要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改变观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还要有“全人”的概念。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生气。依据情意原理,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师还要有“全人”的概念,能以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进而,使得语文教学更富效率。“苏教版”新教材的选文,很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让课文特有的意蕴、美感、人文气息吸引学生,感动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探究的兴趣、创造性的思维和内心的情感,因而他们能够进一步地理解文中具体词句的含义,深入地领悟一些手法和结构的表达作用。刘亮程的《寒风吹彻》这一课,文中的虽然有很多疑难句子,文意也不好理解,但是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一课,有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留下了眼泪,这曲生命悲歌深深吸引了学生。这时学生已有了一些情感体验,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入地讨论体会,教师对于学生的体验、感悟予以恰当的评价。再入文本,学生获得了更深切的生命体验。

不管是提高教师的素养,还是因本施教,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才有所谓的有效教学,从而可以由“有效教学”最终走上“优质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3]李震、陶卫东等:《解决语文教学高成本低收效的根本途径》,《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期A。

猜你喜欢

优质教学三维目标以人为本
浅析初中语文特色课堂的构建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优质教学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优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