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定路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看正定历史上另一座临济宗寺院
2009-09-21刘友恒
刘友恒
关键词正定;元代;万岁禅寺;庄产碑;临济宗
摘要现存于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的元代《真定路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主要记述了寺院庄产,但从其碑文可分析出,万岁禅寺创立于唐代,宋代为十方寺院,元代与临济宗的海云宗师有一定关系,曾是一座规模可观、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临济宗寺院,元后期逐渐衰落。此碑对研究正定佛教寺院情况和临济宗的发展传承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在禅宗的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五家中,尤以临济宗为最盛,而临济宗即为唐代义玄禅师在正定临济禅院所创立。由于临济宗在我国传播范围广,流传时间长,影响广泛,所以临济宗寺院曾遍布各地,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许多临济宗寺院今天已不复存在。就以此宗之发祥地正定来说,现存佛教寺院中,能确定为临济宗、且一脉相承者,唯有临济寺。然而,有的寺院建筑虽早无踪迹,但从存世的碑刻中仍能窥知该寺之宗派所属。如现存于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的元至顺元年(1330年)《真定路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虽主要记述寺院庄产,但从其字里行间可分析出,十方万岁禅寺系一座规模可观、元代尚与临济宗海云宗师有一定关系的临济宗寺院。
《真定路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以下简称《庄产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常山贞石志》有录:“碑高六尺三寸五分,广二尺六寸,二十五行,行五十七字”,当时立于正定府西北隅前寺。20世纪70年代,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从该寺址东侧的正定中学发现并征回保管。该碑为青石质,首、身一石。现碑身下半部残缺,所存的上半部有裂纹数道,残高177厘米,宽88厘米,厚24厘米,座失(图一)。额部阴刻篆书“真定路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4行12字。碑文行楷书,因碑身缺失剥泐,现存不到500字(图二)。碑阴原刻有题名,剥蚀殊甚,已所剩无几。根据该碑拓片并参照《常山贞石志》录文,兹将碑文抄录如下:
真定府在城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
昭文馆大学士资德大夫太史院使领司天监事□□□撰
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咬住篆额
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直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虞集书
儒释之教大抵率人为善虽趣习之不同用之无□□也吾儒序政其一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释氏亦以食□为□□所谓□□犹且著衣持钵乞食于其城□□学□者乎□其所作皆办□□□□□诵经典或守护尸罗先报四恩国王水土乃其一也大□东□千有余载□臣为之建精蓝檀信为之资奉养俾沙门无持钵行乞之劳得以□游宴处接物利生教门之盛盖由此也真定古镇阳素称名口唐天寿太子就城建万岁禅寺□择胜地位次于乾先是临济之道起于镇阳故兹□实隶焉成梵刹□复营赡僧之产历代增广之其在灵寿县青廉村者□□七顷□□立庄宇一区为春秋省耕敛入之所□林地土日万岁庄东至鲁柏山西则秋山院南噎石口北大名川俱以分水为界其□平山县下延乡□□□□东至焦檀庄分水岭南则煞汉里水心西七里河北大沙营□杷头三岭皆分水为界前后四至界内寸土尺地一草一木悉为万□□产然守□□人则能□□□未苟失其守或未免乎穿窬越境樵采之敝故执事者屡闻于官以是寺规久为不竞至甲午岁僧泽□□疏请庆寿□云宗□为主遂授慵□□□□日筚庵日休岩日瑞云曰晦居清公相继住持清既没越二载泰定元年甲子众莫能支乃请口口口持桂岩显公□师来主法席师于壮□尝寓锡是山念济北之道有少不振及寺之消歇志欲兴之往依月溪禅师于柏林溪一见奇之机语相契由是遍历□要后师住柏林遂为月溪□及泰定赴万岁之请乃□力勉为敝者茸之寺无扶颠之忧天相神助雨旸时若堂有□□廪有余粟师乃举扬□□□□□倦声名腥香罕出其右余响风亦久而未及识至顺改元冬师来京师遂获赡奉式副素愿一日告口口处世之要不患无遇患所不能□□一介常衲三主名蓝知无不□□恐弗逮耳如万岁忝处数年稍复伦序罔敢自以为功但寺之庄产诚为□计昔自五代之间兵革无时寺罹回禄凡所传记颠末在金石者□□孑遗及汴宋乾德中兴梵刹迨今四百余年竹帛之传虑非悠久因出前事□俾余记之将勒诸坚珉用垂不朽创业不易守成尤难师□□茸若此而又推诚挚远余何靳于髋骸之文然师宜于饭众之暇溥告之曰□等受是供已当须量彼来处精勤修习念报佛恩如是则厨中执□或有寒山碓畔负舂岂无卢老苟徒以口腹是计此则非吾所敢知也师曰唯□系之以辞曰临济之道犹日丽天无远弗届罔测其边猗欤万岁实绍其传有唐建始相基于乾四境相□□溪是旋爰集开士阐大法莛庇以广厦给以良田既废中兴既断复连柏林风清桂岩月圆去彼□□□□□□金汤城池维深维坚勒兹贞珉垂万斯年
至顺元年庚午岁十月日
宣授领临济宗大庆寿寺住持鲁云长老兴吉祥荣禄大□□空□云门宗大圣安禅寺前主持云□□□□□劝缘
正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张国维正议大夫□□路总管兼府尹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内劝农□□□立石
从碑额及碑文首行可知,万岁禅寺为十方寺院。从宋代起,丛林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种之分。甲乙徒弟院是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主持甲乙而传者,略称为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公请诸方名宿主持,略称为十方院。敕差住持院是由朝廷给牒任命住持者,略称为给牒院。甲乙院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十方住持院由官吏监督选举,故称十方丛林。后世大体沿用其制度,无大变动。
关于万岁禅寺,清光绪版《正定县志》卷15"寺院”中并无单独记载,而是附于洪济寺条出现:“洪济寺,俗名前寺,与后寺本一寺,殿宇颓废,遂有前、后寺之称。唐为金牛寺,因金牛禅师葬舍利而名之也。金为十方定林院,元为万寿(岁)禅寺,盖寺之别院也。元猴儿年庄产碑已断,字多剥落。《常山贞石志》有虞集书万寿(岁)禅院碑,或即此乎。”该碑撰文者,因其姓名处字迹剥落而不可知。篆额者咬住,《元史》无传。书者虞集,《元史》有传,据传云:虞集,字伯生,崇仁(今属江西)人。生于1272年,卒于1348年。大德初任大都路儒学教授,国子助教。仁宗时,升太常博士,翰林待制。泰定帝时,升为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在潜邸已知集名,即位除奎章阁侍书学士,纂修《经世大典》。其善诗文,与杨载、范梈、揭侯斯合称元诗四大家。虞集学问渊博,究极本原,为文万卷,稿存者仅十之二三。著作有《道园学古录》等,且以书名世。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集真、行、草、隶,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此碑刻立于1330年,当系其晚年之作。
因该碑系寺院庄产碑,所以碑文首先阐述了寺院庄产的用途和必要性,继而记述该寺的始创年代、创建人及地理位置:“真定古镇阳,素称名□,唐天寿太子就城建万岁禅寺,□择胜地,位次于乾。”“镇阳”作为地名,正史地理志及地理专著中不见著录,但历代文献及文人诗词中却不乏记载。关于此地名之含义,梁勇先生认为:“真定者,隋、唐恒州治所。开元十四年(726年)于恒州置恒阳军。
恒阳,即恒山之阳。恒山,北岳,原指今阜平县之神仙山,汉唐为曲阳县地,亦名大茂山。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李恒即位,因避其讳,改恒州为镇州,又更恒岳为镇岳,盖由此起,镇州又称镇阳,乃镇岳之阳的含义,由恒阳而改之。”该寺之创始人唐天寿太子,《正定府志·仙释传》记:“唐天寿太子,生而颖异。甫数岁即厌尘嚣,每欲出俗修行,父母常严防之。一日乘隙潜出宫闱,遂隐姓名,以远遁至林山,爱其灵胜,慨然落发苦修,绝口不自言其为太子也。后朝廷物色得之,遣潘、何二丞相往迎,竟不出,乃于山巅建望京楼,以舒慕亲之心。又凿山为室,镌刻佛像,名日千佛堂、百佛堂。创立寺宇,敕赐为天宁万寿禅寺。及入寂,葬于东林山之阳。潘、何二相被其感化亦不复返,后卒并葬西林山下……。”然沈涛则曰:“此传记其言荒诞不经,不足于辩。”今平山县城北约10公里的东林山西麓尚存万寿寺墓塔群。据该寺碑文记:“林山寺旧是唐时天寿太子潜稽兰若也,法名圆泽,……昔本寺圆泽太子所建,后罹兵革,半为灰烬,太子真像及塔存焉。”现存2号塔既为唐太子圆泽法师灵塔。
十方万岁禅寺所处位置,碑称“位次于乾”。乾,代表西北方。关于该寺之规模,碑文中并未提及,而刻立于蒙古宪宗二年四月十八日、清道光年间仍立于正定城内西北后寺的万岁禅寺《尊胜陀罗尼真言幢》(以下简称《真言幢》)经文后则记述了万岁禅院的四至和庄产四至。从中可知,“院子地东至南北官街为界,南至蔡相公墙基为界,西至南北官河水心为界,北至东西官河水心为界,院地计壹顷五十亩。”此处所言蔡相公,当指蔡松年。据《金史》本传,蔡松年天会中授真定府判官,官至尚书右丞相。《中州集小传》云:“松年镇阳别业有萧闲堂,自号萧闲老人。”府、县志均不详其所在,此幢铭不仅记述了万岁禅寺的四至规模及所处地理环境,并告知蔡宅位于府治西北万岁禅寺之南,为历史名人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庄产碑》记曰:“先是临济之道起于镇阳,故兹口实隶焉成梵刹。”道明正定系临济宗的发祥地。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禅师得黄蘖希运大师的印可,怀禅法真传到位于正定城东南的临济禅院作住持。他以单刀直人、机锋峻烈的方法接引学人,以“四宾主、三玄、三要”等方便法门化导沉迷,以棒喝及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或言句使人顿悟。一时间,其声名远播,禅风大振,盛于一代。由于义玄在临济禅院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称其为临济宗,正定遂被视为临济宗之发祥地。后由于兵戈之故,义玄入住城内舍宅为寺的临济寺住持。唐成通八年(867年)义玄于大名府圆寂后,其舍利分而为二,其一即于此寺建塔瘗藏,今正定城内的临济寺遂被视为临济祖庭。而万岁禅寺也隶属于临济宗系。其后碑文便扣主题,记述了万岁禅寺庄产的位置、规模、四至等。由碑文可知,当时该寺庄产分别位于灵寿县青廉村和平山县下延乡,前者除庄产四至外,还写明面积,而后者仅有四至,但与前述蒙古宪宗二年《真言幢》上所记的庄产情况已大有不同。据该石幢铭文记,当时万岁禅寺庄产为:灵寿县青廉村万岁禅院庄子壹所五十亩;庄东陆地壹段,南北畛,计地三顷;村东南金蒲兰地壹段,计地陆十亩;村南八十亩壹段;龙门涧下地壹段,东西畛,计地四顷。上述每块地均附有详明的四至。此外尚有未记具体面积的万岁禅院庄子两所,从其四至分析,与《庄产碑》所记两处庄产基本吻合。将两碑所记寺院庄产的情况相对照可知,元后期该寺庄产较初期已大大减少。
《庄产碑》碑文云:“至甲午岁,僧泽□□疏请庆寿□云宗□为主,遂授慵□□□□曰筚庵……日晦居清公相继住持。”此处的甲午岁到底为哪一年呢?此碑刻立于至顺元年(1330年),其前与之相近的甲午岁为1294年,过去曾有人认为此处的甲午岁即为是年,但笔者细析后面的碑文,觉得此说欠妥。此碑文现虽断断续续,但甲午岁后可见“僧泽”二字,而宪宗二年《真言幢》即有“前主持万岁禅寺长老泽公”题名。该幢立于1252年,此时泽公已是寺之长老,所以此处的的甲午岁应再向前推一个甲子至1234年。碑文中“疏请庆寿□云宗□为主”一句中缺失两个重要的字,所以需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此处之“庆寿”是指位于北京的庆寿寺,据《中国佛教》记:金世宗为玄颉禅师在燕京建大庆寿寺。庆寿后“□云”当为一禅师名号。从元至大二年(1309年)赵孟頫奉敕撰的《临济正宗碑》可知,临济宗系中被尊为宗师且法号有云字者为海云和西云,而西云系“元贞元年成宗有诏,迎西云住天都大庆寿寺”,元贞元年为1295年。海云生于金泰和二年(1202年),11岁受具足戒,后卓锡燕京庆寿寺,道行孤高,朝野所重,是深受元室尊信的临济宗师。据此可知,1234年万岁禅寺泽公疏请主持是寺的当是庆寿寺海云宗师。《大蒙古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禅师碑》记:“岁在乙未(1235年),镇阳史帅疏请(海云)住持府中临济禅寺,师重念祖师道场之地,即应命。既至,乃为兴修成壮丽。”《中国佛教》一书亦记:“他重兴真定临济寺,时人称他为临济中兴名匠。”从《庄产碑》可知,在此之前,海云曾被疏请主持十方万岁禅寺。此碑记不仅对海云宗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方万岁禅寺的地位和规格。
上述碑文所记住持宗绪中有“遂授慵□□□□日筚庵”之记。《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铭》记海云“命其嗣子庵主道公、慵庵坚公、可庵朗公相继主持”,《真言幢》中有“现主持传法嗣祖沙门坚公”题名。碑文中“慵”后虽缺字,但可知此处是指海云法嗣慵庵坚公。又据《临济正宗碑》记,海云“师之大弟子二人,日可庵朗、赜庵儇,朗公度筚庵满及太傅刘文贞公”,可知碑文中的筚庵系海云法孙。赵孟烦奉敕撰《临济正宗碑》,把海云印简一系奉为临济正宗。
唐代,百丈禅师创立禅宗寺院的清规。当时佛教各宗已先后成立,为住持者身居一寺之主,各以其所秉承的宗派义理传授学人,寺院似无严格的宗派继承问题。唐末以后,由于禅宗衣法相传的习惯,寺院的住持有了世代的标称,然而寺院的修行法则还是随着先后住持所秉承的宗派不同而时有变更,住持所秉承的宗派与寺院的世代不发生连带关系。到了元代,分天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不得交易,于是法派和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这可进一步说明十方万岁禅寺是一座临济宗寺院。
晦居清公圆寂后,“泰定元年(1324年)甲子,众莫能支,乃请□□□持桂岩显公□师来主法席”,可见该寺此时已处于艰难境地。经过显公之努力,方使寺院“堂有□□,廪有余粟”,“敝者葺之,寺无扶颠之忧”。据立于赵县的《禅林寺住持普明净慧大宗师桂岩和尚舍利之塔》铭记:师讳正显,号桂岩,古燕人也。俗姓田氏,九岁金井寺落发。后行脚诸方,旁求启迪,向多位宗师参学,成绩斐然。柏林宗师月溪授以心印。至治元年(1321年)疏请
开堂于赵县城西的禅林寺。年内重修毕,又住柏林祖庭。后经万岁禅寺坚请,方来寺住持。期间土木营缮及日常消费均得益于柏林寺的支持,寺之面貌较前大有改观。由于师喜境幽事简,即应平山林山万寿禅寺之请前往。至正八年(1348年)圆寂。师圆寂两年后,至正十年(1350年)五月,其法嗣福英于真定府真际院为先师建塔。该石质龛状塔铭2003年3月9日出土于天宁寺北200米的石家庄军分区休干所家属楼工地,同时出土的还有天历二年(1329年)真定府在城真际院前住持梅溪大禅师灵龛。塔铭中的桂岩之师月溪,该碑中亦有记。王思廉撰《圆明普照月溪大禅师碑》曾立于赵县柏林寺,碑文记:师讳圆朗,姓丁氏,其先河南上蔡人。蒙古太宗四年(1232年)浑源龙山大云通祝发,俄四处游方参学,曾历真定华严寺,后受德州新丰院开山主云峰印可,寻至大万寿裕公席下,中统二年(1261年)住持陆川永庆寺。至元四年(1267年)中山邢邑镇延微寺疏请开堂,十九年(1282年)据赵县柏林之座。世祖皇帝赐号“圆明普照大师”,成宗时又加“月溪”二字,延祜元年(1314年)十月六日圆寂。
《庄产碑》最后在记述立碑之缘由时谈到:“昔自五代之间,兵革无时,寺罹回禄,凡所传记颠末,在金石者□□孑遗。及汴宋乾德中兴梵刹,迨今四百余年,竹帛之传,虑非悠久,因出前事口俾余记之,将勒诸坚珉,用垂不朽。”最后的四言辞亦很精准,其中“临济之道,犹日丽天;无远弗届,罔测其边;猗欤万岁,实绍其传”,不仅对临济之道给予了高度赞誉,且再一次点明万岁禅寺继承了临济法脉。
碑文落款二位劝缘主中,“宣授领临济宗大庆寿寺住持鲁云长老兴吉祥”题名保存完整。前文已述及,大庆寿寺系金世宗建于燕京,元代海云宗师曾驻锡于此,元贞元年(1295年)成宗诏迎海云再传弟子西云住大庆寿寺,而此碑题名中的鲁云长老即鲁云行兴,系西云之法嗣。鲁云行兴(1274~1333年),山东郓城人,自幼于本乡东闻寺出家,具足后北上大都,投安公(西云子安)门下。得法后,先受师命住持海云寺,英宗时又受诏住竹林寺,文宗时受命住持大庆寿寺。住持大庆寿寺时,日率众为国祝厘,深得文宗宠重,特赐两方玉印,一刻“庆寿长者”,一刻“领临济一宗”。1329年他曾短时住持赵县柏林禅寺。其舍利塔在河南临汝风穴寺。
其后立石者“正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张国维”,《元史》无传,然沈涛记:“元《柳贯文集》有追封清河郡侯张公碑铭云,府君讳演,卒以大德五年,窆以九年。有子三。第二子名国维,亚中大夫,济宁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兼本路诸军奥鲁。又云:字辅卿,历十官,尝以德安屯田总管出议盐法,山东其所。因革定著为令云云,当即其人。礼部尚书是其内擢之官也。”另一立石者由于姓名处文字早年已泐,故不可知,但至顺三年同为虞集所书的《真定路加葺宣圣庙碑》碑阴题名有“正议大夫真定路总管兼府尹本路诸军奥鲁总管内劝农事张忙元台”,从时间及官职分析,当为此人。
万岁禅寺的地理位置当在《正定县志》所记的县城西北隅洪济寺、舍利寺一带。五代罹回禄后,宋初中兴,至元代初期面积达150亩,是一座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临济宗寺院,元后期逐渐衰落。现该寺遗物仅存此《真定路十方万岁禅寺庄产碑》,所以此碑对研究正定佛教寺院情况和临济宗的发展传承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石家庄市文物局张献中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