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法”的应用
2009-09-21洪玉珍
洪玉珍
[摘要]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改变了那种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研讨式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数学教学;研讨式教学法;探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将发生根本的转变,让学生仅掌握传统的知识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更何况以高科技为主的信息社会的今天,更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探究能力。为此,我进行了研讨式教学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略有成效的进展。
在探讨与实施阶段,我深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将本应是“双边活动”的教与学,变成了以教为基础的“单边活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极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无法适应未来新型教育的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舍不得放弃传统的教育方法,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对新一轮的教改认识不够。通过市教委举办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认识,逐步更新观念,达成了传统教育模式非改不行的共识,并开始以研讨式教学法为教改的突破口,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创新手段,实现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的转变。
1.研讨式教学法重视接受知识的过程
传统教学法重结论,轻过程,认为只要能利用结论去解决问题就够了。而法则、定理的发现、推理、则是无足轻重的,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而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进行法则、定理、概念等新知识的教学中,都给学生留出了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判断问题、归纳问题的空间。如在进行“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初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点及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而后再让学生动手进行折纸与剪纸活动,说明自己制作出的图案是不是轴对称,有几条对称轴等等。学生制作出各种形状不一的物体与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对轴对称图形的特性及其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展示了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使学生获得了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虽然比常规办法要耗时耗力,但其回报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丰厚的。又如在进行加法法则、乘法法则的教学中,我请学生在讲台上作相反方向直线运动的演示,其余学生在观察中体味、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得出法则的各种情况,使他们对法则有直观的认识,较深刻的理解,应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连最头痛的符号问题也变得容易了。
2.研讨式教学法在概念教学上的创新
数学概念是理论基础,历来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上得不好就会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的后果,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强烈而持久的动机”。为此,我精心为概念教学创设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如在《正数与负数》、《绝对值》、《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和它的性质》、《三角形的重要概念》、《平行线》等概念较集中的内容时,采取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师来回巡视,一是解答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疑问;二是向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最后各小组选代表在全班集体讨论,明确所学概念的内涵外延。这种方法使全体学生均能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激发了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积极思维的自觉性,既给因胆怯而不敢当众发言提问的学生以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同时也给惰性者形成压力。含而未露的才能在群体中一一亮相,有的或从成功的快感中崛起,有的或从无知的情境中猛醒。研讨式教学法使原来显得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有趣,易于接受,学生从厌烦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研讨式教学法为概念教学注入了活力。
3.研讨式教学法转换了教师角色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的办学理念。而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与传授者,是活的教科书,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发展。在研讨式教学中特别关注了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通过各种手段力图在课堂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到共训、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在进行勾股定理证明的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教具,利用图形的割补拼凑的变换手段,与学生共同探讨各种不同的证法,许多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就教材与老师的证法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显得稚嫩、片面、甚至有的还有错误之处,但就在这争论过程中使全体同学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老师受到震憾,感到欣慰。再如,学生讨论“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的证明思路时,提出了多种不同于教材上采用的添辅助线的方法。对于学生的见解,我从不急于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总是鼓励发言者与下面的学生作充分讨论,辨别选择,从而确定最佳的证法。如此不仅使学生们对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得以掌握,同时也使教师感受到学生旺盛的创新能力,在这些课上学生成了教师式学生,教师成了学生式教师,角色得以转换。
研讨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改变了那种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其教学效果超过了讲授法所得到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