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DV新闻及专题的特性分析

2009-09-18万华明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高校校园新闻

万华明 杨 丽

摘要:高校是我国教育与科研的主要阵地,是社会高级专门就业人才培养的基地。DV摄录像机及计算机的高性能与价格低廉,使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较为广泛普及与应用。本文对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多方特性作了相关的分析,并指出了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摄制时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高校校园DV新闻DV专题特性分析

DV即数字格式一体化摄像机,是在现有模拟摄像一体机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更高质量的数字摄录一体机。

DV系统易于掌握,投资不多,是一种易于普及的数字摄录一体化的视听工具。DV系统摄像机的优势主要有:图像分辨率高;色彩及亮度频宽比普通摄像机高6倍,色彩非常纯正,达到专业级标准,同时可在较暗的光线下拍摄;可无限次翻录,影像无损失;价格低、轻便灵活;进入拍摄现场贴近环境中的人与物,对被摄对象干扰最小。

DV系统摄像机是一种贴近生活最能真实记录生活的新型摄录一体化的影像工具。它的方便性具体表现为:DV对拍摄对象干扰最小,可以直接进入生活现场且不影响被摄者的情绪,所以DV容易捕捉到最真实的东西;DV方式是一种真正来自于自己眼睛,出自于自己手中的“个人方式”,就像人们的影像日记;个人DV作品的剪接跟个人的DV拍摄方式匹配,建立一个“个人非线型工作站”,只需一台普通PC电脑配上一个视频卡和相当容量的硬盘,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待在家里以私人性的方式实现个人的影像剪接;DV视频后期制作可以实现专业编辑大众化,DV可以通过增加特技创造性使用素材,比直接简单堆砌或修改拍摄的原始素材好得多。

DV技术与方便性为高校大学生打开了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创作与制作的大门。特别是在全国有几百所高校有传媒与新闻类的专业,加之非专业的大学生的爱好与兴致好学,使得高校大学生校园DV新闻及专题创作与制作方兴未艾。

DV新闻与专题片的特点

平面记者可以通过现场亲历者述说、电话采访现场群众和查看拍摄素材等手段了解新闻见报出稿,相比之下,DV记者更要辛苦、更要专业。为了采集电视新闻活动图像、现场同期声和解说等,必须要求DV记者第一时间拍到现场画面,而DV的普及使得我们能够较容易地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把身边发生的新闻即时记录下来,拍到原汁原味的鲜活的新闻素材。著名的《DV观察》栏目有句标语叫:原汁原味,绝对现场。用该栏目总制片肖俊德的话说:“都是热气腾腾,冒着鲜气的新闻。”以《DV观察》、《D一线》为代表的DV新闻栏目,正在走一条全民DV拍新闻的路子,正是如此,我们大学生对校园内外的新闻才感到有价值和意义。对大学生而言,DV新闻与专题主要是指在校园内,及时、鲜活地反映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发生的新闻。

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特性分析

观察事件的敏感性。在高校校园生活中,新闻事件经常发生,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察觉的,而记者的职业特性恰恰在于观察事件的敏感性。敏感性是指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能够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观众兴趣,它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为了提高观察事件的敏感性,大学生应该做一个学习型、勤奋型、创新型的DV记者,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善于发现的基本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慧眼识珠;同时还要注意自己思想的深刻性,使自己报道的DV新闻及专题能够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有积极导向作用。

DV表现的角度与方式。大学生DV除了素质教育的作用之外,还负载了一种解压和丰富大学生活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创作DV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表达,可以从基本的自我展示、自我表达的角度,也可以从对社会的关注、哲学的思考和人性深度的挖掘等角度创作作品,只要能够将拍摄者的思想表达出来并能够让读者体会就可以,在创作中逐步提高对作品故事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以及如何完整叙述故事的能力,用最少的镜头表达最多的思考,提升镜头语言的能力。

提高DV能力的全面性。完成一部DV作品是一项复杂工作,需要导演、编剧、文案、拍摄、编辑、字幕、音频等各项技术设计能力,只有各个环节都设计制作好才能诞生一部好DV作品,所以,必须培养大学生DV创作能力的全面性。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参加DV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参与DV作品创作的完整过程,使其DV全面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开发学生的潜能。在DV作品创作中,学生有创作的热情,具备一定的思想,同时也有相当的技术支撑,但欠缺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表现能力。所以,在作品创作中,指导老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驾驭能力,让学生文理搭配,发挥文科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科学生的理性思维,共同创作优秀DV作品。

学生会与共青团的组织性。在大学校园里,只凭借大学生的自我兴趣和爱好,凭借学生内部自我组织来开展DV作品创作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凭借学校的学生会与共青团组织相关活动才能促进DV作品创作的长远发展,同时,为了创作更多更好的DV作品,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给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再辅之以适当的活动目标和激励机制。

参加活动的目的性。大学生参加DV作品创作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展现自我,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培养提升自己DV作品创作完整环节的全面能力和对作品的把握能力。例如:我们创建的《LOMO乐盟》电子杂志包含影像板块,它的目的就是以服务全校、锻炼青年学生才能为根本宗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我校当代大学生风采为目的,提高大学生的写作、组织、交际等各项才能。目前香港科讯交流有限公司在全国各高校推出了“全国师范专业学生DV作品大赛”与“全国传媒专业学生DV作品大赛”,我校各专业都积极参加,并获得了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多项,通过这些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人文氛围,扩大学生视野,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性风采的青春舞台。

构建第二课堂,搭建实践平台。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技能涵盖范围较广,课内学时只能完成单项技能的基础训练,对于深化技术实践,串联、综合训练各实践技能就显得力不从心,为此,我们构建了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体系。我们积极筹划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网站、动画、多媒体作品、DV、广告等专业竞赛和地方文化事业项目的建设工作,并配备指导教师,对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及指导教师给予奖励,此项政策对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参与比赛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指导老师的工作动力都达到甚好的效果,使得学生获得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级各类奖项层出不穷。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创作,我们开发建设了学生作品展示平台,收录全院学生的优秀作品并网上展示,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互相勉励的交流平台。

大学生拍摄DV新闻与专题的注意事项

安全性。新闻拍摄是要亲临现场的,很多现场都具有不可预见性,安全是最重要的,特别是人身安全,同时对设备也应保护好。因为我们都是学生,以学习为主,创造新闻业绩与提高自己的成就是次要的。

DV新闻要保证法律真实。新闻真实是“实际发生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记者听见、看见,写成了报道就认为是真的”。法律真实指的是以法律能够认定的证据为基础,为法律和司法实践所能认可的真实。新闻真实不等于法律真实。DV新闻源于生活,以事实为基础,但由于多是批评性报道,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官司。比如“骂大街”似的镜头,客观上有污辱对方的嫌疑;真人毫无保留地“演绎”可能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主持人过激的串词和评论亦可能构成法律失实。在大学校园内可能不像社会上引起“官司”,但还是应注意法律问题。

DV新闻要防范侵权。DV新闻可能涉及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问题。通常新闻某一方当事人希望借助媒体向对方施压,或通过媒体调停,或纯粹为让对方“曝光”,而对方往往被动应战,要么面对镜头躲躲闪闪,要么破罐破摔鱼死网破。很少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于被跟踪拍摄并“原汁原味”地在电视台播出明确表示同意或认可,这就存在公民个人隐私权及其他精神权利的保护问题。如果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以电视传播这种公开方式暴露当事人隐私,显然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同样,如果大学生DV通讯员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向电视台提供DV作品并以获得报酬为目的,可以视其为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同样涉嫌侵犯公民肖像权。

参考文献: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c3910100a4uk.html

2.http://www.dahe.cn

3.万华明、郭碧云:《论工科性高校的新闻专业》,《新闻爱好者》,2008(5)。

4.万华明、蒋雪明:《信息技术及社会资源与新闻人才培养》,《新闻爱好者》,2009(2)。

5.万华明、杨丽、蒋雪明:《多媒体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高校校园新闻
高校校园幸福文化模式构建研究
刍议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私有云的架构和实施
有机形态在高校校园户外设施设计中应用研究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浅析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高校校园基本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