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的实践逻辑:一个场域视角的分析框架

2009-09-18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4期
关键词:迪厄行动者布尔

丁 莉

摘要:记者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对于记者实践活动的研究不能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实践的逻辑。本文通过对布尔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场域”、“资本”、“惯习”三个核心概念的解读,寻找记者的实践轨迹,搭建记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观察分析记者实践活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实践实践逻辑媒介场域

实践与实践逻辑

我们在谈论“实践”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和“理论”相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中,似乎大家都默认了一个公式:实践就是照着理论去做(虽然双方都有反思)。但事实上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作为传播主体的记者真的能够按照新闻传播理论以及理论研究者的建议去实施传播活动吗?那些各具特色的实践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作为个体的记者为什么会有这般行为呢?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要求我们对记者实践的产生、运作作重新的思考。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知识总是与我们的实践经验以及正在经历的实践相联系。实践必然具有主体性的参与,任何人在任何行为实践中,都有一个面对具体境况用自己的理智进行把握的问题。因此,实践不是应用,而是在经验意义上的存在问题。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我们研究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从实践活动中归纳出来的理论模型当作实践活动的真正原理。布尔迪厄提出一个假设,即存在一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逻辑(逻各斯逻辑)不同的东西,他称之为“实践逻辑”。“布尔迪厄从理论推理实践逻辑入手,认为社会规则的身体化内化成为信念,也就是在实践中生成的惯习;然后在实践的场域中,这种惯习会与场域的规则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即时性的实践感来支配实践者的行为选择;实践者就是根据实践感产生的策略来重新组合自己的行为,来实现最终的目的;这个过程展现出来的实践面貌就是所谓的实践逻辑。”①实践逻辑相对于理论逻辑是本着社会实际运行方式,注重日常社会经验世界本真的关系网络而不是简约模式化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人类实践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因为“实践逻辑”在起作用。

记者实践逻辑的分析工具

记者实践是记者有关新闻传播的所有行动,这里的实践是指记者的日常性活动。记者实践是一种社会实践,这种实践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从新闻实践活动中归纳出来的新闻理论的指导。记者的实践活动需要用实践理论来分析,用实践的逻辑和话语来表达。我们对记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来自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体系。这是一套由“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场域所谓“场域”,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②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③,所谓的“小世界”就是“场域”。这样一来,布尔迪厄就用“场域”的观念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又密切相连的空间:社会是个“大场域”,它由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连的“子场域”构成,每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特有的逻辑和规则,一个场域越是从社会场域和权力场域中获得自主性,这个场域的存在就越具有合法性。“场域”不能被理解为被一定边界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是一个充满斗争和竞争的空间。布尔迪厄认为,场域运作和转变的原动力“在于它的结构形式,同时还特别根源于场域中的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④这些特殊力量,实质上就是特定的资本,资本产生了场域中的权力。在场域中占据不同位置的行动者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获取更大的利益以便进行自身的再生产。场域展示的是由不同的权力(即资本)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

资本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不同于马克思式的和正规经济学家的资本概念,他把资本视为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有。布尔迪厄认为资本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如货币、财物或产权)、文化资本(以知识、信息为主要,包括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三种存在形态)、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社会头衔)和符号资本。各种资本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性,但经济资本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而后者向经济资本的转化不一定能够成功。经济资本是具有决定力量的资本。每个场域、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资本,资本的特性是与权力相连,资本是一种权力形式。一个人拥有的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决定了他在场域空间中的位置。

惯习“惯习”是与“场域”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场域中关于行动者的理论,每一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所谓“惯习”,也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⑤惯习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一套应付各种环境挑战的经验,但它又不是一般的经验,而是具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沉积于人们思维深处的、几乎能自动处理问题的经验,类似于生物的条件反射。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场域内的实践,行动者会形成一种类似下意识的惯习,它会在行动者不自知中引导其个人的走向和未来。布尔迪厄认为惯习是行动者在场域里的社会位置上形成的对客观位置的主观调试,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惯习是实践的生成机制,它遵循一种实践的逻辑。在惯习的作用下,行动者的实践并不完全来自理性的策划和计划,有许多来自感觉而不是深思熟虑,但是在外人眼中,这些行为又恰好是在某种情况下行动者最合乎理性的行为。

根据以上三个概念,我们可以把场域理解为,处在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在惯习的指引下,依靠各自拥有的资本进行斗争的场所。场域中行动者进行实践活动的策略选择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占有与分配情况,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感知。而场域中的特定位置所具有的特定视角将影响他们对场域的感知。所以,实践是由惯习与场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我们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惯习)(资本)]+[场域]=[实践]⑥

记者实践逻辑的分析路径

按照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我们可以把大众传媒的实践空间理解为一个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也就是媒介场域。所谓媒介场域是指以规模生产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台、电视台、报社等)为主体、由与新闻传播活动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各方机构和个人组成的相对独立的遵循自身独特逻辑和规律运转的客观关系网络。

以信息为表现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媒介场域的基本资本类型,它构成了媒介场域的逻辑起点。但是文化资本只是媒介场域的显性资本类型,在更多的情况下文化资本是以一种符号资本的形态被确认的,“文化资本往往首先是作为一种符号资本而起作用的”。⑦同时,其他场域以及媒介场域内部行动者本身具有的资本以隐性的但强有力的方式侵入媒介场域,参与、影响甚至决定着媒介场域的运行过程,如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等。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的不同,造成了媒介场域复杂的资本构型。

媒介场域中行动者惯习的形成,一方面来自行动者的家庭出身和教育,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媒介组织内部控制,新来的媒介工作者是如何进入场域,资深的媒介工作者如何调整原有惯习以适应媒介场域的变化都对惯性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媒介场域中的行动者具有特定的惯习,他们凭借各自拥有的资本在场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根据位置的不同行动者采取维护或颠覆性措施,从而保证或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占位,其实质是场域中的利益争夺问题。新入场的媒介机构为了争夺资源,让游戏规则对自己有利,会采取与原有成员相区别的方法,提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资本取向,往往会成为媒介变革和发展的推动者。同样,新入场的记者根据他们的出身、教育以及所接受的职业训练,为在场域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如得到升迁、获得荣誉等)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总之,进入媒介场域的行动者需要接受场域基本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本身是一种强大的惰性。媒介场域中的各方行动者在这种“新—旧”对立中采取各种措施争夺更有利于自己的位置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大众传媒在这种争夺中获得发展。

简单地说,场域是记者的实践空间,资本是记者的实践工具,惯习与场域的互构形成了记者的实践逻辑。从场域角度分析记者的实践逻辑,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必不可少且内在关联的环节:

1.分析媒介场域在权力场域中的相对位置,它是记者实践活动的社会建构。尽管媒介场域具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律,但它相对于权力场域以及其他场域的关系,无疑对其自身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媒介场域行动者的实践活动无疑受到外界的制约和影响。

2.查看记者所处媒介机构在媒介场域中的位置,它是记者实践活动在自身场域内的建构。在媒介场域中,占据不同位置的媒介机构为控制媒介场域中的“符号资本”而相互竞争,形成了种种关系,分析这些关系是分析记者实践活动原因、原则、结果的条件。

3.分析记者个体在媒介机构中所处的位置,处在不同位置的记者在惯习的指引下,依靠各自拥有的资本进行策略选择,它是作为实践主体的记者在活动中的自我建构。记者的惯习系统是通过将一定的社会背景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予以内在化的方式获得,惯习具有一种使行动者积极踊跃地行事的倾向,其目的要么是竭力维持现有的资本分配格局,要么是奋起而推翻它。

由此可见,媒介场域可被视为具有不定项选择的空间,它为身处其中的记者个体标出了待选项目,却又没有给出最终选项。不同的记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惯习系统,结合自有的资本构成,进行竞争策略的多种搭配选择,不同的记者个体会出现不同的实践行为。记者的新闻实践活动看似纷繁多样,却又“遵循着一种实践的逻辑,这种逻辑虽然含糊,带有大约的性质,但却确定了与世界的联系”。⑧

讨论实践向来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向来是“无理”的、说不清的。研究记者的实践行为,解释记者的实践逻辑,不仅需要研究者对记者的实践空间和个人惯习作出解释,同时还要求研究者在分析对象之前为研究者自身寻找一个合法化的立场,也就是要求研究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将研究对象客观化并时刻反思自己。因为每一个新闻传播活动的研究者不仅受到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影响,还为他在学术场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时每个人都天生带有唯智主义偏见。将研究对象客观化,回到记者实践中去解释实践,是每一个研究者进行实践逻辑研究的第一步。

注释:

①姜艳:《实践逻辑下的社会资本产生——浅读布尔迪厄〈实践感〉》,《世纪桥》,2000(5)。

②③④⑤布尔迪厄?眼法?演、华康德?眼美?演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第139页,第171页。

⑥侯均先:《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页。

⑦薛晓源:《全球化与文化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⑧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迪厄行动者布尔
影响焦虑、学科地位与空间竞争
——布尔迪厄对阿尔都塞主义的持久敌视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布尔迪厄的音乐社会学美学思想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布尔迪厄在东方
——现今布尔迪厄研究的焦点与反思*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