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制度供求

2009-09-17史明瑛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史明瑛

摘要:通过采用文献分析等方法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与制度供求。认为自主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然而,政策层面上的制度供给往往是大企业而非中小企业。科技进步主导了企业的分化和演变,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制度供给远大于技术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性制度供给远大于其内生性的自主创新。

关键词:自主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度供给;制度需求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4-0108-03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自主创新

(一)认知科技型中小企业

从技术层面看,新技术企业、创新性中小企业、知识型企业、研发密集型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和生物技术企业等都属于科技型企业之列。从规模层看,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的划分一般依据四个标准:企业职工数、实际资本数、企业经营额和企业法人地位。欧盟把雇员人数不超过250人,年营业额不超过4000万欧元界定为中小企业。在欧盟,满足以上产业定位和规模定位的企业就归为科技型中小企业[1]。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引领自主创新

“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将其引入生产体系以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熊彼特,1912)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然而关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争论由来已久。我们认为,大企业的行政等级、管理结构使得决策层更趋于保守,束缚了研究人员的创新激情,不利于创新的风险投入;中小企业宽松的管理环境、大企业科研人员的“溢出”,有利于其根据市场的变化较快做出创新的决策,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技术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进入市场,给该市场中原有大企业带来冲击,促使这些大企业加强研发力度,以应对新生力量的挑战,保持市场占有率。此外,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这些小企业的生死对经济整体影响不大,因而能有效分散社会技术创新的风险,它们实际上充当着社会技术创新试验基地和新兴产业探路者的角色,成为社会技术创新风险分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社会的技术创新[2]。美国的硅谷现象也验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引领自主创新。

二、制度供给大于技术创新

关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安排之间关系的理论,制度决定论派别遵循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主张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如诺思(North)、内森·罗森堡(Rosenber)、吴敬琏等。

以研究技术发展史闻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内森·罗森堡和L·E·小伯泽尔(Berger)在《西方致富之路一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演变》一书中,用确切的历史事实表明: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论,直到15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显然高于西欧,但西方国家很快后来居上,在经济上大大超过东方国家,原因是西欧在中世纪中后期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不断创新的社会机制和制度。没有这种制度上的变迁,产业革命是不可能发生的。18世纪以后西欧之所以首先出现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的局面,是由于这些国家具有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保障个人财产安全的法律体系,而这种比较完善的经济组织又是中世纪以来将近一千年间长期演变的结果[3]。

因此,发展高技术产业,首先应该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

三、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制度供给

在美国,政府通过专门设立一个小企业管理局来处理中小企业的事务,并制定了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计划与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要求部分联邦部门拿出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联邦的研发活动,鼓励大学或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实现商业化。另外,美国政府还制定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通过全国270多个风险投资公司向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信贷。除此之外,美国政府还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比如对中小企业不进行双重征税,企业主在做了必要的扣除之后,只对净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等等[2]。美国风险投资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前两次波浪也表明了制度供给的重要性。

在欧盟及其各成员国,政府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正受到政策层面越来越多的支持,这主要反映在对企业和研发的关注逐渐向创新转移,而且创新的政策层次非常高。大量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和培育的政策和措施已经实施或正在制定当中,这些措施包括:专利系统和知识产权、监督和管理程序、创新的融资、财政和税收政策、公共部门向企业的技术转移政策、支持和咨询性服务、科学园和技术中心、教育和培训等。这些政策和措施能够较好地改善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环境,提升它们的竞争力。

在日本,1966年就已经制定《就官公需向中小企业采购确保法》,规定政府采购必须保持一定比例从中小企业采购,日本政府的采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政府采购构成科技型中小企业R&D;的主要资金来源。1998年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中小企业技术革新制度,年度预算金额达130亿日元,为创业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无偿补助。特别是日本科技厅制定并由其中介机构振兴科学技术事业团于1981年开始实施的“创造科学技术事业”计划,对日本传统的研究开发体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突破了过去的以组织为主体,以赶超为目标的模式,而采用了“流动性研究开发制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作为基础性研究,不像其他技术性研究开发计划那样确定必须达到的目标,只要求在5年内获得新发现;第二,实行项目课题主持人负责制,人员、班子、场地、方法等均由主持人决定;第三,每一课题由三个科研小组承担,每个小组4~5名科研人员,由主持人向国内外招聘;第四,每个课题5年内由振兴科学技术事业团提供经费20亿日元,成果由事业团和科研人员分享。“流动性研究开发制度”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引起国际上的关注[4]。

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需求

强制性制度变迁能够有效修正科技进步及其制度变迁的历史路径,摆脱“锁定”依赖。由于制度供给时滞于制度需求,因此,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制度供给之前必须掌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制度需求。现阶段,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制度需求如下:

(一)公平竞争的制度需求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平竞争最迫切的制度需求是解除垄断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规制,强化市场功能,取消或降低进入和退出壁垒。2008上半

年全国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从表象上看。中小企业缺的是资金,更为根本的是,缺乏平等的生存和竞争环境。我国正在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鼓励创业,打造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这就更需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平等的成长环境。

(二)法律保障的制度需求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法律保障的制度需求首先是开放条件下的反垄断法律保障。跨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等形成的标准,极大阻碍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反垄断法的实施可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并提供法律保障,它一方面约束境内跨国企业的垄断行为,另一方面要求跨国公司停止垄断行为,开放各种协议,提供兼容性信息。而我国由于反垄断法规的长期缺位,跨国IT企业的垄断行为更为严重和无所顾忌。其次是知识产权法律保障。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十分薄弱,甚至处于空白状态,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也十分低下。支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也比较缺乏。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制度还不健全,无法有效遏制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总体低下,普遍存在有制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产权,有产权无应用,有应用无保护的状况。发达国家常利用知识产权问题制造各种贸易摩擦,因此,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金融创新的制度需求

金融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资金保障。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的制度需求首先应把促进技术进步作为货币政策的一大目标,培育能使经济扩张和自主技术创新尽可能持久和充满活力的金融环境;其次是需要改革金融制度,健全“二板”市场。改革现行的低效的僵化的投融资体制,建设灵活、便利、高效的直接融资体制,大力培育技术资本市场、多样化融资和投资工具。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门槛,加强“二板”市场的监管。三是需要构造适应现代高新技术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广辟风险资本来源,包括大力引进国外风险资本、发展共同基金和积聚国内民间闲散资金;引进和培育优秀的机构投资者、职业金融家和风险资本营运家,规范风险资本运作,构造风险资本退出机制。风险资本是我国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的催化剂。

(四)财税支持的制度需求

我国现行的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设计。现行科技税收政策很多是各项税收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缺乏总体上的规划,直接削弱了税收优惠政策作用的发挥。如“特惠制”就不利于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特惠制”造成了同一性质的产业因所处区域不同而产生税负不同,不仅不适应国家的产业政策,也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不利于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科技创新[5]。

总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性制度供给远大于其内生性的自主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制度供给的效果依赖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需求。政府必须致力于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对创新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投入,使产业和技术保持平衡发展,平衡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互补性,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支撑系统的功能,减少技术系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约束。政策措施不应仅看技术转化方面,而应该从整个技术创新网络的投入产出效率来看政策的绩效。

参考文献:

[1]王飞绒.论欧盟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5,(3):11%120.

[2]晓时.国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及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4,(12):75-77.

[3]吴敬琏.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07-05.

[4]何剑,徐晓鹏.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J].财经问题研究,2000。(3):75-77.

[5]丁恒龙.我国科技创新制度的缺失与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07,(6):76-78.

猜你喜欢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制约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