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畅想
2009-09-08李娟
李 娟
李 娟
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有散文随笔百万字散见全国各大报刊。散文作品《春日记事》收入《2008中国精短美文精选》。著有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
感谢《简·爱》
我在那个落英缤纷的季节轻轻走进你的世界。隔着长长的几百年的岁月,我竟然在看见你的一瞬间深深地被你吸引。
常常在万籁寂静的深夜,我翻开书的扉页,重新面对你,面对那个遥远国度里纤弱、瘦小的并不漂亮的简。可是,面对你,我不由自主地仰起头来,我觉得在生命的花季遇见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那个多梦的年龄对于每个走过的人来说,正是需要崇拜渴望朋友的季节,我庆幸自己仰慕的不是漂亮的优雅的邻家姐姐,不是高大英俊的同窗男孩,而是在书中的年代久远的你。因为你不会老,不会改变,不会随着平淡的时光变得日渐庸常无奇。你像一棵长在沙海里的沙枣树,不柔媚、不娇艳、不张扬,而是那样的坚韧、独立、勇敢和骄傲。
简,当你在桑府遇见高大伟岸的罗切斯特先生的时候,你们因为彼此的才华和思想而深深地相互吸引,两颗心在一步步地靠近对方。当你以为罗切斯特要娶英格拉姆为妻,还要你留在桑府的时候,你对他说:“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的心就没有灵魂吗?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现在和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和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几百年前,曾有一个女子说出这样惊世骇俗、震慑心灵的话语,你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每一位读者靠近你的灵魂。
以后渐渐成长的岁月,面对生命里不能躲避的暗流、痛苦和彷徨,在那些暗淡的黑夜里,我无数次的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总能与你瘦小的有力的手紧紧相握,你给予我的不仅是生命的力量,还有黑夜里照耀我心灵的一抹灿烂的星光。
我仿佛看见你穿着碎花的落地的长裙,站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春天的阳光透过树的枝叶洒在你身上,那样惬意、沉静、美丽。你睁着一双清澈的眼睛诉说着你孤苦无依而不幸的童年,你在孤儿院里受到的非人的折磨。可是你没有倒下,在那些我不能想象的苦难中,在没有一点阳光和温暖的岁月里,你含着泪坚强的一路走来,你以自己种种不幸和磨难,告诉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一颗坚韧不屈的心灵。
我明白,对于植物来说,命运偏爱那些迎着风雨和灾难而生长的倔强的种子。对于人来说,命运会将丰厚的收获奉献给含泪不屈的灵魂。
有评论家说,夏洛蒂笔下《简·爱》的结尾是个败笔,因为简在一夜之间从贫困交加的穷人成为一个富小姐,简苦尽甘来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使书中现实主义的力量被削弱了。后来的简不再是以精神的力量吸引罗切斯特而赢得爱情的简了。但是,当简在罗切斯特穿越时空的心灵的召唤下再次回到桑菲尔德的时候,曾经金碧辉煌的桑府已经是一片断壁残垣。简看见她日夜思念的人不仅双目失明,而且失去一只手臂,她握住罗切斯特的右手。他问,是简吗?那是什么?这是她的模样,这是她的声音……我想,每一位读到这样结尾的人都和我一样不禁泪流满面。可是,我依然觉得,这样的爱情使每一个真心爱恋过的人不由得惊叹,这样的相遇是多么美好,倘若一同陷入爱情狂澜的两个人隔着年龄深深的沟壑,相遇变更显得凄美异常,像是一个神话,这般落英缤纷,芳草萋萋。
多年以后灯火阑珊的夜里,守着酣睡中我天使般的宝贝,翻开厚重的书的扉页,我又看见了你,像是看见我远隔天涯的姐姐,我们不禁相视着微笑了。面对人生,我要感谢你,因为你赐予我的坚韧、顽强和自信,它足以支撑我坦然承受任何风雨。我也知道你给了我一生都要好好珍惜的不能舍弃的东西。
人生若得一知己,便要感谢上苍的恩赐。若得一两本震撼和影响自己一生的好书,一定要因为幸福而落泪。
暖
一
晨曦初露时,我在街上买了那位小姑娘的栀子花。洁白的花瓣还沾着露珠,如同穿着白衣绿裙的女孩,散发着少女洁净的芬芳。我捧回它,将它养在盛满水的透亮的瓶中。
暗香盈盈,我坐在窗前翻开书的扉页,读到许广平在萧红去世之后,写的一篇纪念她的文章。
萧红的文字清冽如呼兰河的水,寒冷中带着一丝丝暖意。看似淡然忧伤的文字,却充盈着勃勃的生机。她的文字不遮不掩,她似乎不是在用笔写作,而是用血液和着泪水,来直白地写着牛车上的中国,她的文字更涌动着底层人们的生命力和对于苦难顽强的抗争。
许广平写给她的文字,虽然是讲她们之间的一段友情,很是含蓄而委婉,但今天读来,却依然如鲠在喉。她写道:萧红特别喜欢去她的家,来了,她就只好陪着,一坐大半天。一次,她陪着萧红聊天,鲁迅先生在楼上看着书睡着了,毯子滑落在地上,而后大病了一场……她若能听见这样的话,那双黑亮亮的眼睛一定睁得大大的,不知道内心充满怎样的无奈和尴尬。在许多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以为,萧红的文字最深情感人,甚至超过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我想,这与她的才华无关,也许,是她更懂得和理解鲁迅先生。
其实,她也只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她只是一个没有家的,没有温暖的女子。她向着鲁迅先生的一家,要一点点尘世的温暖。
二
那一年,十九岁的美丽女孩克洛岱尔遇见了雕塑家罗丹。
两个有着非凡才华的人注定要遭遇一段传奇的爱情。不知是爱情成全了艺术,还是艺术成全了爱情。这对恋人在相遇后的十年中,创作出一串串艺术殿堂里璀璨的星辰。比如,罗丹的《思想者》《吻》《亚当与夏娃》,克洛岱尔创作的《罗丹胸像》……
然而,在流光飞舞中,先是爱情幻灭了。有着伴侣和孩子的罗丹一直和克洛岱尔保持着见不得阳光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爱情,只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只是泊在水中无根的浮萍,它随波逐流,没有生命。世上那个女子不想要张爱玲所说的,现实安稳,岁月静好的爱情。
清醒之后的克洛岱尔决然离开了罗丹,全力倾心于她的雕塑创作中。雕塑就是她生命全部的支撑。但是,人们只当她是罗丹的学生与情人,她的成就永远笼罩在罗丹的阴影之下。其实,她从来都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根紫荆藤,依靠他人的力量延伸自己。独立自我的她以为在艺术面前,只有灵感和才华,没有性别。她以为在艺术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可是这位生活在一百年前女子,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有多少属于女性言语与思想的空间。最给她致命伤害的,就是罗丹对她的作品无情的抨击。四十岁以后的克洛岱尔精神失常了,此后的几十年里,她一直呆在精神病院里,直到她去世。
也许,对于克洛岱尔来说,遭遇罗丹,幸与不幸,都是命中注定。
对于一些女子来说,才华有时是一把利剑,有的人用它将人生雕刻得玲珑而丰满,有的人却用它将自己的人生切割得鲜血淋淋。
我在温暖的阳光和幽然花香中伸出手去,触摸到的是刺骨的冰冷。
有一种爱,只要沉醉,不要清醒。
有一种人,像夜空中的烟花,只是为了片刻的温暖,尽情地燃烧自己。那短短的璀璨的一瞬间,其实就是她整整的一生。
我看《小团圆》
我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这是她唯一一本自传体的小说。我有她大部分的作品,这一本当然要珍藏。《小团圆》的封底设计很喜气,大红的底色,铺满凤凰和牡丹,象征人世间的喜庆团圆。
一个人的气质与她文字的气质相吻合的,并不多见。在大家中,我以为,张爱玲算一个,沈从文算一个,钱钟书算一个。利剑般的文字,闪着寒光,一颗心被爱所伤,郁郁难言。最后都留在文字里,开出隐忍,静寂,淡然的花朵来。
她的小说风骨犹存,一贯的语气和脉络,熟悉的文风。犹如一位饱含沧桑的老人,虽然老了,火气渐消,但眼睛竟然还有凛然的寒光,让人不免多看几眼。她有一支写短篇的妙笔,一出手就字字珠玑,散落一地,让人应接不暇。这部长篇除了开头琐碎了些,其他的都好,但是并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
她若是还活着,也到了做外婆的年纪。我们这一代人是被她的文字喂大的,读着那些文字,就仿佛站在大雨地里看天,忘了撑伞,让文字的甘霖将我覆盖。她写道:“那痛苦就像火车一样轰隆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过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在马路上偶然听见店家播送的京戏,唱须生的中州音非常像之雍,她立刻眼睛里汪着眼泪”。这是小说中年轻的盛九莉思念她的恋人邵之雍。相思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只有深深爱过的人,只有曾经望穿秋水的人,才写得出让人心痛的文字,那些文字是从含泪的心中流出的。爱原是一朵青莲,它的心是清苦的。
这部小说,再现了她的生活。有她的亲人:姑姑,母亲,弟弟,恋人。也有她其他作品的影子比如:《倾城之恋》《私语》《余灰烬》——然而这本小说更接近她的生活。她撩开生活温情脉脉的面纱,刺到人性最冷酷的一面。可是,生活的真相往往比小说的结局更残酷。生活的真相,是大冬天里口里含着的一块冰,寒冷透彻心肺。
人生是什么?像大雪天走路,积雪皑皑,看不见道路。天地间混沌一片,深一脚浅一脚踏着积雪向前走,不知道会踩到什么,遇见什么就是什么吧,只有承受。她笔下盛九莉的恋人邵之雍,就是胡兰成。读过胡兰城的《今生今世》的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才情。然而,他做人的小掩盖了他的才华。才华于他,其实真是一种悲哀。邵之雍有着旧文人的儒雅,清高,还有一些情趣和才情,但不缺少贪欲,卖弄,轻浮之气,也最不缺少对于年轻女子的热爱。他厚颜地说,我喜欢女人,除了老的。他期望妻妾成群的“三美团圆”,那是他的理想。他人生的任何境遇,不论风流倜傥还是落魄潦倒之时,都缺不了各色女子与他琴瑟和鸣。喜欢女人是他一生的“嗜好”和“情趣”。滥情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让她那样洁净的花朵蒙上尘埃,我替她觉得不值。
清高孤绝的女子,一直高昂着头。在她中年的时候,却如空中高飞的紫燕,收拢了翅膀,落了下来,落到了尘埃中。一次她病了,一个人去美国的一家医院排队就医,整整大半天都等不到。她辛辛苦苦写出的书稿,所赚微薄的稿费去给赖雅治病,赖雅瘫痪在床,一病六年。生活的苦楚和艰难被她一点点咽下,除了咽下,还能怎样?人只有到了中年的时候,才渐渐懂得认命,惜福。有了一颗隐忍,自省,敬畏和悲悯之心。
在她晚年时没有将《小团圆》拿出来发表,是对的,少了听闲言的苦恼。如今,是非恩怨凭人去说。她走了十几年,再读她的作品,犹如站在廊前观雨,看文字的细雨一滴滴落下,化作颗颗璀璨的珍珠。我在她的文字里看见她的一生。她喜欢杜甫的诗句:怅惘三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无言的悲欢,流淌在光阴里。想起弘一法师去世前留下的四个字:悲欣交集。谁的一生不是这样呢?人生的喜悦团圆真有吗?它不在文字里,也不在尘世里,只在梦里。
有人说,张爱玲的文字受《红楼梦》的影响最大。她是站在前人的肩头上触摸到了月亮。我说,作家是一只春蚕,将吃进去的桑叶,一点点吐出来,结成蚕茧。茧子越结越大,越来越洁白如雪,她也就将一生耗尽了。所谓写作,是她用自己吐出的丝,织就的一件件云裳,也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和光阴。
她的文字沉浸在流年里,被她一颗颗拾起,串成一条珠链。被读者一颗颗揣摩着,迷恋着,舍不得放手。我也是。责任编辑︱孙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