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湛然而逝:季羡林先生的意义

2009-09-05张颐武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华文化领域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电影、大众文化和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著有《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等论著多种。

7月11日上午,我正坐在长沙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会场上,一封短信告知了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息,我立即把短信给坐在我旁边的刘梦溪先生看。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也有很深的感慨。二十世纪的人物已经日渐凋零,二十世纪的那些峥嵘岁月也已经成为一段历史。时光的流逝已经让二十世纪变得日渐遥远。季先生的离去其实是完整的生命过程的自然终结,也是生命本身的庄严体现。平静地接受这位我们尊敬的老人的离去,可能正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也是这位早已参透生死的老人的期望。对于我们,季先生的故去当然是遗憾,但对于季先生的生命而言,是没有遗憾的。

我以为,季先生的意义首先在于他是一个现代的专业性的学者和一个中国传统的儒者的完美结合。

季先生当然是深入所谓“二西之学”,也就是对于中国影响最大的两个外来文化的深处的。这就是佛教和印度之“西”学和西方之“西”学。他是对于这两个方面有最深刻把握的专业学者。他的领域其实是以西方现代的方法论深入到印度和佛教思想的深处,他对于梵文和巴利文等文字的把握能力和对于中印交流等方面的研究都是专业一流的。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季先生是一个现代大学制度中的职业的学者,在他自己的工作中践行了现代专业学术的分工所创造的职业的要求。现代的学术已经有严密分工和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所谓“隔行如隔山”正是这种专业化的表征。季先生是在自己专业的领域里让人佩服的学者,他出色的专业工作才可能让他有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同时,季先生又是一个传统的儒者的典范,一个在现代的学术体制之中又能够超越它的限制的人,一个有德性的追求和精神境界的人物。季先生始终具有一种传统的人文情怀,他始终在学术之外写作随笔散文,始终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倾诉给他的非专业读者。他的处世方式是谦和明澈的,他的气质和风度是温和而自然的。和季先生交谈,他并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娓娓道来,如行云流水。平和与谦逊中其实有儒者的清朗和自然,也有佛家的一份恬淡和平静。季先生对于人生的荣辱沉浮已经看得很淡,但他的博大胸怀和探索思考生命意义的专注才是他生命的展开。我向季先生请益的时候,时时感到他的“民胞物与”的情怀和“知化穷神”的境界。在专业的领域上,他当然未必是“国学”的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称为“国学大师”当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他的生命其实展现了一个儒者的风范和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延续,他其实是以生命延续了了中国传统的一脉精华。

其次,季先生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在于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执着地提出的有关中国文化复兴的论述。

在这些论述中季先生跨出了他的专业领域,以一个洞悉世界文化的哲人的角度来思考他所安身立命的中华文化的命运。他坚信在西方文化主导世界几个世纪之后,中华和东方文化必将有一个伟大的复兴,必将对于人类的文明有更多的贡献。其实季先生对于整个中华文化发生影响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华文化发展的未来还未清晰。他以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身份出现,为当时的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也为未来中华文化的展开提出了方向和思路。当时他其实已经在专业领域中有极高的声誉,也以散文而著名于世,但他开始了其实是他一生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入的思考,就是从“大历史”的角度对于中华文化的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他有名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意见,就是他观点的最为简洁和生动的概括。这个说法提出的时候,正值西潮涌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对于年轻人思考的影响巨大,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觉得老先生的见解是一厢情愿。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来看,这见解其实有着惊人的预言性,中国历史性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国精神和思想的发扬光大也可以看到现实的前景了。老先生参透了人类文明的命运,对于文明的起伏消长的理解异常深湛,这个观点既是他的毕生的思考的结晶,也是他的儒者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晶。因此,他的信念其实是一个东方哲人和一个儒者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对于未来的我们如何延续和发展中华文化仍然具有巨大的启迪。季先生在这一方面意义完全超出了他自己的时代,将会被我们的后来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

过去看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述苏轼将逝时的情况,时常钦佩苏轼对于生死的通达:“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伺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问以后事,不答,湛然而逝。”季先生其实也早就参透生死了,这里的“湛然而逝”用来形容季先生的逝去是最为恰当的。

他的逝去是平静的,也是庄严的。

先生的精神不死。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中华文化领域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面貌简述
浅谈李可染的绘画精神
俄罗斯音乐家在黑龙江省的教学与实践
二十世纪以来《国榷》科举史料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