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教学策略
2009-09-02钱宇贤
钱宇贤
教师包办太多,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是我们在新课改中点评一堂课不成功时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的认知活动,遭到教师的人为破坏,或者部分的被我们教师剥夺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无可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并非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不是教师不承认学生是主体,而是不知道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惯例体现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中心”的思维,换句话说,教师期盼学生围绕他们设好的圈子转,郭沫若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说,就是为学生创设提问、讨论的机会,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课堂教学尤其如此,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是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展示给学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未知现象,它往往是我们突破教材重点、难点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使得师生思维和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形成很好的师生互动场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好问本是儿童的天性,是求知欲的流露,更是一种探究新颖事物的心理倾向,调查发现,初中阶段好问学生明显减少,到初三后期则近于零,到高中阶段才逐渐反弹,究其原因,除生理因素外,还在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因此,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激发学生好问的天性尤为迫切,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设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求、发现和体验,而提问题是学生探究自然规律迈出的第一步。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真诚地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表示乐意回答,对这种心理暗示,学生会感到很愉快,有利于引导他们继续提问题,学生问题提得好,教师可以通过点头、示意、微笑等表情动作进行鼓励,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有时,由于学生水平不一,基础较差的学生提的问题不是荒唐可笑,就是过于简单,或者钻牛角尖,这时千万不能皱眉、不耐烦,更不能讥笑、斥责他们,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理清思想,指出错误所在,防止他们产生自卑和胆怯心理,压抑他们的思维活动,“皮格马利翁效应”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这节内容,学生在预习后提出的问题,有:“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金属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对这些概念性的简单提问,笔者首先表扬他们提问的勇气可嘉,接着告诉他们这些问题在书上都能找到,学生接受表扬后,异常兴奋,过会儿又举手告诉笔者:“老师,我找到了,”让学生在鼓励中增强学习自信心,正如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为了培养学生敢提问、好提问的学习习惯,笔者通过十多年的教学摸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去努力:1对所学知识和所经历的生活经验多问几个“为什么”,并试着给予回答,2不要过多地去顾及问题的质量档次,随时记下你所不能回答的问题,建立问题库,3。学会由一个主题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各种问题,4大胆地、毫无拘束地提出问题,相信你一定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学生按照以上几种方法去做,经过一段时间后,将逐步养成提问质疑的习惯。
二、给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时空
美国的兰本达教授曾说过:“一节课,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活动,一半时间是老师的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三分之二时间让学生活动,老师讲解等活动只占三分之一,这样的老师是优秀的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都给了学生,老师只是几句话点到而已,最后来个总结,最多占十分之一,你就是特级教师,”意思是说,上课尽量把学习时间充分交给学生,当然,这时间不仅仅是提问的时间,我们可以在教学结束时,留些时间给学生提问,实际上,这些提问的学生往往是优秀的学生,笔者更多的是采用课前叫学生先预习,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四人讨论小组的组长汇总交科代表,简单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能自己解决;复杂的问题,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进程,在课堂上安排讨论时间。
另外,尽可能创造提问题的机会,把演示实验放手给学生做,有难度的实验由师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疑难点,共同完成,学生在完成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观察其基本操作、步骤等是否正确、科学、规范,教师在关键处予以点拨,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这种在动手过程、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更具有创造性、深刻性,学生实验的技能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得主动,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这部分知识时,让基础差点的学生来连接串联电路,让基础好的学生来连接并联电路,并提醒学生注意如下细节:开关的闭合、导线的接法、导体的连接,接下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过程中自然会提出:“为什么导线绕接线柱应顺时针绕?”“为什么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等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纯粹由教师进行的试卷、习题分析改为让学生去总结课文的重点、难点和考查的知识点,进而在复习时,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只要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多设计几套方案,围绕知识点设置一些障碍,联系生活,抛出一些“知其然”的问题,学生就会多一些提问,挖掘出“知其所以然”,思维兴奋度会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愉悦中完成课堂练习。
三、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掌握“激发”问题的艺术,让本来没有什么问题可提的学生提出问题,于无疑处出疑,第一,要训练学生对概念性初学知识敢于追问,科学学科中定义、概念、原理、规律讲解时,措辞上常用“大多数”、“少数”、“必须”、“或者”、“通常”等,学生思维要集中在这些词语上,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通过比较这些字用与不用的不同,就能产生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定义分子和原子时,为什么分子用“一种”,原子用“最小”呢?定义电解质时,为什么水溶液、熔化状态之间用“或”而不用“和”?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什么用“稍稍加热”?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认真听讲,第二,要训练学生在知识联系的对比中敢于反问,倡导“一题多解”的思维方法,如固体密度的测量:(1)用天平、量筒测不规则固体密度;(2)用弹簧秤、量筒测固体的密度;(3)用弹簧秤、盛水烧杯测固体密度;(4)用尺子、钩码做成杠杆测固体密度(利用浮力原理),通过各种方法比较找出最优的方法,这种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切
人,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位思考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使学生脱离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要训练学生在总结知识时,不断发问,总结知识,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也是使学生更全面地看待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查漏补缺的同时,更应进一步思考,找出初学过程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如学习了“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题目:如果实验中缺少了电流表或电压表,另给一定值电阻,怎样完成实验?若电流表、电压表都没有,怎样用电能表和钟表测量用电器的功率?举一反三,让学生按此方法针对其他知识点,尝试设计问题,不断反思,今后就更能主动提问。
四、“逼”学生多提问题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个问,”但能主动提问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有可能是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削弱了,对外界事物迅速作出反应转向了漠然置之;或者是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削弱了,从主动的探究转向了被动的接受,还可能是爱面子等复杂心理作祟,另一方面,是不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无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致使他们偃旗息鼓了呢?遇到后一种情况,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改变自身提问方式;对前几种情况,教师就要“逼”学生提问。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度的“逼”也是必要的,在学生实验“伏安法测导体电阻”的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学生通过预习后,写出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画出自己设计的电路图,每个学生必须提出一个有见解的问题,由四人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汇总给科代表,反馈给老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仪器,带着问题操作,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对共同性疑难问题由老师当堂解答,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广度、新颖性等进行打分,作为学科考查的依据之一,如有一个学生提出“安培表零刻度的左端为什么有负值?”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平时,有意识地“照顾”那些性格内向或不爱动脑筋的学生,要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逼着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经几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变得爱提问题,对一些熟视无睹的自然现象也会提出有一定见解性的问题。
当然,教师也有回答不了问题的时候,这时应诚恳向学生说明,并给予学生很高的评价,另外,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教师要持之以恒,因势利导,由浅入深,教学中也不要把一切问题都答出来,要留一部分给学生自己解决,带着问题出课堂,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