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校心理咨询载体运用的启示
2009-09-02刘素芬
刘素芬
摘要:心理咨询载体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载体之一,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实现的中介之一。目前,国外的心理咨询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纷呈的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的改革创新和不断更新的咨询模式,这一切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心理咨询在还处于建设状态。国外学校心理咨询载体运用的经验,在创新心理咨询载体运行的目标、创新心理咨询载体运行的形式、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等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127-02
心理咨询载体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载体之一,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实现的中介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心理咨询也日益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国外学校心理咨询运用的经验,为我国学校发展和创新心理咨询载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中外学校心理咨询载体的运用状况
“载体”的本义是一个科技术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成为载体的物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承载一定物质的物质。第二,必须是承载它物进行运动的物质。“咨询”一词从字面上看是洽商与顾问指导的意思。心理咨询载体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咨询双方的协商、交谈和指导过程,提供可行性建议,针对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及轻度心理障碍者的各种适应和发展问题,帮助求询者进行探讨和研究,使其认识、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从而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心理咨询载体具有规范性、专业性、针对性,包括团体咨询载体和个人咨询载体等形式。
目前,国外的心理咨询领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纷呈的理论流派、层出不穷的改革创新和不断更新的咨询模式,这一切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背景影响下,国外学校的心理咨询也日益受到重视并迅速得以推广。眼下,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挪威、俄罗斯、德国、印度、日本、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国家的学校,都无不努力开展这项工作并获得较大的成效。推广心理咨询已成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但是由于国情的差异,各国对心理咨询载体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同,发展状况也不一样。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心理咨询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这是最早在高等学校成立的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中,很少有学生心理咨询的常设机构,也缺乏一支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队伍,一些学校从事心理咨询的辅导员大多没有受过必要的专业训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校心理咨询载体的运用日益受到重视。如果说在美国大学中有一个专门机构与德育有关的话,那就是心理咨询类机构。二战后,美国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心理测验和辅导技巧也日益受到重视。自从1952年“美国中小学指导人员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第17分会“咨询心理学分会”成立以后,60年代出现专业辅导人员的培养标准和作用的全国性文件,一直到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学校心理教育走过了一条逐步专业化的道路。如今,心理咨询在大学教育中已得到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个人的成长、事业的选择和发展、学习能力的获取、心理障碍的排除等;心理咨询的方法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咨询,并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互联网技术等。
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瑞典等国家中小学均设置“心理辅导中心”,大学则普遍设置“学生人事服务处”与“心理辅导中心”,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训练的人员提供各项咨询、辅导与测验服务;另外,辅导的专业性日益增强,有一批经过严格训练的辅导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辅导理论和技巧,可以为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服务。
日本总理府设有“青少年问题审议会”和“青少年对策本部”机构,规定每年7月为全国“防止不良行为加强月”,11月为“健康培养加强月”。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也纷纷健全道德教育领导体制,设立了“道德教育振兴会议”、“夜间电话教育咨询研究推进会议”、“欺侮弱小同学问题的对策本部”、“儿童健全育成综合中心”等,以推进与振兴学校道德教育事业。日本中小学还设有生活指导部,有专职的生活指导主任来负责这项工作。指导方式包括家访、谈心等。其目的在于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受挫时,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日本近80%的学校建有心理咨询机构,并设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咨询协会;韩国目前每个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安排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用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
如上分析,国外学校心理载体运用的理论、手段、方法、经验、资料以及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比较完备,比较成形。相比较而言,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载体运用仅处于萌芽状态,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启示:发展和创新心理咨询载体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心理咨询也日益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我国心理咨询载体的运用起步较晚,目前学校心理咨询主要在高等院校开展,中、小学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逐步规范和提高。因此,国外学校心理咨询运用的经验,无疑将对我国学校发展和创新心理咨询载体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创新心理咨询载体运行的目标
学校传统的心理咨询目标是矫治,即针对一些有情绪障碍、行为偏差以及学习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消除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的产生;现在,矫治性工作虽是心理咨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发挥学生潜能的发展性工作却日益受到重视。“美国教育崇尚个人独立性,尊重人按自己方式生活的权利,因此,把发展个人生活能力放在首位,重点激发人的生活欲望,按个人本身素质和发展秉性帮助人,增强人的自我指示能力,使人得到充分发展。”②因此美国学校心理咨询的目标也由矫正性目标逐步转向适应性目标及发展性目标。
为了进一步拓展心理咨询的内容,扩大心理咨询的辅导面,我国学校心理咨询载体运行目标的确定,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使单一矫正的目标变成多层次目标,矫治、适应、发展可以分别体现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指向:矫正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为咨询的中期目标;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得到充分
发展。
2创新心理咨询载体运行的形式
学校心理咨询载体运行的形式,从咨询的对象角度看,有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是咨询对象个体就自身的心理问题提出的咨询,针对性强;团体咨询是某个团体,如班级、团队等群体就共同存在或关心的问题向咨询者提出的咨询。西方学校传统的咨询方式主要是个别咨询。自20世纪70年代后,团体咨询形成学校咨询工作的主要趋势之一。促使团体咨询在学校迅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力量。由于咨询师和学生的比例悬殊,个别无法满足众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团体咨询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二是团体方式能够提供较大的效益。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生活的缩影,使其能在团体中获得较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去学习或改变行为。
由于心理咨询师的严重匮乏,我国学校心理咨询不但要积极采用个别咨询,提高个别对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而且要重视利用团体咨询方式进行心理辅导,扩大心理咨询的对象;而团体咨询的内容,必须是多数人感兴趣和关心的,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与同辈或长辈沟通有困难,升学就业的选择,消极情绪的消除等问题。
3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
要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咨询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国外学校,由于心理辅导师与学生人数的比例悬殊,造成心理咨询只能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服务。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的迫切需要以及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现在国外学校都相应地采取措施,充实心理辅导力量,扩大心理辅导范畴。首先在校内形成辅导员、专业辅助人员、教师、学生辅导干部相结合的辅导网络;除了发挥辅导主任、辅导教师和社会工作者这些前线工作人员的作用,还利用一般教师的力量,主要通过专业辅导员为教师提供学生成长和发展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辅导方法、技术等,使他们参与一般性的心理辅导工作;还使用学生辅导干部,让学生帮助学生,这也是学校心理辅导新兴的一种做法。辅导主任通过社会能力测验和其它方式,挑选适合担任辅导干部的学生,然后通过对他们进行1~2周的短期培训,帮助他们端正对辅导的认识和态度,掌握辅导的方法和技能,然后按辅导主任所交的任务去进行帮助个别同学等工作。
借鉴国外做法,我国心理咨询队伍建设也要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咨询教师为骨干,以经过咨询专业教师短期培训的一般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为辅助的心理咨询队伍,专兼结合,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心理咨询,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心理咨询载体的德育渗透功能。
注释
①详见梁忠义,战后日本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432-433,
②详见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230,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2006,
[2]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朱永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梁桂麟,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朱新春,青少年生理与心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7]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