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价值维度

2009-09-02宋成鑫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宋成鑫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应从四个价值维度入手,个人品德建设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坚实基础,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突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地位和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个人品德建设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个人品德建设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关键词:个人品德建设;价值纬度;以人为本;文化软实力;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108-0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是在党中央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把个人品德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领域,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切入点,也表明了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突出地位。这不仅具有重大理论和时代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所谓个人品德,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个人品德既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也是个体作为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选择以及实践的结果,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的道德特质。个人品德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概念,它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所构成。因此,个人品德建设就应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个人品德建设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着力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作出了概括,主要包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中的道德建设,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和个人品德建设构成我国完整的道德建设体系,它们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探索中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虽然过去也强调个人品德教育,但并未上升到这样的战略高度。把个人品德建设提出来,就是将道德建设引向更加具体的个人层面,为道德建设提供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个人品德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道德建设体系中由于个人品德建设的相对缺位,道德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社会不道德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程度不同地冲击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防线。究其根源,就在于有些社会成员个人品德的缺失。公民道德素质较低是对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的严重制约。

社会公德方面,在公共场合还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例如,随地吐痰,不讲卫生,乱扔垃圾,不守秩序,乘车不排队、不让座,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爱护环境等。而要提高社会公德,就必须先提高人们的个人品德。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还有职业道德意识滑坡,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很多行业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让人乐观的状况:一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聚敛钱财;有些医院以药养医、收受红包;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执法人员吃拿卡要,公开收受、索要礼物,不秉公办事;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一些部门巧立名目,乱设关卡,乱收费,乱罚款等等。这些已引起全社会的公愤。追根溯源,这些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多是由于这些人缺少个人品德的修养造成的。他们不用个人品德来约束自己,既使各种职业道德订得再具体、再完美,也是软弱无力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提高个人品德为前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传统文化一直重视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孝敬老人、夫妻和睦、互相帮助是对家庭成员起码的道德要求。可是一个家庭中,若有一两个成员缺乏个人品德,这个家庭还能美满吗?儿女不孝、老无所养、幼无所教、夫妻打架、婚姻破裂解体。由此可见,家庭美德也是靠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人品德来构建的。

因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都离不开个人品德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诉诸于个人品德。离开个人品德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有利于奠定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又从根本上夯实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基础。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具有实践意义,个人品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的着力点,有利于提升全民的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个人品德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1个人品德建设突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地位

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人为本思想最鲜明的体现。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这“人”不是抽象的人,而主要指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个人品德建设的一个特征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注。现代社会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所构成的,任何个体都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过或者正在做着贡献。即人才是社会的主人,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因此,道德建设要以人为本,要高度重视个人品德建设。只有这样,我国的道德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把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在道德建设中遵循道德活动规律、尊重公民道德建设主体地位的新思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本质上就是作为主体性活动的人的品德建设,它归根到底是一种主体性建设活动。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活动中,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又是道德建设的主人。作为主体,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依赖人并通过人的活动和人的品德建设实现的。作为主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为了人并发展人

的活动。道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的道德认识,培育人的道德感情,锻炼人的道德意志,培养人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最终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可见,把人放在第一位应该成为道德要求的基本准则,而这也应该成为人类一切其他行为的首要标准。

2个人品德建设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个人品德建设,着力塑造人的高尚精神,进而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自我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个人品德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个体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旨向;何谓人的全面发展?广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类和个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狭义上是指个体的体力、智力、心理、品德等各方面的发展。可见,个人品德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前提,在个人的综合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

个人品德不仅是完美人格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人格有高低、好坏之分,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品德的优劣。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实现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人品德发展不仅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而且还会为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方向、作用和动机上的支持。因此,积极而又自觉地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对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对完善道德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个人品德建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新时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和谐的关键不仅在于制度和法律的健全,更在于人的道德品质。和谐社会是以良好的个人品德为支撑的社会,个人品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还是处理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公民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公民素质得到提高,那么构建和谐社会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个人品德建设,是激发主体创造力的建设,它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调动和发挥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还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凝聚力量。实践证明,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保障社会安全,从而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化解矛盾,正确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个人品德建设可以促进每个人的道德优化,这不仅对于维护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而且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的和谐程度,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还有,社会和谐的根本标志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而重视和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正是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友爱、和睦相处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

四、个人品德建设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道德建设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有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实力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评价一个国家不能只看它物质方面的硬实力,还要关注到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民族精神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精神方面的软实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并强调,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党的十七大把道德建设作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重要内容。所以,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保障和实现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

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就要形成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和道德遵循,即形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标准,有利于引领全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的进步,从而促进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增强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为重点,以解决突出道德问题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正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我国又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也是复杂多样的。由此进一步凸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个人品德建设的紧迫性,从而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朱相远,道德建设岂能忽略“个人品德”[N],北京日报,2007-08—06(18),

[2]李晓燕,论当前我国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J],决策探索,2008(8):50-51,

[3]刘健康,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价值论析[J],理论学习,2008(7):26-27,

[4]侯平安,“耻”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43-45,

[5]INNN,思想道德建设与国家实力的增强[J],理论界,2006(8):110,

[6]余双好,田贵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15-18。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