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9-09-01谢革新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发展困境中职教育

摘要:在市场经济越来越趋于成熟的今天,曾经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贡献的中职教育却步履蹒跚、发展滞后,似乎陷入了发展新瓶颈。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主要是其远离了市场,或者说被市场所抛弃了。走出困境之路就是要紧紧地跟上市场、融入市场,充分调动、发挥市场的力量,遵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让市场经济主导中职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发展困境;社会需求;市场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招工难”“技工荒”与“就业难”,看似不应同时出现的两类词频频见诸各类新闻媒体,“两难”并存似乎让人觉得有点蹊跷。“招工难”和“就业难”的根结都在“技工荒”,记者李佳鹤揭开了这一谜底。李佳鹤在2008年3月23日的文章《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技能人才缺口尚大》中就大连市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事实作了深度分析,指出“两难”并存的成因是劳动者总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并指出,大连市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是0.93,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了2.59、2.37和2.75。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技术工人短缺的情况,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各地频现“技工荒”,社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另一方面,中职校培养的毕业生学非所用现象严重,并非社会所急需的技术工人,不受企业青睐。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场所——中职校也并未因存在“技工荒”而受公众的追捧,相反却有许多中职校生源不足,出现生存困难。正如2006年9月7日《农民日报》上刘艳涛的文章标题所说:“技工荒凸显职业教育滞后”。经济和社会正在加速地向前发展,而中职教育没有能够紧紧地跟上快速发展的步伐,越来越与之脱节,与之不相适应,距离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远。中职教育在发展中陷入了改革徘徊、发展滞后的困境。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双重需求和双重供给的制约:在招生市场方面,职业教育的需求方是求学人群,供给方是职业学校:在就业市场方面,职业教育的需求方是企业(社会组织),供给方同样是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是双重供给的集合体,面对的是双重需求环境。利益最大化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原则。无论是需求方还是供给方的思维与运作都离不开这两个原则。都必须从经济角度考量投入与产出,都要量力而行。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绝大部分隶属教育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享受政府财政拨款,但在办学过程中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同样也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政府投入的财力一定的情况下,同样要追求获得的效益最大化。

1中等职业教育的“进口”(招生)与“出口”(就业)

从招生市场来看。求学者、社会大众首先要考察中职教育究竟能提供什么质量的教育产品,这种教育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如何,并且毫无疑问地会考察就读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益。2008年对福州市区250名初三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有79.9%的学生第一志愿不选职校。其中,56.3%的初三学生认为,“现在社会普遍要求高学历人才,念中职学校学历比较低,怕毕业后工作不好找”;43.8%的学生同意下列两种说法,“念职业学校容易受专业限制,将来想换其他工作时可选择的机会较少”“职业学校里没有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学不到什么”;有31.3%的学生认为,“技术工人在职位提升方面很难发展”。教育是改变社会分层、促成社会阶层自下而上流动的有效途径。社会大众对这一点都有比较好的认识,千军万马都要走高考独木桥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家庭经济尚好的教育需求者在考察教育效益时,不仅是注重经济收益,也不仅是短时期的收益,还要考量长期的、一生的有形与无形收益。甚至考量对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影响和对家族的下一代产生的无形收益。就目前而言,短期内还无法整体证明中等职业教育在给求学者带来长期的、一生的有形无形收益(包括社会地位)方面不逊色于普通高中和大学教育。即便对于无力进入普高的求学人群来讲。更会把教育的经济收益,特别是短时期的收益看得更重些。也要权衡是就读职校还是选择让孩子直接去学徒,哪一种见效更快,收益更好。而目前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所提供的教育产品在长期的收益预期和短期的快速收益回报方面都存在不足,缺乏对求学人群的吸引力。

从就业市场来看。一方面,就工业化进程而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还比较落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完全转到依靠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和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往往大于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造成企业注重劳动力价格而忽视劳动力素质,甚至企业在减员增效过程中。为了减少支出,出现减技术工用普通工,减高工资用低工资现象。这就是造成中职生就业难和就业工资低的深刻经济背景。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大部分县域中等职校的实验实训设备和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和经费匮乏,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和定岗培养,整天将学生关在教室里讲课本,在黑板上开机器,导致职业教育的意义大打折扣,即便学校通过关系给学生弄到人手一册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但这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工人。在这种背景下。有证书(学历)不代表就有技能。作为技术工人,这样的中职毕业生显然是不够格的,到企业需要重新学徒。由于基础知识储备不够,作为学徒也存在培养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因而不如招录高学历的高职生,甚至本科生。反之,不作为技术工人。而仅作为普通的无技术含量的工人。他们又缺少农民工、下岗工人的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正是看准了这点,有些企业干脆把这些中职毕业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不签合同,名为试用。每天让他们在流水线上工作12个小时,而发最低的实习工资。最后把受不了累的累走,再招募新的一批中职生进来。因此,虽然存在所谓的“技工荒”,但对中职生(特别是农村县域中职校毕业生)而言,仍然是就业难,对口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

2中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关键特点和规律就是校企合作,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难点,也是办好职业教育所绕不开的关键点。“校企合作”实际上应是利益上的合作,是“利益双赢”的市场行为。不能实现“双赢”也就不能称之为“合作”。校企合作我们喊了好多年,也做了好多年的好文章,但总体而言,缺乏从经济学视角的阐述,文章与现实出入较大。事实上,在中职办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利益双赢的,对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发挥推动作用的校企合作较为鲜见。中职教育发展迟缓与校企合作不能有效地开展关联密切。之所以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根结缘于缺乏市场经济运作的

支撑,缺乏“双赢”的经济利益的推动。

首先,在中职校方面。一般中职校都开设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专业,在目前缺少政策和环境支持的情况下。这些专业都要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利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性教学),其所获得的办学效益远不抵其所投入的师资和财力。投入是有形的,且对中职校财力是巨大的负担,而收益是不可预期的,无法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因此,这种投入对财力上捉襟见肘的中职校来说是不愿承担的。我们知道,中职教育所需的办学经费远高于普高,按照国际惯例,同等规模的中职教育办学经费一般应是普高教育的3倍左右,纯工科的还应更高些。而县(市、区)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首当其冲地重点保证当地重点普高的财政拨款,然后是一般普高和义务教育,最后才象征性地考虑中职。就总体而言,目前中职教育生均经费仅为普高教育的60%。因此基于财力上的考量和权衡,没有足够的现实利益来推动中职校将实践教学环节放在企业,与企业合作培养、合作办学。另一方面,中职校也拿不出能被企业看得中的资源和企业交换、共享、合作,中职校的毕业生不具备优势,中职校的师资在技术上、科研上、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上都不能给企业提供有效的帮助。

其次。在企业方面。经过“九五”以来的企业改革和改制,企业已经基本顺利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性企业由国家经营外,大部分企业都是私有私营或股份制经营以及外资、合资等企业。毫无疑问,当前中职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以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为主。而由于我国当前的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劳动契约不稳定,契约期限过短,工人的流动性强,致使企业对培训技能型员工的预期收益无法得到保障。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十一五”规划课题组在珠三角的一项调查,在70%的企业里。两年及两年以下合同工数量占员工总数的60%以上:许多企业反映,工人流动性过高是企业缺乏培训兴趣的最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讲,企业不会下订单自掏腰包到职校去培养学生。这是因为技能培养和培训对同行业的企业而言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外部性,企业宁可到市场上去招聘所需要的相应的技术工人,也比自己培养花钱少、见效快。即便是学校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签了校企合作培养协议,也是流于形式、短期应付。企业不会用自己的生产场所、生产设备长期无偿地奉献给中职校做实验、实训教学用途。目前国内还没有这个惯例,也缺少这种机制,企业不会无偿地为中职学校教学提供帮助,参与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

三、经济学视阈下的对策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虽非基础教育,但仍属“准公共产品”。和基础教育一样具有很强的外在性,主要需要依靠政府的投人与扶持。另外,和基础教育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内生性,有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从前面分析我们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缘于两个市场(求学市场和就业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但根本的问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在具有可调节性的,或易于调节的供给方面,即中职教育自身。因而,矛盾的解决之策是中职教育要融入市场、抓住市场,充分调动、发挥市场的力量,遵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让市场经济这只手主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让市场经济的法则贯穿于中职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等诸方面,成为中职教育办学的核心理念和要素;以经济为纽带,建立起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使中职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之中,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互为推进。

1运用产业集群思想,开展联合办学,以利益为纽带,组建职教集团

基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更为贴近,与企业联系更为密切的特点,中职教育必须向企业学习,借鉴企业的运行模式,走联合之路,集群化发展。根据产业分析与竞争大师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Cluster)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联合办学的目的是实现集群化、集约化,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和品位,是把办学者的主要精力和主要资源投入到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把“关系竞争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转换成教学质量、人才质量的“质量竞争型”的发展模式,这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长远的根本意义。它关系到职业教育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转变,是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引入学徒制思想,建立求学者、中职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利益链

传统的学徒制思想和机制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仍富有生命力,是因为这种机制能很好地解决技能求学者与技能传授者及雇主二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这种思想和机制发展到现代,演变成被我们所采纳的学校形式的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就读中职校的学生以贫困家庭居多,特别是在县域中职校,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因贫上不起学的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在学生入学时,学校预先垫付其费用,在校3年,实行弹性学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与顶岗实践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

3创新投入体制。使中职校和学生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改变政府对中职教育办学经费投入的方式。变按招生数投入为按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投入奖励性经费为主。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同样的投入取得不同的效果。所谓合格的毕业生就是能够就业。就业的认定标准就是能够和雇用单位签订一年期以上的“劳动合同”。职业学校的“产品”是合格的毕业生,合格的毕业生由政府“买单”,从而使中职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从而进一步调动学校对学生将来就业及就业质量关心的积极性。会促进学校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与联合,瞄准企业的用工岗位,和企业联手有针对性地实施项目教学和实训、实习。

4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激励、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成长和教师投身于课程与教学变革的伟大实践

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职业学校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在内部管理上也要向企业学习。中职校必须摒弃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围绕“经济”做文章,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制定以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为手段的,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和自觉投身于课程与教学变革,并促进这种变革有效实施的校内制度和措施。首先,要制定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制度和措施。结合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制定鼓励教师带学生一同到企业顶岗的制度,对教师实行“校企轮岗制”,即每位教师至少应有一半的时间带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未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的学校,每位教师每三年中至少有一年全日制到企业顶岗工作。其次,要制定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制度和措施。鼓励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职教教学模式。职业教育要紧贴经济建设,教学要跟踪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企业生产需求为项目,以项目为龙头将学校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团队。每个项目的教学团队应该是较为稳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独立核算、目标绩效考核制度。教学团队要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负责。项目教学团队以工学结合的形式,结合实践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进入企业承包生产任务。所得收益除主要用于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费外,还应安排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给项目教学团队教师。

参考文献:

[1]杨生斌,侯普育,黄勇虎,中等职业教育集群发展探讨,教育与职业,2007(03):24-25

[2]叶琦,陈强,近八成初三学生第一志愿不选职校[N],中国青年报,2008-4-28(6)

[3]张先勇,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经济学思考,成人教育,2001(06):34-35

[4]何亦名,张炳申,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制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02):9-12

[5]刘芳,一所重点中职学校的办学困惑[N],中国青年报,2008-4-28(6)

[6]谢革新,社会阶层差异背景下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8(02):38—39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发展困境中职教育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