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学校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09-09-01徐建伟
徐建伟
在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包含着三层意思:其一,它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二,它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其三,它是初中后五年一贯制,不同于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文化建设也应与这三者有所区别。专业文化是一种可以有意安排或引导的文化。因此,必须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专业文化建设,对初始状态的自发而模糊的专业文化加以引导和组织。使专业群体意识逐渐演化为专业精神并上升到人们的意识领域中,使专业文化由自发到自觉,由学校的“同一”文化走向具有“专业个性”的文化,成为可意图可设计的状态。从而为专业管理、专业发展服务。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五年制高职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作了分析。
一、五年制高职学校必须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是由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育性”决定的。
学校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组织”。我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正规的教育,其培养目标应服从和服务于整个教育的培养目标。即要通过教育对人的影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五年制高职学校的这种教育功能,就要从专业抓起。注重专业文化建设。因为“专业”是构成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基本单位,更是五年制高职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点。专业的教育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学校的教育态势。
在专业中倡导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专业文化”,是实现“教”与“育”紧密结合的理想途径。它融政治思想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价值规范教育为一体。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凝聚认同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方面来实现的,这两者所形成的教育相得益彰。显性课程以课本上细化的知识点为单位。积累、储存到学生的知识库,主要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隐性课程则以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制度环境、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为基础,将各种要求与规则内化为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行为习惯。一般情况下,课本知识在考试结束后就会丢失相当一部分,统考分数也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参量,而专业文化氛围中的知识(隐性课程知识)则能保持得更持久,影响时间更长,具有更深刻的人生效用和更广阔的社会效用。五年制高职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创设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专业文化氛围,让师生员工获得心理内化,提高审美能力,获得知识和智慧。并对他们的品德和人格起到“催化”的作用,启迪、规范、引导和提升师生员工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二、五年制高职学校必须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是由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的。
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基础并为职业服务,职业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也是职业教育的终点。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一种有明确职业指向的教育,每一个专业都明确地指向一个或多个职业岗位。其专业更多地与职业形式的工作紧密相连。它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应让学生培育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感悟、明确职业规则、树立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树立职业价值观,并有机会参与职业实践活动,这些都需要在学校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中做到。学生从学校走向职场的过程实际上是从专业到职业的过程,专业是联结学校和职场的一座桥梁。专业生活和学习是学生从学生到工人所必经的一条路径。因此,学生在怎样的专业文化熏陶下学习和生活。将影响其在后续的职业生活中的工作质量和发展程度。所以五年制高职学校必须通过基于职场的专业文化建设,体现五年制高职教育及其专业文化的职业性。这种专业文化应该是“指向相应的职业文化、服务于一定的职业文化”的,因此呈现出职业本位的特征。专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都应来自相应的职业文化。专业的价值理念必须是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服务的,专业的内部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也必须符合相应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形象与职业规范的要求。专业文化内容要吸收职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专业文化建设过程要尽量依靠职业文化的环境,通过模拟职场情境,增加工作现场气氛,让专业成员在职业情境中感受职业文化,促进专业文化的建设。
三、五年制高职学校必须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是由“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短暂性”决定的。
与世界上其他拥有五年制高职的国家相比,我国新的五年制高职获得正式发展的时间要相对晚一些。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不过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但不管是由原来的重点中专改制而来的五年制高职学校,还是由普通大学二级学院举办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虽然原有的办学地点、设备设施、师资力量等仍可作为五年制高职发展的基础。但新成立的五年制高职学校不能完全照搬和沿袭原有的一切,特别是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都与中专学校、普通高校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五年制高职面临着专业改革与建设这一重大问题,而作为专业建设重要内容的专业文化建设由此也被提上了五年制高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日程,刚发展起来的五年制高职学校亟须重建学校文化和专业文化。专业文化建设不仅不容忽视,而且应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加以重视,要建立起符合五年制高职自身条件、能够反映专业特色并体现三项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专业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专业文化。
四、进行专业文化建设是五年制高职教育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高等教育,它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并发挥自身的教育效用?如果能,又该如何为它的发展铺平道路?专业文化建设能否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助上一臂之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每位职业教育工作者深思和面对。
目前,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处于一种利弊因素参半的发展背景当中:
1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公布了“适度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方针,同时通过提供职业教育奖学金、助学金来支持职业教育(包括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经济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产生旺盛需求。使五年制高职教育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我国新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正是迎合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这一需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基本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3观念背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国民自身及其子女教育的选择仍有重大影响。大多数人在选择教育类型时仍抱着“重学历轻技术”的价值取向和“学而优则仕”的目标指向。而五年制高职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所颁发的文凭属于专科层次,所以五年制高职教育并不能满足人们观念和劳动力市场对学历要求高移化的趋势。人们将求学的视野集中到普通高等教育,其次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再次才是五年制高职教育。所以到目前为止,五年制高职教育所具有的吸引力仍不够强大,人们只是将其“作为个人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将其“作为满足个性发展、自我发展的手段”。
4生源背景:生源的质量呈下降趋势。1999年高校扩招后,普高热一再升温,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生源素质也随之下降。无法与前期较高的生源素质相比。加上我国初中毕业生人数开始逐年减少。五年制高职教育将面临生源数量不足的局面,地方保护政策也进一步导致了生源质量下滑。
5自身背景:新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在我国存在的时期相对较短,其本身确实存在专业建设、专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影响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和优势的发挥,使五年制高职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如果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和良好的经济背景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的话,那么上述的后面三点则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障碍,确保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五年制高职学校特别要在建设优秀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校情和各专业的情况建设好专业文化,树立起在专业文化上的特色,争取通过专业文化建设达到“以特色文化兴专业”、“以特色文化立校”、“以特色文化立教”的目的。
通过专业文化建设,促进整个专业的现代化建设,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从而以过硬的“亮点”专业文化打造过硬的专业品牌,有效增强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吸引力,提高社会共同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让人们求学时开始主动地选择五年制高职。一个缺失了专业文化的专业和学校必然是没有吸引力和生存优势的。因此,专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五年制高职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能否在普通高等教育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夹缝中继续生存,它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得以生存的必然要求,是五年制高职教育走“以特色求发展”和“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