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2009年省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教师组比较分析

2009-09-01李东江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车身竞赛故障

李东江

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已被国家列为紧缺型技能型人才。当前,汽车维修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的匮乏,要想推动我省汽车维修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培养并造就一支理论和技能都过硬的师资队伍。江苏省教育厅从全面提高我省职业教育水平的角度出发。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中专门设置了教师组的比赛,以技能竞赛促进教师技能素质的快速提升,这无疑是打造技能型师资队伍的捷径。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9年教师组竞赛项目设置较2008年大量增加,2008年仅仅涉及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而2009年除此之外,还包含了团体赛的汽车二级维护和车身修复的所有竞赛项目。竞赛项目的增加。一方面为所有专业课教师都提供了展示技能的平台,另一方面对全面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为了“逼着”教师提高技能,所有竞赛项目均加大了难度。譬如汽车维修基本技能的拆装竞赛项目,中职学生组为丰田8A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高职学生组为丰田8A发动机含配气机构的发动机气缸盖拆装,而教师组却是丰田8A发动机整机拆装,并且要求同时完成气缸和曲轴的测量作业,作业时间为90rain。该竞赛项目在2008年江苏省大赛中首次推出,当时在全省专业教师中引起较大反响,很多教师反映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这么多作业。作为设置该项目的专家组成员心中也没有底,不知道我们的专业课教师究竟能否完成。如果我们设置的竞赛项目,所有的参赛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均无法完成,那么这项设置就是失败的。但是竞赛实践表明,2008年所有24名参赛教师中,共有2名教师(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顾晓庆老师和南京交通技师学院的宋云波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作业项目。当时在这两名老师压着比赛结束的哨声完成作业项目后,竞赛现场的工作人员和裁判员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表示敬佩。赛后,笔者仔细询问了顾晓庆老师准备竞赛的情况,顾老师说:“刚拿到此竞赛项目时,我自己就做了一遍,当时只是拆卸和组装,没有清洗和测量,要2个小时20分钟(140min),比竞赛要求时间足足长了50min,我心想自己根本不可能在90min内完成该作业项目。”但是,通过将近1个半月的强化训练,顾老师在规定的90min内,不但完成了拆卸和组装作业,而且完全按照作业技术要求进行了清洗和测量作业。由此可见,技能竞赛对专业课教师技能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成效的。今年的比赛更加说明了这一点,同样是丰田8A发动机整机拆装竞赛项目,所有26名参赛教师中,共有14名教师在规定作业时间内完成了全部作业内容,作业完成率由2008年的8.3%提升到2009年的53.8%,虽然有些教师拆装作业的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仍不难发现,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我省职业院校汽车类专业教师技能素质的快速提升,其效果是任何培训都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技能竞赛是专业教师技能素质提高的加速器。

再如在发动机故障排除竞赛项目方面,我们设置的故障并不比维修行业一线维修技术人员技能竞赛容易(注:笔者曾于2002年和2005年参与了南京市和江苏省汽车维修工技能大赛的命题和裁判工作),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车辆没有故障代码只有故障现象。要求参赛教师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适用相关的故障检测设备对车辆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故障部位并排除故障。这样的故障设置思路完全模拟了维修企业接修一辆故障车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过程,这样的故障就是对在一线天天修车的维修技术人员而言也是相当困难的。而我们的专业老师没有丰富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经验,只是在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天天在实验室带领学生进行实训实习,要想在规定的30min内完成这样高难度的竞赛项目是相当不容易的。2008年24名参赛老师中只有2名找到并排除了故障,故障诊断思路正确。但是到了今年的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有26名参赛教师中有11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比赛,作业完成率由2008年的8.3%提升到2009年的42.3%,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故障排除方面有这么大的提高,非常难得,值得庆贺。

2009年,以往教师不参加的团体赛——丰田卡罗拉1.6AT轿车4万km保养作业,也要求教师参赛,全省共有18组36名教师参加了比赛,并且所有的参赛教师都在规定时间(35min)内完成了192个作业点的作业要求。按照百分制计算,18组参赛教师有10组参赛教师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70分以上的有17组参赛教师。这种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参加二级维护作业的教师中有1名连云港的老师,年龄已经50多岁了,这么大年龄的专业教师还在学习、磨炼技能,其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通过连续两年的技能竞赛,我省职业学校中已经形成了专业教师积极学习技能、提高技术素质的热潮。以前让专业教师下厂跟师傅学技能,教师们往往还拉不下面子,不好意思,但是现在大家都乐意学技能,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提高技能。教师的技能提高了,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希望。

更值得一提的是,车身修复和车身涂装这两项,除了无锡汽车工程学校和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少数几个学校率先开办了这个专业之外,其他学校几乎是空白,而目前维修行业又非常需要车身修复和车身涂装的专业技术人才,那么职业学校为什么不开办此类专业呢?关键的关键是——没有师资,车身修复和车身涂装方面的师资可以说是奇缺!师资的缺乏阻碍了专业设置,无法完成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打破该瓶颈的关键是快速培养此类专业的教师,打造一批有理论有技能的教师队伍。今年技能大赛中就将车身修复中的气体保护焊、电阻点焊、车身机械测量和拉伸、车身电子测量作为教师组的竞赛项目(由于时间关系车身涂装今年未进行教师组比赛)。通过赛前的强化技能训练和提升,原来是教师绝对弱项的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一点从今年省大赛教师组的技能成绩就可以看出来,全省今年共有22名教师参加了车身修复4个项目的竞赛,其中车身机械测量和拉伸作业项目90分以上的有10人,占45.46%,60分以上的有17人,占77.27%;车身电子测量作业项目90分以上的有12人,占54.55%,其中有6人甚至获得了满分100分,60分以上的有17人占77.27%;气体保护焊作业项目90分以上的只有1人。60分以上的有5人占22.73%;电阻点焊作业项目90分以上的有8人,占36.37%,60分以上的有16人,占72.73%。通过上面的成绩我们可以看出,汽车维修职业教育中长期的薄弱项目——车身修复。通过技能大赛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教师,我相信通过今后的技能竞赛,一定可以快速推进此类专业的建设。完善车身修复和车身涂装技能教育体系。

但是,通过大赛我们也发现当前的职教师资依然存

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专业教师之间技能的地区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苏南和苏北学校之间。苏南地区,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技能素质普遍较高,而苏北地区学校教师的技能水平相对来说较弱。

二是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像汽车维修基本技能中的发动机拆装作业,最好成绩为95分,但是最差的只有15分;发动机故障诊断作业项目中,最好成绩为89分,最差的只有22分;车身修复中的机械测量与拉伸作业,最好成绩为98分,最差的只有11分;车身电子测量项目最好成绩为100分。最差的为0分;气体保护焊项目最好成绩为92分,最差的为0分;电阻点焊最好成绩为100分,最差的为0分。

三是专业教师技能方面存在项目不均衡现象,有些项目大家普遍较弱。比如在发动机故障诊断方面,26名参赛教师中有15人在60分以下。这说明我们的专业教师在这方面有待继续提高。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对今后我省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议今后在组织技能竞赛时,扩大教师参赛的名额。能够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比赛中来,通过竞赛快速提升技能。

第二,建议今后在组织技能竞赛时,每年教师竞赛的项目要不断调整和变化,并且要不断扩大竞赛的范围,通过竞赛促进教师技能的全面提高,而不是在三五个项目方面有所提高。

第三,建议同样的竞赛项目,已经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教师不要重复参赛,各个学校不要将名次看得过重,而应该注重教师全面技能的提高,当然为了鼓励专业教师参赛的积极性,可以将教师在技能竞赛中获得名次和今后的职称评定相结合。

第四,为了快速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建议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教师的技能培训。2008年暑假结合技能大赛组织的教师培训效果是非常好的。

第五,职业学校要和维修企业紧密联系,给教师提供良好的技能提升基地,并且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汽车维修一线引进一批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通过学校的培养充实到职业教育的第一线。在引进专业教师的时候,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开好路。所谓把好关,就是在引进的时候要有有效的考核机制,从而能够真正地将有技能的人引入职业院校,不能凡是来自企业的都进来。所谓开好路,就是职业学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卡学历,当前很多地方规定不是研究生不能进高职,不是本科生不能进中职,这对技能型专业老师的引进非常不利。

最后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学校要做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技能型师资培养方案。

猜你喜欢

车身竞赛故障
GE LOGIQ P5 彩超故障维修2例
数控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
大数据的中低压配网故障智能诊断
商用车白车身刚度影响因素分析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汽车出了故障
创新思维竞赛(3)
恐高患者
创新思维竞赛(6)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