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影视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2009-09-01陆亚美
陆亚美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的跨越”到“模式的转型”时期,尚缺乏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共同遵守的操作框架和质量标准。因此目前不少高职校在“模式转型”的改革创新之路上起点不同,速度不一,各级各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部分缺乏全面调研、深入思考与实践检验。
教高[2000]2号文提出“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笔者认为对学校中心工作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高职教育模式”成功转型的决定因素。
本文即以高职影视类专业“教学模式”为对象,探索其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思路。
近年来,随着艺术类考生的逐年递增,影视类专业学校赢来发展的大好时机。作为高职影视类专业学校,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影视传媒行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教学模式”绝不应该是同类专业高校“教学模式”的照搬或“压缩版”。常见的高职课程设置为3+2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2年在企业实践)、或2+2+1模式等。实践证明此类分段模式弊端很多。
针对广播电视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笔者认真总结了十多年的教学管理历程,初步实践了影视类高职院校的"12345”育人理念——即培养影视类专业学生在五年期间形成“1个优良作风”、掌握“2项专业技能”、获得“3本以上技能证书”、经历“4次以上见习实习”、制订“5年人生规划”。以此为目标,笔者对影视类专业“教学模式”提出如下具体改革思路:
1结合影视专业特点,公共课程实现“自助餐式”的学习与考核——促进学生养成“1个优良作风”。
(1)打破传统的课时概念,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多为一二年级上公共基础课,学生初入职业院校的那点朦胧的专业兴趣被无情地推延直到消失殆尽。为此,必须考虑打破传统的课时概念,将公共课程分散于周末或自修时间进行。一方面可提前专业课程的开课时间,较早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在平时培养学生自主选修公共课程与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则考虑与专业进行紧密联系,发挥影视类专业优势。如地理课程的教师可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或引入相关影视资料片,以视听形式与专业进行最佳结合。再如经典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教师可突破传统的文学教学模式,采取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观看同名电视剧、电影,与文学进行比较性思考,分析不同门类艺术的表现力,在视听训练过程中更好地感悟文学的魅力等。
(2)学习与考核“自助化”。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公共课程的先后学习顺序及门类,根据专业特点灵活考核,随学随考。如播音专业学生考核历史、地理,可采取“知识大闯关”类的电视节目形式,以现场抢答的形式进行考核。能力强的学生可在一年内修完所有公共课程,成绩不满意可多次申请,以最后一次结果计人档案。
第一学年周一到周五的平时课堂时间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辅以影视专业必备的艺术基础课,如音乐、美学、影视作品赏析等课程。
这样的自助化模式可让学生从入学初就感受到与初中阶段完全不同的课程观与课堂时间概念,从而激发起浓厚的专业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抓好课堂的同时,搞好第二课堂与社团,通过全方位的教育与管理,打造浓郁的职业院校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养成优良的学风。
2“两条腿走路”,跨专业选修与考证必须达到规定学分——要求学生掌握“2项专业技能”。传媒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如采编播一体化人才便很容易适应传媒岗位。可鼓励影视类专业高职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推行跨专业选考社会与行业认可的技能证书,如制作专业学生选考动画MAYA证书或普通话水平证书。播音专业学生考编辑记者证等,从而实现一专多能。
在校学习期内,学生通过选修相关专业课程、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核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获得实用技能,更为未来就业赢得广阔空间与机会。
3“导师+精英骨干制”的教学模式+常态的“第二课堂”——学生取得“3本以上证书”不再是梦想。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学校层次、班级人数与专业性质如何,大多是1位教师带1个班将1门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到底。这样的师生比例在传授技能方面无疑是很低效的。
为保证高职生的技能训练。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性质。合理科学地配置师生比例。保证实践课时的有效利用率。对于“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与“影视动画”专业的相关课程,笔者建议实行“课程项目化”,授课形式采用“导师+精英骨干带队制”,即将每门课分解成多个项目,由一位专业教师担任课程导师,先行带出该班5-10名精英骨干学生担任项目组长。他们在导师指导下带领全班学生按照预定任务进行实践。之后由导师集中讲授专业理论,以各组学生完成的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最终改进,完成所有内容。“主持与播音”专业由于重视人才的临场应变能力。提倡通过情境教学、模拟主持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此外,拟将“第二课堂”作为常态形式存在,突出技能训练与考证辅导,定期活动并组织技能大赛;学生可根据特长与兴趣选择相应的课堂,在专业教师带领下有计划地活动。做到人人有作品、有技能、有证书。
4灵活加餐: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见习实习达到规定学时——完成“4次以上见习实习”。学生在前4年内完成规定学时的见习实习。一年级由教师带领见习。二三年级学生自主选择时间与形式,根据当年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实习任务与目标。到学校实习基地或自己熟悉的行业一线岗位见习。以“见习报告+作品”形式考核。四年级按照学校实习要求进行阶段式实习,以“实习报告+作品”形式考核。第五学年安排学生到行业一线实习一年,定期回校参加学校专业讲坛与交流汇报会。最终以完成的“作品+实习论文”质量评定等第。如此多次参与行业一线岗位的见习实习,不仅弥补了学生在校专业学习的局限性与不足。更增强了对行业一线岗位的感性认识。为今后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打下良好基础。
5定期举办专业讲座为全校学生“大会餐”——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竞争内力。引领学生做好“5年人生规划”。高职影视类专业学校应积极与行业联系,谋求“校企合作”,实现“学校讲坛”与“行业讲坛”的共享,学生可在现场或通过有线电视与行业专家同堂共享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在不断接触行业一线知识与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视野得到拓宽、竞争内力增强,从而自觉规划好5年高职人生。
根据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为1—5年级学生定位不同的讲座类别。职业规划类讲座可以考虑成系列,专业类讲座可以考虑分类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根据各级各类大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技能辅导等。总之,全校性的“大会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更可以引领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走向更有目标的人生。
6推进校企联姻,整合学校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人才、知识与成果——实现1+1>2的多赢局面。高职教育若离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办,但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合作少,“产学研培”四位一体化停留于设想阶段较多,真正实现的更少。
如果能够真正实现“校企联姻”,不仅可以整合学校与行业、企业资源,实现人才共享,更可合作开办培训班,体现行业优势与权威。目前可利用行业优势,以江苏公交动视等媒体为平台,根据公司需求由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创作作品,打造影响力,赢得多方合作的机会。知识成果共享则体现在研究领域、课程开发领域,最终反馈到生产领域等。
目前仍有许多人认为高职教育是“四不像”教育、平民教育。当前我们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在不同时期根据行业需求对“课程设置”做相应调整,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行业需求制订“技能考核标准”。以最快的速度实现高职“教育模式”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