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生物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

2009-08-24郑素娟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体验

郑素娟

【摘 要】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探究习惯,提高探究能力,体验探究乐趣,造就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现代化优秀人才。

【关键词】培养 探究意识 探究能力 体验 探究乐趣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更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生物科学奥妙无穷。因此,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实属大势所趋。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在生物课堂上,笔者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尽可能渗透到各个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一、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探究有的放矢

要注意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学生有目的地探究,这样,就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探究有的放矢。

例如,在学习“标本的制作”一节内容前,首先安排学生参观动植物标本的展览,引起学生对标本的有意注意,进而引导学生探究这些标本的制作过程。为了探究鸟类的飞翔生活,笔者带领学生参观“鸟语林”,认识各种鸟类,引发学生对鸟类的好奇和关注。为了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笔者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培植豆芽,使学生投身到生活的实践中去。在学习病毒的控制和利用时,笔者为学生播放全国各地抗击“非典”、与冠状病毒作斗争的科教光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搜集对“禽流感”和“H1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知识,了解人类与病毒的关系,感受人类在与病毒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病毒、了解病毒、战胜病毒的历程。在学习“血液”的内容时,带领学生进行自我血型鉴定——从自己的指端采血,利用血清检测自己的血型,当有人问他们采血疼不疼时,他们回答:“痛并快乐着,因为我要求知。”的确,有的放矢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达到忘我的境地!

二、课前设疑,培养探究习惯

谈到探究,学生往往产生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及的畏难心理,认为那应该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探究。其实,人人都有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只要在教学中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萌生探究的冲动。

如介绍“种子萌发”时,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萌发时是先长根还是先发芽?学生平时没有留意这些现象,不清楚,便争论起来,谁也不服输。笔者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去设置几个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亲自动手做一下,并做好观察记录,看谁设置的实验最合理、结果最准确。学生都想做得最好,于是人人开动脑筋,积极实践。

在探究“蚯蚓的运动”时,课前先提出问题:蚯蚓在不同材质的介面上运动,有什么区别?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会根据平时的观察推测出几种不同的答案。这时,笔者便及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过程,要求他们亲自完成实验,记录下实验结果,看看哪些同学的实验过程更科学、结果更准确,更能够客观地反映蚯蚓的运动情况。

再如介绍“根对水分的吸收”时,课前提出问题: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在什么条件下失水?这时学生会说出能够想到的各种可能性,笔者便趁此机会让学生回去设计几个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对比实验,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记录下实验结果,看谁设计的实验既简单又科学。

上课时,笔者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方法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种方法所产生的探究结果,评定出最佳设计者。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习惯。

三、课上质疑,提高探究能力

教无定法,但可择法,亦可创法。教师应勇于抛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改革创新;学生亦可对学法进行革新,敢于对教学内容和过程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是探索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重要品质。要提高探究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多发问,让他们敢想、敢疑、敢问。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究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正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找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加高涨,从而培养其积极探究的思维品质。

在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失水”时,有的同学提出:用等量的清水和盐水浸泡马铃薯,为何两组实验的现象一致,马铃薯都发生了吸水现象?笔者首先肯定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并安排学生以清水和多组不同浓度的盐水再次浸泡马铃薯,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清水中的马铃薯吸水,浓盐水中的马铃薯失水,而在浓度约为0.5%的盐水中,马铃薯基本上不吸水也不失水,进而讨论得出结论:细胞吸水、失水与外界溶液的浓度有关,即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在探究“各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时,有的同学提出,用土壤做基质,培养幼苗,与加入不同无机盐的土壤培养幼苗做对比实验,现象不明显。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说法,此实验的对比性不强,应当改进,但如何改进呢?学生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用无土栽培的方式培养幼苗最为科学,现象最明显。

在探究“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时,有的同学提出:有些实验方法虽然可行,但可能会伤害到青蛙,甚至使青蛙死亡。这时,笔者便及时和同学们探讨,从保护动物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实验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这样,在课上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惑,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探究能力。

四、课后交流,体验探究乐趣

科学探究需要准确的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合作与交流是巩固知识、加深认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让自我的探究过程融入到集体的探究活动中,才会充分认识探究的意义,体验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过程结束后,学生们主动交流自己的经验与不足,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索“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交流,看一看哪一组的实验做得更完美、现象更明显、结果分析的最准确,从而使大家共同体验探究过程带来的乐趣。

总之,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是生物学科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里程碑,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十分深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端正思想,明确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造就具有创新探索型的现代化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体验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创设情境,构建灵动的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