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有定法——学生如何去听语文课
2009-08-21刘晓菊
刘晓菊
摘要:本着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原则,本文就学生如何去听语文课展开论述。希望广大的学生能够做到:课前有目标的去预习,课上仔细认真的去听课,课下有意识的去巩固。能够学会听课,能够听好课,最终实现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 听课方法 预习 倾听
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于漪先生也强调:“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如机器或犁锄,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如筷子和拐杖。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这些阐述,已经清楚地表明: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那么在高中阶段,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却又常常成为学生所苦恼的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师竭尽全力教学的同时,我们的学生又该怎样去学高中语文呢?
要想学好一门功课,听课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实际是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而且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应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的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刘勰云:“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这位古代文艺理论家认为为文是有“术”的,其实听好高中语文课也有其相应的方法。
一、预习,在文本中用心“倾听”,将听课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给予学生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但是学生不能只满足于教师的教,要想会听语文课,课前一定要把预习工作做到位。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知文本的第一步。语文的预习,主要是指对文本的阅读和思考。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学生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心中“哈姆雷特”的声音。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就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带着这种心理来预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二、听课,听课的目的在于听懂,听懂的关键在于会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有声语言作为载体,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可见,听课的过程不仅仅是“听”的过程,还是包括看、思、写的多种行为能力的运动过程。所以,学生要如此去做:
1. 有选择地去听课,解决预习中的疑惑
学生的听课应实现三种目标。首先是检查自己对预习目标的实现情况,达到对文本的再认识。其次,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在听课中作为重点,争取解决疑问,求得答案。再次,抓取讲课重点,从而达到获取认识,提高能力的效应。而在这三种目标中,解决疑问是关键的一环。孟子曾说过“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这是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的求解欲望和教师的巧妙设疑交替发挥作用。如果这样,就会在思维训练中提高听课的效率。
2. 有重点地去听,抓住课堂重点
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听“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因而,学生一定要在教师无痕的示范中去“倾听”;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倾听;要听出教师的“高音”,分清自己认识水平的高与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教师分析见解的独特与新颖。这样就可以凝神倾听,避免忽略或错过许多亮点的地方,真正的学会“倾听”。
3. 要调动所有感官,提高听课效率
前面讲的也就是要注意教师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也就是既用耳也用眼。眼要盯着教师的板书和教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教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教师讲课的意图。手和脑呢?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教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做到耳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以听为主,以看促听,以思促听,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才能有所提高。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听”排在“说、读、写”之前,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让我们记住:学会倾听——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追求。因此,希望广大的学生能够做好:课前有目标的去预习,课上仔细认真的去听课,课下有意识的去巩固。能够学会听课,能够听好课,最终实现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关于制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思考》,《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3期
[2] 《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3]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2008年12月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