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回民族与陕北“信天游”的歌唱与传播

2009-08-19张雪敏

艺术百家 2009年4期
关键词:信天游民族风格音乐艺术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雪敏(1966- ),女,汉,河南人,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摘 要:西北回回民族是除汉族以外歌唱“信天游”最为重要的民族之一,是传播“信天游”的主体民族。“信天游”能够流传在河北北部、山西局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广大地区,与这一民族的传播与传唱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回族;花儿;信天游;音乐艺术;民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Huihui Nationality and the Singing and Spreading of Shanbei "Xintianyou"

ZHANG Xue-min

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和内蒙古“爬山调”其实是同一品种的山歌,同源而同流,仅仅是在不同的分布区域略有区别而已。①这种山歌的实际产生时代至迟不晚于明朝,产生地点应该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台地上,后来才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山西大部、河北西北部、宁夏全境、甘肃的东部和西部、新疆腹地等处流传和蔓延开来。像西北地区的许多民歌一样,“信天游”的成长过程及其传播、传承过程,与回回民族同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一、回回民族是歌唱“信天游”的从体民族之一

提起“信天游”,人们多数认为它仅仅产生和流传在陕北地区,是由汉族群众予以歌唱的。其实,陕北地区也有回族,回回民族同样是歌唱“信天游”的从体民族之一。陕北地区什么时期有了回族?至少在明朝就有了。明朝未年,农民起义军将领马守应就是陕北绥德县人氏,外号“老回回”。“老回回”于崇祯初年率众起义,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入山西,为三十六营首领之一。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成为十三家首领之一,率众数万。他的部队时而与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联合,时而独自为营,转战秦、晋、皖、湘等省,攻克近百城。马守应能在黄土高原腹地挥手起兵,至少证明明末绥德县就有一部分回回长期在那儿居住。

明朝如此,清代呢?光绪年间,皇上特使、翰林院大学士王培琨来陕北三边一带视察后,写给清廷“采风录”。内中的一首打油诗《七笔勾》里,有“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等句,证明那时陕北也有回族。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陕北靖边县的董福详、张俊、李双良等回回率众在镇靖堡起兵,号称拥兵二十万,与陕西关中回民起义军十八大营、宁夏金积堡马化龙等部互相联络,南北夹击,横扫陕北及其周边地区。当时,金积堡是西北回民起义三大据点之中心,在宁夏盐池县境内,紧挨着陕北的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二十万不一定实有,当时的靖边及其周边县境有许多回族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次战争后来发展为民族仇杀,陕北高原血流漂杵,官道附近的城堡、官署、商铺、民宅多半被毁,田地荒芜,县志、府志等焚烧殆尽……战争当中,“遣散其(回逆)妇女之无归者安插州境”也是常有的事情。②③最后,清军围歼陕北回民起义军于南泥湾一带,而这之前的南泥湾,正是延安一带回汉民族的聚居地,回族农民起义军在南泥湾一带盘踞六年之久。战事过后,陕北多数回民害怕当地汉族群众报复,跟上起义军而去或者流亡他乡。个别回回在当地移地而居,隐瞒族类,时间一长,与汉族风俗习惯别无二致,便也混同为汉族了。

至今,陕北高原沟沟岔岔许多壁立的半山崖上有不少山洞,山顶上有堡垒,土人分别呼之为“崖窑”、“寨子”,都是历史上尤其是当时“避兵”、“拒兵”时留下的。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记载,在陕北各县的县志方志或者民间的口传文学里不胜枚举。就是现在,陕北地区的定边、靖边两县仍有不少回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县城里清真饭馆林立,榆林市、延安市还有少量回回居住。明朝以来断断续续生存在陕北高原的回回人数固然不多,也曾留下了自身民族独特的民歌种类,如小调《高大人领兵》、《马五哥》等。④⑤他们与当地汉族一同创造、传唱“信天游”以及其他陕北民歌应该是一种不争的历史文化事实。

这种历史文化事实不是一种设想,一种推论,如果我们将陕北地理区域拓展到冀、晋、陕、蒙、甘、宁毗邻区域的黄土高原,“信天游”的广为流行更是与回回民族有关了。山西省现有回族150余万人,全省117个县(市、)区里,111个县(市、)区里有回回。回回民族占到山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1.4%,多数定居在三晋大地交通沿线之城镇,少数定居于山区农村。回族先祖什么朝代进入山西,传说始于唐,有明确记载的西域穆斯林进入山西是在北宋。后来,公元1219年至1235年,蒙古军队经过长达16年的西征,“数以万计的回回人背井离乡,被迫东迁到蒙古贵族起家的根据地——龙朔……和原西夏、金国的属地,即后来的统治中心中书省(辖境相当今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全境、内蒙河套以东……),部分回回人分赐给镇守陕西、甘肃、宁夏的诸王重臣作驱口(奴隶)。……回回军中的精锐者则随蒙古军南征北战……灭金国后,战争中被掳掠的回回人也多迁往今山西、河北、山东、宁夏、陕西等省安置。”⑥

1253年至1355年,蒙古军队“彻底灭亡了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境内反叛的回回诸部落方国,……幸存的回回人则被掳掠东迁,散居在蒙古汗国辖境内,其中以宁夏、山西、河北、甘肃、陕西居多。” ⑦1276年以后,“北方未迁居江南的回回人被有组织的发往山西、宁夏和河西走廊屯田,官给耕牛、农具、种子。”⑧看来,这些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回鹘人等随着西征返回的蒙古人东迁山西以后,娶妻生子,便成为山西回族的原始居民了。

“元末明初,由于军士征战、调遣、移民和经商等原因,各地回回的大量迁入,是山西回族形成的时期。” ⑨明朝永乐年间实行移民政策,陕甘宁的部分回回入晋经商。“明末清初以后,因战乱、逃荒、经商等原因,由陕西、河南、宁夏、河北、山东等地迁居山西的回回为数较多。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后,散兵中有一些回回留居于山西晋城、运城一带。”⑩

回民后期涌入山西,除了上文提到的迁居地域、迁居原因和迁居渠道外,还有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境内的回民起义失败后,西安、渭南、华阴、大荔、蒲城等地部分回民为躲避清朝政府的“善后”惩罚而逃入晋南的,也有因为军事需要,清军不断换防,甘、青、宁的一些驻防部队入驻山西后屯垦屯田,内中部分回族士兵最终在当地留了下来的。晋西、晋中、晋南很多地区的老百姓都在传唱着这种两句头的山歌——“信天游”,那里的“回回”岂能不唱?

“信天游”在山西被叫做“山曲”。“山曲”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五台山区的祁县、五台、定襄、原平、代县、繁峙、宁武、静乐、兴县等县,晋西北高原或称西山(吕梁山)地区的河曲、保德、偏关、神驰、岢岚、五寨、离石、方山、中阳、柳林、临县、岚县等县,雁门关外的大同、怀仁、阳高、天镇、左云、左玉、平鲁、浑源、朔县、山阴、应县、广灵、灵丘等县。晋西北的河曲、保德等县是以唱“山曲”而出名的。当地另有一种山歌又叫“卷席片”(烂席片),流传在祁县、五台、定襄、原平一带,风格特点近似“山曲”。B11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康保、怀安、蔚县、尚义、阳原、沽源、张北、承德地区围场一线,西部太行山和小五台山东麓地区的涞源、满城、阜平、平山、井陘、元氏、赞皇、武安一带也有这种山歌流行。B12老百姓有的把它叫做“山曲”,也有把它叫做“山歌”的。河北省的一部分回回正是聚居于此,务必也要受到“信天游”的浸渍,焉有不唱之理?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包头、后套、大青山、前山、后山一带也有回族分布于各地,仅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截至2000年,就有三万多回民聚居在那里。“远在唐、辽、金、元(公元618——1368年)时期,700余载的漫长岁月里,在古云中郡、古丰州城(均为呼和浩特古代称谓)已有回族及其先民过往、居住,并从事商贸经济活动和手工业、农牧业生产活动。明代后期(公元1581年),归化城(呼和浩特)建成后,就有回族人定居。进入清代,迅速增多……。”B13其来源渠道有三。一是乾隆年间清军平定了准格尔部及天山南路后,一支不足千人的回族军队返回归化城外,不久奉命散居,自由谋生。后来,一些新疆回民随着清军来呼市定居。另外,护送香妃进京的族人在返乡路过呼市时,亦奉皇命落户于此。二是雍正年间关中一带的回回来此贩卖牛马,有来此定居者。三是清代陕、甘、宁等地举行过多次回民起义,事后好多回回避难于此。B14

呼市如此,黄河“几”字形顶端一线的其它地区呢?因为战乱、经商、逃荒等原因,来自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的回回居留于此地的也不在少数,他们于当地多数从事农牧业、饮食业、皮毛加工业、运输业等。那儿堪称是“爬山调”的“歌窝”。“爬山调”是“信天游”的另一种别称,好多曲调更接近于原始的“信天游”,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准格尔旗、巴彦绰尔盟、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杭锦后旗、临河县、凉城县、托克托县、乌拉特前旗、五原县、固阳县等县旗都有这种山歌流传,也有人将它笼统地称为“漫瀚调”。B15按理讲,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声,可是至今为止,民歌普查者还没有发现那儿的回回歌唱“花儿”等其他种类的回回民歌,依笔者推断,他们和当地汉族一样,歌唱“信天游”应当也在情理之中。甘肃省东部平凉地区的庄浪、华亭、崇信、泾川、临台等县,尤其是庆阳地区的环县、华池、合水、西峰、宁县、正宁等县,过去就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信天游”在当地广泛传唱是有口皆碑的,B16当地“回回”同样不在少数,不唱“信天游”唱什么?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当然是我国回族分布最为集中的省分,东、西、南、北、中都有“信天游”在流传,东部盐池和北部陶乐等地最为盛行,回回唱“信天游”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民间文艺活动现象。

20世纪80年代印行了内部书籍《宁夏民歌选》(上下),内中的《信天游和爬山调》涉及到的山歌收集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贺兰县、盐池县、灵武县、银川市、泾源县、同心县、固原县、海原县、隆德县、西吉县,内中收集了回族唱的“信天游”8首32节。B17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里的《宁夏回族歌谣分布示意图》上,“信天游”、“爬山调”的符号几乎遍布了全境,其上编《回族歌谣•情歌•爬山调和信天游》里面收集了11首“信天游”,共67节,收集地增加了吴忠市。B18稍后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歌分布示意图》上,“信天游”、“爬山调”的分布情况与《宁夏回族歌谣分布示意图》上显示出来的大致相似,内中的《回族民歌•信天游和爬山调》收集了18首、131节“信天游”,收集地增加了中宁县。B19很显然,那时的收集整理者已经把“信天游”和“爬山调”当作一个种类的山歌了。

二、回回民族是传播“信天游”的主体民族

回回民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流动性最强的一个民族,有关陕、甘、宁、晋、蒙、冀毗邻区域“信天游文化圈”的形成原因,与明朝开始这一片区域内回回民族双向度的反复流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元代,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中亚细亚各族人民、波斯人、阿拉伯人当中的军士、工匠、妇孺等被蒙古军队“俘获”以后,万里迁徙,被掳掠到中国西北边疆,除了散布于今日新疆的乌鲁木齐垦区、甘肃的河西走廊垦区外,其中一部分就驻扎在从六盘山到黄河的宁夏地区,山西北部等地,“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B20恐怕在“就地屯垦”的过程里就已经接触到了各地突厥民族悠长辽阔、如泣如诉之各种各样的“民歌”了。后来,元世祖一声令下,“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边民等”,B21这些屯垦的军队就逐渐地化为“边民”了。他们在与我国西北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反复联姻而最终形成回族的同时,已经把“信天游文化”的酝酿因素无可选择地吸收了进去。文化上最大的融合是人种的融合。穷山恶水,黄沙漫漫,“屯垦”的过程是边民新老接替、反复流亡的过程,自然也是旧的音乐文化“散失四野”和新的音乐文化“融合一新”的过程。明朝,西北回回“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基本定型以后,战乱、逃荒、民族纠纷、投亲靠友等原因使得不少回回民族成员在这一片广漠的土地上来回反复迁移。他们走到那里,便把本地的山歌带到那里,这样,原居地的民歌便反反复复地与新居地的民歌长时期地融合了。因为缺少耕地,一定地域范围内东奔西走的回回小商小贩是远近距离内来回反复传播某种山歌的生力军,使得一种山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以反复整合,最终使得某种跨省际的山歌整体风格一致,而在相邻区域之间,又有许多复杂微小的区别。从陕、甘、宁、冀、蒙等不同地域入晋的回回就很有可能把“信天游”这种山歌撒向路途,带入山西全境。另一方面,闻名天下、走州过县的晋商有很大一部分正是山西回回,也有可能把当地的“信天游”再次反复地向周边省分沿途传播。清末到民国,晋北、陕北、冀北老百姓“过不了日子走西口”——多数人走到黄河“几”字湾上沿一线的内蒙古河套地区,部分陕北人走到了宁夏平原。春去冬回、结伙搭伴、“雁行式”般的“走西口”人群中有没有回族?也有,不会太多。但是,“走西口”本身牵动着黄土文化、包括“信天游文化”的反复整合,“信天游文化圈”的最终形成与“走西口”有着紧密的关系。走了“西口”的哥哥把“信天游”传给“西口”地里回回,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宁夏回回、陇东回回当中流传着的“信天游”,一种可能就是陕北人“输送”过去后,然后在回回内部“涟漪式”传播开来的。至于走了“西口”的后来者再把西口地里已经发生了变化的“信天游”带回去,传之弥远,也是十分平常不过的事情。不同民族之间,民歌往往具有一种很大的亲和力,能够把具有共同命运的相异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

“信天游”更大面积地向外传播,最终形成“信天游文化区”,与陕北人颠沛流离、辗转不止的直接传播方式是有些关系,与西北回回的间接传播关系尤为密切。陕、甘、宁回民是传播“信天游文化”的主力军,他们的传播原因与途径有如下几条:

(一)迁居。《元史•世祖本纪》载:元二十五年(1288),命回回人互撒马丁为管领甘肃陕西等处屯田等户达鲁花赤,督斡端(今和田)、可失合儿(今喀什噶儿)卫匠千五十户屯田”。B22“从十八世纪初开始,清政府开始在哈密及天山南北大兴屯垦……回族的迁入,主要和兵屯、户屯、遣屯有关,分别谓之兵户、民户、商户、安插户、遣户。据《钦定回疆图志》载,新疆各处的士兵多从陕西、甘肃两省调入,而这两省为回族聚居区……例如哈密回族陕西大寺,初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一八七七年,……驻地清军中回族官兵奏请皇帝批准重建,这些官兵主要为陕西人。……历史上甘肃、宁夏一带干旱多灾,(清)政府赏给一半盘费,鼓励其来新疆户屯。这‘户屯中就有相当一大部分为回族人。通过‘遣屯也迁来一大批回族人。清时关内回民起义较多,起义失败后相当一部分囚犯被流放到新疆各地,……就地屯垦。”B23这些囚犯既包括陕、甘、宁回族“犯事”后一次性迁入进去的,也包括先被潜入西北各个地区后、因再次起义失败而被陆续迁入新疆的其他回回。甘肃省张家川一带、临夏一带的好多回回都是在事变前后从陕西迁来的。

(二)平叛。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新疆蒙古族首领喀尔丹及其后裔准格尔部、维吾尔族的大和卓木与小和卓木等先后率部发动叛乱,历时几十年,清政府数次征调陕、晋、冀、宁、甘的不少军队参与“平叛”。回民吃苦耐劳、英勇善战,被征调者甚多,战后失落新疆者不在少数。流传西北数省的“花儿”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小调反映的只是这类历史事实的某些片断,尤其是《高大人领兵》至今还传唱在陕、甘、宁、青、新、晋、蒙回回的“宴席曲”里: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的回回们遭了难,

千里的大路上(来)捎了信(呀),(哎哎哟),

各州(吧的)府县里挑(耶)大(的)兵。”B24

(三)起义。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白颜虎率领陕西回民起义军经甘肃,过新疆,翻越天山,抵达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地,不少军士、妇孺散落于沿途之中。20世纪30年代,甘、青河湟地区的回民起义首领马仲英率部东攻宁夏,两进新疆,所部时胜时败,不断有回回士兵被打散,也不断吸收新的回回成员,大批陕、甘、宁籍的回族士兵也被带入了新疆。

(四)吃粮。从民国以后一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整个西北地区陷入了甘肃河州(今日临夏)三马家族一统天下的黑暗之中,马氏家族及其爪牙在陕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到处抓取“壮丁”,穷兵黩武,许多青壮回回被迫背井离乡,充当“炮灰”,也有四处投亲靠友、东躲西藏的,造成回回民族居无定所、行无所之的悲剧性命运。有数的几节反映“吃粮人”生活的“信天游”恐怕也与类似的历史事件有关:

洗一个白手手擀长面,三哥哥你吃了上前线。

这一回前线上的远,三年两年见不上个面。

未从上马控肚紧,未从开火避住身。

在家搂着婆姨睡,拔了壮丁活受罪。

挨打受骂实牺惶,打了败仗扣军饷。

宁吃白菜不吃一棵葱,宁当百姓不当一个兵。

三八式来带盖盖,你跟上哥哥当太太。B25

(五)逃荒。在西北,“走西口”的另一种含义:是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地的回汉民众沿着“丝绸之路”,穿过河西走廊,逃到新疆腹地昌吉自治州的阜康县及其周边一带谋生。那儿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且灌溉便利,适合贫民生存。“他们中有一大批就是原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的家属、俘虏及其后代,被清政府充军至宁夏的西海固及甘肃的平凉等地。因这里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天灾人祸不断,迫使他们西来新疆谋生。”B26就是现在,宁南、陇东地区青壮回回打工的首选地方仍然是新疆,每年秋天,不少妇女乘火车去新疆拣棉花。

至于20世纪全国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平定匪乱,50年代内地大量青年支援大西北,80年代开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急剧流动,几十年前后相继的复转军人安排就业、人员跨省调动、大中专学生分配、单位迁移等,也使得陕、甘、宁交界地带的回回不断向西部更大区域扩散。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焉耆等地流传的“信天游”,主要是陕、甘、宁回回持续不断地带过去的。如果我们将视野再放开阔一些,民间小调《浪三浪》、《四季歌》、《打樱桃》、《走西口》、《十道黑》、《送大哥》、《五更曲》、《索菲亚》、《放风筝》、《绣荷包》、《蓝桥担水》、《高大人领兵》、《马五哥与尕豆妹》、《阳世三间的穷人多》等在西北乃至华北好多地区传唱的民间小调,与回回民族的直接和间接传播也是分不开的。(责任编辑:高笑云)

① 李雄飞著《“山曲”、“信天游”和“爬山调”的共性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② 孔繁撲修,高维狱纂《绥德州志•卷五•武备志•国朝•旧志》,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刊本。

③ 回逆:清朝统治者对于当时回族起义军的蔑称。 ④ 《高大人领兵》,流传于我国西北高原回汉人民居住的地区与境外的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干人居住的地区。 ⑤ 《马五哥》,全名为《马五哥与尕豆妹》,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延安民歌•第一卷•上》,内部资料本,1982年版,第253页。

⑥ 任树民《元代回回人的三次大移民》,《民族》,2004年第4期,第50、51页。

⑦ 任树民《元代回回人的三次大移民》,《民族》,2004年第4期。

⑧ 任树民《元代回回人的三次大移民》,《民族》,2004年第4期,第50、51页。

⑨ 刘戊忠《回族在山西》,《宁夏社会科学》, 1989年第6期,第71、72页。参见房建昌、陈跟禄、王维镛《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赵伟聘《长治回民古今谈》,《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王珏、陈跟禄、王维镛《关于山西临汾地区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教》,《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⑩ 刘戊忠《回族在山西》,《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71、72页。参见房建昌、陈跟禄、王维镛《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赵伟聘《长治回民古今谈》,《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王珏、陈跟禄、王维镛《关于山西临汾地区的穆斯林与伊斯兰教》,《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B11参见集体讨论,张沛执笔《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山西民歌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B12参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中的《河北民歌概述》和《河北民歌歌种简介》等,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河北民歌选•河北民歌简介(代前言)》,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B13马珍《呼和浩特回族经济考》,《呼和浩特回族史料•第五集》,2003年版,第4页。

B14参见《呼和浩特回族史料•第五集》,2003年版,第9页。

B15参见《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内蒙古卷》中的《内蒙古民歌概述》等,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王世一、柳谦、张皇编著《漫瀚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郭永明、巴雅尔、赵星、东晴编著《鄂尔多斯民间歌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白世宽编著《鄂尔多斯西部民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B16参见郭郁烈《汉族为主的陇上歌谣》,《中国民间歌谣集成•甘肃卷》,中国ISBN中心,2000年版。《陇东革命歌谣》,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B17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民族艺术研究室、中国音乐家协会宁夏分会、宁夏回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合编《宁夏民歌选》,内部资料,1983年12月印行,第143、161、139页。

B18《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

B1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刘同生著《宁夏民歌概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B20《元史•卷九十八》。

B21《元史•卷二十四》。

B22转引自屈文焜《回族传播花儿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

B23马成翔编著《新疆回族民间歌曲精选》,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B24汪平《西北回族宴席曲的类别》,《回族研究》,2004年第1期。

B25《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第208,210页。控肚紧:控肚:战马鞍子左右两根系带,把系带从战马肚堂下面系在一起。三八式来带盖盖:盖盖:盖子。三八式枪支上面普遍带一个小圆盖。

B26马成翔《新疆回族民间歌曲精选》,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猜你喜欢

信天游民族风格音乐艺术
信天游故里靖边的《信天游》
咏退休族
探究锡剧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民族风格在小提琴音乐作品演奏教学法中的应用探讨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学生的音乐乐感培养策略探研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谈中国钢琴作品民族风格的曲折发展期
浅析我国影视动画音乐中的民族风格
信天游仍然是灵魂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