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平衡之于文化遗产型景区国际化的意义

2009-08-19周武忠张中波

艺术百家 2009年4期
关键词:旅游发展文化遗产

周武忠 张中波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三期“艺术与创意产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武忠(1963- ),男,汉,江苏江阴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博士后,曾任扬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旅游学系主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国花卉协会花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花文化研究会会长,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江苏东方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国际园艺学会景观与都市园艺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

摘 要: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业的重要载体,面临着旅游带来的诸多影响,现实中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总结分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与我国旅游发展的研究状况,并以扬州瘦西湖新区为例,提出从维护现存的文化生态、再生已失的文化生态、建设新的文化生态三方面入手,重构瘦西湖新区文化生态平衡,是其走向国际化的关键。

关键词:瘦西湖新区;文化生态重构;文化生态学;文化遗产;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

扬州瘦西湖新区是借助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瘦西湖公园的品牌效应,在“科学保护、有效整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保持生态特色、展示历史风貌、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融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区。但这个具有顶级旅游资源价值、高品位建设的新区,在规划之初就遇到了诸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建设与项目安排等一系列难题。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运用产业的手段和优势,将一些濒临破败和灭绝的人文资源,如历史遗迹、古代建筑、民居村落,进行保护、修复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其最终目的是赢利。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相配套,进行约束和监管,可能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开发,造成文化生态的失衡,给人文资源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而有效的旅游规划就是寻找这个平衡点的具体措施之一。在旅游规划中坚持文化生态观的理念,保持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态平衡能使旅游地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既能造福于当代,又能较为真实和完整地传承给后人,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共生。

本文在分析扬州瘦西湖新区文化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对于新区的旅游规划建设进行了思考,提出在旅游规划中贯彻文化生态观,从维护现存的文化生态、再生已失的文化生态、建设新的文化生态三方面入手重构瘦西湖新区文化生态平衡,是打造个性化旅游产品以及实现景区国际化的根本保证。

一、文化生态学理论与旅游发展研究

1、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评述

美国学者斯图尔德(Julian H. Steward)在1955年出版的《文化变迁理论》专著中完整阐述了其主张的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理论。他首次将生态学原理引入文化研究中,发现了文化与环境因果关系并系统论证了其对于人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类型与意义,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随着文化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现代文化生态学趋向于研究区域人群( 族群)在创建区域文化过程中,如何通过感知地理环境、开发与利用资源、改造自然界形成区域文化的特质与风格;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以区域文化为中介,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如何;在肯定和谐一面的同时,主要揭示不和谐一面的文化潜因,为地方政府在资源利用、文化建设、旅游开发、人口控制、产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从而有益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文化生态学理论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晶,体现着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能力和智慧。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创造着不同特质、不同品种的文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不同或相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创造出不同特质、不同品种的文化。然而,这些不同特质、不同品种的文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和其他文化相互比较而存在,相互吸收而发展,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聚合在一起,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类似生物链的文化链,并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有机整体,即文化生态。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同样,随着工业文明的的侵染,大量地方性的传统文化也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人类文化圈内的文化种类在急剧地递减,人类社会所创立的文化生态平衡也遭到了破坏,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可以说,21 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仅仅是自然生态平衡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一个文化生态平衡的问题。如何维护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保持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正逐渐成为文化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面临着旅游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现实中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愈演愈烈。文化生态学理论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关注。通过检索相关学术文章,发现国内关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生态观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对于文化生态旅游的研究。前者针对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主要强调在对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贯彻生态文化观的理念,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维持区域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后者则主要从开展文化生态旅游这一特殊的旅游方式入手,对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资源基础、文化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原则、文化生态旅游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瘦西湖新区重构文化生态平衡是其走向国际化的关键

1、文化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自然生态平衡有两个特点即动态性和相对性。生态平衡的动态性是指,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这是因为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属性,生态系统这个自然界复杂的实体,当然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的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生态平衡的相对性是指,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因为任何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会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会经常遭到外界的干扰。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

此外,许多物种在生态位和功能上具有互补甚至替代的性质,所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丰富,其自我调控能力也就越强,它所能够承受的内外压力也就越大,整个生态系统也就越稳定。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快速重构自然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文化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由各种文化种类组成的有机系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文化生态平衡也具有动态性和相对性两个特性。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自觉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提高文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维持文化生态平衡。此外,文化生态平衡的动态性和相对性特点决定了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不应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人类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维护好原有文化生态形态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人类需要的新的文化生态形态,构建新的文化生态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文化生态效益。

2、瘦西湖新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文化生态平衡

1)旅游业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无节制的旅游活动,游人的大量介入,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干扰,旅游不仅对旅游地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同时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与建设也使很多文化遗址遭到破坏。盲目的建设、仿效,千篇一律的建设格调使许多区域文化的文脉正在丧失,文化生态景观正在遭受破坏。维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生态平衡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而在旅游规划实践中,旅游目的地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与发展,如何维持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生态平衡亦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像位于瘦西湖新区内的扬州城遗址这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遇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这类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必须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贯彻文化生态观的理念,保持区域文化生态的平衡,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实现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瘦西湖新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瘦西湖新区规划用地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用地界限为:东自友谊路(南起点)、扬菱路(至双塘路交叉点);南自(污水泵站)沿湖小道、来鹤桥、柳湖路、大虹桥路(自大虹桥向西至念四路交叉点);西自念四路(与大虹桥路交叉点)、扬子江北路(与平山堂路交叉点)、平山堂路(至大明寺西围墙交叉点)、平山北路(至平山乡政府北侧10m外,与西华门延伸路段交叉点)、平山村苗圃场(自平山茶场门市部向北)乡间土路尽头再向北自然延伸至铁路交汇处;北自该铁路向东延伸段(雷塘垃圾转运场东南南侧)、双塘路。规划范围总面积9.22km2

区内人文景观荟萃、历史遗存丰厚。现有两个“4A级”旅游景区,一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用地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主要有:

湖上园林——瘦西湖景区;

寺观园林——大明寺、西园、观音山、铁佛寺等;

文人胜迹——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等;

陵墓祠庙——鉴真纪念堂、汉墓博物馆、石涛墓园等;

历史古迹——唐罗城垣遗址、唐子城遗址、宋保佑城遗址、宋夹城遗址、古桥遗址等。

特别是用地内涉及的扬州城遗址(隋一唐—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考古发掘,扬州城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在蜀冈上修筑了“邗城”(即扬州之始),后城址虽经变迁,但演变过程较为明确。唐子城利用的是原有的隋江都宫城的地势和位置,是唐代扬州官衙府署所在地,后经宋代改筑为宋保佑城。

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文物保护级别高、文保单位占地广、景观可视程度低、地下遗产尚未明确、人为侵占破坏多等特点。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很有可能濒临破败和灭绝,造成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给人文资源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3、文化生态平衡与国际一流景区

旅游业是推进城市国际化的先导性产业,是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扬州自古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就是一座文化氛围浓厚、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大城市,具备旅游国际化的基础条件。旅游国际化战略是扬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个性化战略,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扬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旅游国际化的涵义大致包括:客源市场国际化,即国际旅游者占有较大比例;旅游产品国际化,即旅游产品符合国际旅游者的口味,为国际旅游者首选;旅游服务国际化,即旅游服务水平与国际接轨,服务标准符合国际惯例。其他如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方面也应与国际潮流相符。目前,扬州国际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入境游客总量不大,2006年扬州入境游客量约为30万人次,旅游创汇也不够高。但扬州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包括国际旅游市场的不断升温,国家加大消费拉动力度,加入WTO以后我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扬州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等等。所以,大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把扬州打造成一座国际认知度高、可识别性强、主要旅游产品达到国际水准、城市综合环境可基本满足境外游客各种需求的城市,将是扬州近期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旅游产业链的基础。扬州要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建设旅游国际化城市,首先就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景区,以点带面,通过核心旅游景区的带动作用拉动整个扬州旅游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而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具有特色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旅游规划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文化。因此,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成功与否,能否成为地区级、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景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区域文化的特色性、原真性的保护状况。面对如今掀起的旅游景区开发热潮,旅游景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有竞争对手所没有的东西,要保护好自身文化资源,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深入挖掘区域的文化资源,找到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引导旅游者建立对旅游地的形象感知,进而触发其旅游动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作为为扬州推进旅游国际化建设的先导区,要实现景区的国际化就必须要强化“文化性、生态性、本土性、民族性”,设计出富有扬州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必须以区内资源的文化原真为基础,维持文化生态的平衡。可以说,保持好瘦西湖新区的文化生态平衡是打造个性化旅游产品及其走向国际化的根本保证。

三、瘦西湖新区重构文化生态平衡三步曲

文化生态是一个多种文化共存、多种文化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任何文化的缺失都会影响文化生态的完整性和多样性。而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又是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多样性文化共生共长的良好机制,维护好文化的多样性存在。此外,文化生态平衡又是一种动态性的平衡,这就要求人们不应简单地认为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就是保持文化遗产的现状,或对现有的文化遗产不加利用。相反,人们完全可以在尊重保护好原有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造发展新的文化形态,建立对人类更加有益的新的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的协调发展。具体到瘦西湖新区的规划建设上,就是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贯彻这种文化生态观的理念,重构瘦西湖新区的文化生态平衡。

1、维护现存的文化生态

维护现存文化生态存在三个层次:一是抢救和保护濒临消亡和灭绝的文化种类;二是保护正在萎缩的文化生态;三是维护好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在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规划中,尤其注重对整体环境、文化和生态的保护,统筹规划和保护扬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以重构瘦西湖新区的文化生态平衡。

瘦西湖新区现存的这些文化遗产是扬州悠久历史文化的物质展现载体,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扬州历史文化脉络的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这些文化遗产还是扬州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更是扬州参与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的王牌。所以,新区规划在对区域人文资源进行全面详查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人文旅游资源保护的成功经验,制定了适合新区实际的人文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和实施规划,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面的工作。

1)开展瘦西湖新区范围内文物古迹的清点、申报和保护工作

新区管委会负责风景区范围内的文物古迹清查和保护工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进行风景区范围内文物古迹的调查、清理和登记,积极开展文物古迹的鉴定、评级与申报工作;划定文物古迹的保护范围,以此为基础,加强对文物古迹的管理。

2)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

文物古迹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重要的资源依托,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最具特色的风景资源之一,具有发展风景旅游的优势。规划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道路,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风景游赏,包括文物实地展示、馆藏展示、水乡风情游等,旅游的部分收益用以进行文物古迹的防护、保存、修缮和再生。

3)文物古迹保护和风景区建设结合,强化风景区特色

新区范围内的许多文物古迹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的特色景观,如大明寺、鉴真纪念堂、石涛墓园等。对它们的保护与利用是继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风景区建设和丰富游赏体验的重要内容。

4)加大文物保护督察力度,加强文物保护法规宣传

加强文物保护法普及教育,提高社会民众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加大对文物保护的督察力度,规范文物的考古发掘活动和收藏行为,防止对文物的破坏,避免文物的流失。

2、再生已失的文化生态

扬州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个有着近25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拥有过汉代、唐代和清代3次历史性的辉煌,隋代、五代、南宋、明代也在扬州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迹。但时过境迁,如今人们已经难以觅寻扬州曾经拥有过的那份辉煌。许多历史上原有的优秀文化已经消失、绝迹,这对于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无疑是个巨大的缺憾。保护瘦西湖新区文化生态的核心就是保护其文化的多样性存在,体现出扬州历史文化发展的延续性特征。因此,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规划在做好对现存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扬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手段恢复扬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文化景观,再现扬州古文化景观的魅力,提升了瘦西湖新区的文化内涵,重构了区域文化生态的完整性。

1)遗址景观展示系列

遗址景观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扬州自春秋战国开始筑城,历经汉、六朝、隋、唐、宋、明清至今,已有2500余年,建城历史连绵,遗迹遗物丰富。规划将众多的遗址遗迹点、线、片、面相结合,实行多层次完整保护,通过建立遗址博物馆(汉墓博物馆、唐子城遗址博物馆),在遗址处新建遗址碑亭(隋宫遗址碑亭、唐节度使衙门遗址碑亭、在古扬州24桥旧址设立遗址碑亭等),选择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景观(瘦西湖24景中的邗上农桑、杏花村舍、平冈艳雪,古扬州24桥、石涛墓园等)在其旧址上加以复建等方式形成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完整揭示扬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的高定位、高品位、高质量。新区遗址景观展示系列内涵丰富,既包括时间维度上的历代遗迹景观,也包括空间维度上的城门、城墙、城河、水涵洞、古桥、街道等遗址。

2)古文化景观的现代展示

在充分挖掘扬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规划通过文物展示、历史风貌再现、现代声光电技术等多种手段,再现古扬州的盛世繁华景象。

3)恢复已失的风物景观

新区内不仅有旖旎的山水风光,还有人们生活劳作而展现出的风情画卷,因时、因节的各种民俗、节庆、民间文艺、地方物产等都是风景区的重要风物景观。例如清代时在城内官河和瘦西湖上,画舫无数,为一时之盛,画舫上可张灯结彩,成为“灯船”,又多设宴饮,成为扬州夜生活的特色一景。规划恢复扬州的这种乘画舫夜游瘦西湖的民俗,增加景区的夜景游览项目,提升游人的旅游体验度;此外,还有诸如清明前后,扬州人有陆行踏青、舟行游湖的各种习俗,观音山观音圣诞等民间信仰,扬州美食等各种特色风物景观可供开发利用。这些富有扬州地方特色的风物景观的恢复与开发利用在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一项特色资源。

3、建设新的文化生态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人类也在新的实践中创造着新的文化。文化生态是动态的,它不但要保护既有的存在,更要容纳新的文化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的文化存在体现着文化生态的动态本质,反映了文化生态生长、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在保护好人类原有文化生态的同时,建设新的文化生态。具体到瘦西湖新区的规划建设上就是要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开发满足现代人需求的新的特色旅游项目,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形成与瘦西湖新区原有文化生态和谐统一的新的文化生态,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文化生态平衡。

此外,规划创办一些新的旅游节庆活动,开发各种民俗旅游纪念品,以此来创造新的文化形态,为文化生态系统注入新的活力元素,构建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新的文化生态平衡。

扬州可在现有“烟花三月”国际旅游节和“二分明月”文化节的基础上,增加“扬州的夏日”修学旅游节和冬季的美食沐浴文化休闲旅游节。前者可面向日本的大中学生推出盛唐文化暨鉴真故里修学游,针对韩国学生推出盛唐文化与崔致远第二故乡修学游,面向国内学生推出各类夏令营修学旅游活动;通过举办美食沐浴旅游节,向游客推广美食沐浴休闲保健游。另外,扬州还可以从自己的民俗与艺术生活中发掘新的旅游产品,如:剪纸、木版画、雕版图书、玉雕、漆器、绣品、乐器、玩具等,以传统的民间艺术来包装现代的旅游纪念品,进行产品创新。

四、结语

瘦西湖新区内的文化遗产是扬州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扬州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开展旅游的物质基础。面对旅游对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冲击与破坏,瘦西湖新区规划充分借鉴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将文化生态观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过程中,通过保护新区现存的文化生态、再生已失的文化生态、建设新的文化生态三方面入手重构了瘦西湖新区的文化生态平衡,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的协调发展,堪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的国际经典案例。

(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周武忠.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J].艺术百家,2006,(7).

[2]周武忠,王克胜.北美旅游景观对扬州瘦西湖新区规划建设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3]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J].人文地理,2005,(4).

[4]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5]吴圣刚.文化的生态学阐释和保护[J].理论界,2005,(5).

[6]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6.

[7]黄安民,李洪波.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56-58.

[8]黄烨勍.西双版纳傣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2.

[9]杨家娣.沧源县翁丁佤族文化生态村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

[10]吴东荣.旅游对接待地文化生态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1] 赵美英.生态文化理念与我国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2).

[12] 黄萍,王元珑.创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177.[13] 黄爱莲.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4] 尹得举.文化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规划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The Cultural-ecological Ideas i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ttractions

ZHOU Wu-zhong,ZHANG Zhong-bo

(Department of Tourism,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8)

Abstract:Nowadays, tourism is fast developing in our country, which greatly affects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important medium for tourism. In fact, the conflict between culture ecology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research progress of connection between Cultural Ecology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aking New Slender West Lake Districtfor example, the article proposes that, by protecting the exiting Cultural Ecology, reproducing the disappeared Cultural Ecologyand creating the new Cultural Ecology, it is critical for New Slender West Lake District′internationalizationto reconstruct the Cultural Ecologybalance.

Key Words:New Slender West Lake District; Cultural-ecologicalreconstruction;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旅游发展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朝阳市旅游发展探索
新常态思维下黔东南村寨旅游改革发展的SWOT
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