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及其发展战略

2009-08-19朱文雁昝胜锋

艺术百家 2009年4期
关键词: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文化产业

顾 江 朱文雁 昝胜锋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经济转轨中的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6&ZD027)阶段性成果;以及江苏2008年度软科学项目“江苏省文化产业做强做大的制度环境与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BR200803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顾江(1965― ),男,汉,江苏南京人,经济学博士,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公司与证券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经济,产业组织管理。)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文化要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就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创新为重点,充分凸显江苏文化产业竞争优势,采取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使江苏由文化资源大省变为文化强省。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必将深入到文化层次。换而言之,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要有足够强的文化产业竞争优势,而这又要依托正确的发展战略。目前,文化产业辐射经济、社会,正以其强悍的吸附力和扩张力改变着地域间竞争的格局。

江苏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文化要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就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创新为重点,采取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使江苏由文化资源大省变为文化强省。面对这种新形势,找准自身的文化产业竞争比较优势,并适时将文化产业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质、内涵、地位和作用,提升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以加快“文化江苏”建设为中心,江苏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是多学科支持的区域文化公共政策、区域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多年来,江苏已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国家批准了南京大学和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两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内社科和综合艺术类杂志发表过一些江苏文化和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文章,2005年江苏文化蓝皮书关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报告,还得到了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的批示。

近年来,关于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及发展战略的研究逐步兴起,即竞争力问题研究。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也逐渐建立完善。但竞争力问题毕竟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国内竞争力理论研究影响较大的为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框架如下:城市竞争力=f(软竞争力,硬竞争力);硬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区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软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其中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指数、创业精神指数、创新氛围指数和交往操守指数。此外,有关竞争力的理论还有文化产业竞争力及企业文化竞争力等。如祁述裕在其《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开创性地设计了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世界上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多侧面的比较,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给予了尽可能准确的定位,提出了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建议。企业文化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竞争力、行为文化竞争力、制度文化竞争力和精神文化竞争力四个方面的内容。

就产业竞争问题研究来看,关于产业竞争力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俄林的资源要素禀赋说,我们已经熟知。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以及威廉姆森等强调外部经济性、报酬递增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从产业区、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了产业的集聚竞争力。对产业竞争力最深入研究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在其产业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四要素加上机遇和政府的“钻石模型”,为研究产业竞争力作出了巨大贡献;Rugman(1993)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构建了“双重钻石模型”;Moon、 Ruman 和Verbeke(1998)将“双重钻石模型”进一步拓展为“一般化的钻石模型”。Padmore和Gibson(1998)构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GEM模型,这些拓展的钻石模型更多关注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金碚(2003,2006)认为,体制因素和竞争所依赖的优势资源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非常大,提出了人气指数等评价指标。曾国宁(2006)认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来源根本上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内在统一。徐占忱、何明升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一种自组织力、协作力、耦合力和集群创新力。李孔岳、钟天送(2006)采用GEM模型,对汕头澄海玩具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刘林青、谭力文(2006)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构建了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评价模型,认为通过吸收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提升了“中国制造”的产业国家竞争力,而产业的企业竞争力并没有同步显著提高。

二、江苏省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与终极目标而越来越受到重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同年,世界银行在发布的《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报告中也提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增加社会资本与社会凝聚力”。文化逐步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综合竞争力研究的兴起,人们对文化本身的竞争力也开始加以关注。江苏省文化产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1.2004-2007年,江苏文化产业竞争力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科研实力雄厚,人才汇聚,这些独特的文化底蕴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反之,经济实力的增强又为江苏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早在1996年,江苏就提出了“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江苏省2001—2010年文化大省建设纲要》,全面而科学的规划了江苏的文化大省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到2007年底,江苏文化大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科学发展观和“三创精神”正逐步成为江苏人们新的精神价值观,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有了根本性转变,文化发展的现代体系初见雏形,文化事业建设成就突出,一个覆盖全省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基层与群众文化工作不断创新,人们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业不断发展,集团化带动作用增强,在优势与特色产业的形成中,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江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精品战略成效显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学艺术佳作纷呈。

2.江苏省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出现三个层次,经济越发达,竞争优势越强

江苏省城市文化竞争力水平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3个省辖市文化竞争力可分为三个层次,排在第一方阵的是南京、苏州、无锡;第二方阵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第三方阵有徐州、盐城、泰州、连云港、淮安、宿迁。

三个方阵内部,第一方阵是苏州和南京“两强相争”,无锡则与两市相差较大,呈“两强一弱”态势。苏州在基础竞争力与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方面优于南京,在公共文化服务与传媒竞争力、人力资源与文化创新竞争力以及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方面逊于南京。无锡仅在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方面与南京、苏州相近,在其它指标上与南京、苏州都有一定差距。第二方阵中的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四市形成“四虎争霸”局面,文化竞争力差别不大。“四小虎”你追我赶,竞争激烈。在这一方阵中,常州文化竞争力最高,镇江文化竞争力处于末位。第三方阵的城市间文化竞争力指数相差也不大,各市互相角逐,呈“群雄逐鹿”之势。徐州是这一方阵的领头羊,宿迁处于末位,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宿迁在公共文化服务与传媒竞争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方面比较薄弱。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阵中的徐州和盐城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较高。

3.基础竞争力与文化资源是竞争优势突出

从2001-2005年,江苏文化资源竞争力指标一直居于全国第一。从总体来看,拉动江苏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的主要因素是江苏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环境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等。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经济优势与资源优势只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文化的最终发展还是来源于该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文化创新等主体竞争力的提高,同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文化资源是江苏文化竞争力的传统优势。江苏经济在十五期间的迅猛发展极大提高了其文化基础竞争力水平。基础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建设情况、道路密度,这些因素都是该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厚,境内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从1982年起,国务院先后三次(分别是1982年2月8日、1986年12月8日、1994年1月4日)批准并公布了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江苏省共有南京、苏州、扬州、镇江、常熟、徐州、淮安七座城市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和2008年又有无锡、南通两座城市入选,共计九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此外,江苏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品种众多,名家迭出。现存的戏种有20余个,影响较大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

4.与兄弟省市比较,优势和挑战并存

北京、上海两市一直处于江苏前列。考虑到GDP、报刊发行量、图书发行量、社会零售总额、中外旅游者人次数、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等指标与一个地区的人口总量、自然禀赋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江苏与上述两市的差距十分明显。广东与江苏文化竞争力最为接近。基础竞争力、公共文化服务与传媒竞争力差距不大,江苏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竞争力高于广东,但是,人力资源与文化创新竞争力、文化消费与生活质量两个指标均低于广东省。除广东外,山东和浙江两省与江苏的差距也不是太大。

总的来说,江苏超过广东的指标主要是经济竞争力与对外文化交流程度以及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等,其文化创新竞争力远远不如广东。同时,广东的GDP、均绿地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江苏,其基础竞争力之雄厚,不容小视。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广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江苏发达,其群艺馆、艺术团体个数,人均事业费等均高于江苏。与浙江相比,江苏的历史文化资源、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远超过浙江,但是,R&D投入占GDP比重、城乡恩格尔系数、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各地区人均事业费、均远低于浙江。近年来,浙江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文化研究与基础设施经费投入,加快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山东是一个经济强省,也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很多指标虽然在排名上低于江苏,但是差距不大,江苏在人均绿化面积、人均公共图书占有量、广电覆盖率、居民文化消费系数、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上超出山东较多,但是,城乡恩格尔系数则远低于山东。因此,江苏随时都有被上述三省赶超的可能。

三、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未来几年,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江苏省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是:率先实现文化现代化、文化国际化、文化产业化、文化平衡化,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事业与产业齐头并进,城市文化辐射农村,使文化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进一步提升我省思想文化凝聚力、区域文化辐射力、精神产品的生产力、文化性格的扩张力、体制创新的牵动力。实施“三优先”战略,即公共文化服务优先、品牌文化优先、文化产业优先。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繁荣的文化事业、先进的文化设施、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一)内容创意时尚战略

江苏要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着力点是进行文化创新,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文化现代化是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文化创新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更是实现代表先进文化的行动。文化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就是文化创新及其如何实现的问题。文化创新包括对影响人的素质和创造力发展的某些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的纠正和创新,以及对文化知识的改善和增进,对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较低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的提升等。江苏省文化创新包括以下内容:

1.文化精神创新。文化的现代化,首先是文化观念与文化精神的现代化。文化精神创新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创新,价值心理的创新。一个没有先进的文化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也必定是没有竞争力的。江苏省委适时提出的“创业、创新、创优”就是对我省传统文化精神的创新与升级。要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着力构建诚信江苏,在全社会形成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我们要根据新时代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解放思想,更新认识,确立全新的文化观念。只要有利于提高我省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我们都应当予以鼓励、支持和推广。

2.文化知识创新。文化知识创新包括个人的知识创新和国家、地区的知识创新,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创新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等。如果文化知识普及和创新的程度受限,特别是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水平不理想,就会使文化创新基础欠牢,根基不深,人的素质和创造力均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严重制约和影响文化现代化的创建。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知识普及与创新的载体和舞台。我省人均事业费投入较低,需要加大文化投入,优先建设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一批代表江苏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项目,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改善基层文化设施条件,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重要社科研究机构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重大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在国民教育中扩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二)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深入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优先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根据中央的精神和文化工作的实际,当前我省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必须把握好这样几条:一是划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二是政府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三是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放低准入门槛,采取政策扶持,使之更快发展,尽快适应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与竞争。继续创新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方式,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国有资本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结构,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江苏省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大若干个文化圈或文化带,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推进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快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引领作用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三)文化市场国际拓展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推进,以及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基本结束,我国将在新起点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这为江苏提升文化国际化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要进一步提高江苏文化对外开放交流的层次和水平,使江苏对外文化交流保持全国领先,成为开放交流活动的文化高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型文化,必将增强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推动作用,促进江苏经济文化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省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江苏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扩大江苏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1.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组织举办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世界对江苏的了解。重视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在国外举办江苏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和文物展等工作。城市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龙头作用。通过艺术表演、举办展览、合作出版、版权贸易、互换广播电视节目、互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文化交流项目。重点办好国际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组织有影响的对外文化演出、展览,积极参加国际文化艺术比赛,扩大江苏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大力扶持文化产品出口,运用多种方式,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利用国外营销渠道,进入国外市场。

2.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销售。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扩大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的影响。建立健全中外学者交流机制,加强与外国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机构、中国问题专家及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外交、外贸、援外、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展演、展映和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

3.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重点培养造就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集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骨干人才。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服务机构,加快建立国际互认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积极引入适应江苏需要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体系。充分尊重人才,建立能体现人才价值、灵活有效的薪酬机制,创造宽松的氛围,为国际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制定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大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及外国专家的力度。积极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制度,鼓励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江苏服务、创业。(责任编辑:郭妍琳)

参考文献:

[1]Richard E. Cav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Ordonez, Jennifer. 2002.“Artists Seek to Ease Recording-Pact Law.” Wall Street Journal. February25, p. B2.

[3]骆品亮.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红旗出版社,2003.

[7]刘林青、谭力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

[8]刘新荣.文化个性与企业价值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2).

[9]徐占忱,何明升.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性质[J].工业技术经济,2005,(2).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Jiangsu 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ing Strategy

GU Jiang, ZHU Wen-yan, ZAN Sheng-feng

(1 Research Center of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Shandong Yingcai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104)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Jiangsu culture, in order to go to the world and improve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must reinforce the sense of urgency,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make use of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to the advantage of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With innovation as the key point, Jiangsu culture must fully manifes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Jiangsu cultural industry, adopt correct 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liberate and develop 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improve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so as to change Jiangsu from an important province of cultural resources to an important province of culture.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Jiangsu Province

猜你喜欢

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