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研究
2009-08-17易新河
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探讨了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问题: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目标指向和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企业文化;结合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人文、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价值追求等。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启动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笔者认为,形成先进的高职教育文化,也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目的之一。只有形成自身的文化,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类型,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姓“高”名“职”。“高”说明高职教育文化要有大学文化的特点,是大学文化的一种。何谓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所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成果以及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是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基本职能的,这三个方面的精神、制度、物质成果的总和就是大学文化。高职院校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类似于大学文化,高职教育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包含高职院校物质条件在内的物质文化;包含高职院校各种规范性、系统性的规章制度在内的制度文化;包含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心理状态、道德情感、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在内的精神文化。“职”就是职业,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是在企业找到自己的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受到企业欢迎。因此,高职教育文化中必须体现企业文化要素。因此,“职”就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具备企业文化的某些特点。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高职教育文化本质上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文化,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元素。
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目标指向
企业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共同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也包括三个层次:符号文化、制度/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被提炼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当今的企业管理已经由科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企业文化的融入使得高职教育真正区别于普通大学教育。
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全面零距离”就业“全面零距离”是指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职业技能零距离”与“文化零距离”。“职业技能零距离”就业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全部职业技能,毕业生不需要经过适应性培训就能上岗。“文化零距离”就业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企业的文化非常熟悉,对该企业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具有胜任岗位工作所需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刚进入企业时就有企业老员工般的成熟心态。在高职教育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企业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有了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就能够自觉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训练。这样就缩短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时所需的适应期。
提高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文化,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础,有了共同关心的问题,有了沟通的共同语言。学校和企业都把目光聚焦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这样能够切实提高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高职院校可以尽量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像企业那样经营好每一笔教学资源,使学校教学资源在产学研结合中发挥最大作用。
促进高职教育文化的创新大学曾被人们称为“象牙塔”,大学的围墙把社会文化和大学文化隔离开来,使得大学文化可以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企业因与市场的距离最近,对市场变化最为敏感,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否则企业就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使得高职院校与市场有了一个文化层面上的接口,市场需求变化不光通过技术的更新,还通过文化上的进步影响高职教育,促使高职教育文化不断创新。在物质文化层面上,高职院校要学习企业的符号文化。学院的标志、标准色、校园环境、师生着装、网站、报刊等都要具备学院的行业特色,要体现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时间还不长,高职院校管理仍然是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在制度文化层面上,高职院校要向企业学管理,学习企业管理的有序和高效,尤其是向企业学习文化管理。通过文化创新,使得高职教育的文化底蕴更加宽厚,更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实践
尽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所用,尽管企业文化能给高职教育注入活力要素,但企业文化却不能取代高职教育文化。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要遵守以下原则:
以高职教育文化为主导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光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在这一点上,企业文化很难做到,因为企业由于其追求利益的天性而容易短视。从全球企业的发展史来看,再优秀的企业也很难逃脱企业生命周期的宿律。高职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同属社会文化,高职教育文化要坚持在社会文化发展中起引领作用,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教育文化要以高职院校的长远健康发展为目标。在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文化不能被动地接受企业文化,而应主动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再造更先进的文化,通过所培养的人才去影响企业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在引进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将校园内全部的道路名称完全采用企业的名字命名,而是根据校园内的区域划分而采用不同策略。在校内实训基地区(包括实习工厂、实训楼、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道路全部采用合作企业的名字命名,以体现企业文化的特点。而在学生生活区、学习区和公益区(包括校门区)的道路则全部采用名人名字、名言、励志词等来进行命名。学院办公区的道路则采用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词语来命名,以体现大学文化的特点。这种命名策略充分贯彻了高职教育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得学生在校期间能充分得到高职教育文化的熏陶。
对企业文化要有选择企业文化有多种,每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要选择性地吸收企业文化。第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学院校训相一致的企业文化;第二,强调社会效益的企业文化,唯利是图的企业必定有很多文化内涵与高职教育文化相冲突;第三,与学院的行业特色相同的企业文化;第四,某些类别的企业文化;第五,处于同一区域中企业的企业文化,由于处在同一区域,社会文化的大环境相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基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选择企业合作伙伴时,不光考虑企业的技术因素,还考虑了企业的文化内涵。中联重科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至诚无息,博厚悠远”,它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的宗旨相吻合。因此,学院与中联重科开展了校企共同发展的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到目前已有3届学生。
文化结合有层次企业文化有它丰富的内涵,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文化时可分为两种情况:“合一型”和“混合型”。“合一型”就是指有的企业文化要完全变成高职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企业一些科学求实的做法,如企业高效的制度管理、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企业形象设计、团队协作等。通过实施部分校园环境的企业化,能够有效实现高职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楼的大部分教室已经车间化,教师和学生进入实训室时完全按照企业方式进行管理,如穿工作服、打卡进入等。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也参考了企业员工的考核机制,重视过程管理。“混合型”就是指有的企业文化在高职教育文化中保持自己的企业身份,如某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特殊制度等。在高职教育“订单培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是学院的要求,哪些是企业的要求。
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使然,是大学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包、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必然。通过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高职教育文化形成自身的特色,确保文化的先进性,最终才能在社会文化中起到引领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各个院校必须积极研究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有效融入自身文化之中,在文化建设上起到示范作用,引领高职教育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作用[J].高校教育管理,2007,(1).
[2]罗金凤,王广新.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3]杨泉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4).
[4]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8,(14).
[5]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增安,张小菊,刘立红.论高职院校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8,(7).
作者简介:
易新河(1969—),女,湖南桃江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