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

2009-08-17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院校

张 凯

摘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的具体的系统化的实践形式,是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人才培养过程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一种认识形式和操作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从属于教育范畴,是教育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转化环节,是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结构和样式。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和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模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职业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实践,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工程型或学术型教育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实践。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某种类型教育中依据不同条件和需要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教育实践形式,是有关学校不同特点的具体教育实践总结。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中,主要是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际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德国为代表的在北欧流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以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建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正在形成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具有如下内涵:

目标性内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依据。

教育理论内涵目前,指导高职教育的理论处于多元化的状态,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潮和观点都在发挥作用,包括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科学主义的教育思想、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模式、现代现象学教育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能思想等。

课程模式内涵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课程模式。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有很多,目前,国际上和我国采用的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核心阶梯课程模式、MES技能组合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模式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等。高职院校课程模式应该突出实用性,强调实践性,应该体现技术型、技能型的课程特点。应该以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为核心,以岗位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规范要求为标准,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学识水平、技能应用与特殊个性化需求等因素,构建适合于高职的“多元整合”的课程模式。

教学模式内涵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标准形式,它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工具和方法。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体制背景内涵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在一定的体制基础上的。体制的状态既决定人才培养中各种要素的配置状态,也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操作状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市场导向特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特征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高职教育是适应现代生产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能力本位特征目前,职教界存在三种能力观:一是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做能力;二是整体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能力;三是整合能力观,这种观念谋求克服前两种能力的缺陷,融合其优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相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

实践性特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实践性,紧密与实践相联系, 服从实践需要。改变普通教育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因此,实践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特征。

工学结合特征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因此,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可缺少的特征之一。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要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紧密相关。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

知识结构的构建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知识结构的构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基础化。这是知识结构的重心。基础课的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面面俱到,基础课的定位要真正体现其基础性,要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二是知识的综合化。综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整合,做到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重视知识与实用的沟通、转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渗透与迁移。

能力结构的构建能力是指保证一个人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与心理活动特征有关。能力结构的构建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是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关键,是让高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三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还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创新潜能。在教学模式上,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角色。

素质结构的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素质的培养。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二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那一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其次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不断塑造自我;再次是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实行以性格培养性格,用情感培育情感,以情绪感染情绪,用情操唤起情操。

(二)专业设置的构建

专业设置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适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考虑以下几点:(1)所设专业是否与区域、相关行业的所需人才相适应。(2)学院与区域、相关行业联系是否密切、是否能根据人才市场有效需求灵活设置新专业或调整已有专业的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3)所设置的专业要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并能逐步提高,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4)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内容应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紧紧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动向。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有科学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岗位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通过知识与能力调研分析报告确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和目标,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专家论证意见是对设计方案的审定,三个环节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四)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机制的构建

过程控制是指在实施教学计划全过程中,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手段,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内容。过程控制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资料配置、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信息资源配置、教学过程控制与监督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学生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确立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性目标。学生评价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基础理论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学生毕业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等。

(五)师资队伍建设体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应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使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2)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3)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

[2]闵建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3]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作者简介:

张凯(1968—),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和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