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想象教学法

2009-08-17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瘦马小令天涯

陈 光

学习语文,需要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需要跟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深入领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按照语言文字的描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展开想象,把文字转换成为浮现在脑子里的一幅幅画像。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近年来,我在古诗词教学中作了初步尝试。下面,我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教学这首小令时,我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主,具体分四步进行:

一、朗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先让学生听一遍朗读录音,然后自己范读,让学生画出节奏。

接着我作朗读点评: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ɑ”,二、四句押尾韵“iɑ”,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读出一气呵成、酣畅明快的节奏感。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最后让学生散读课文,要求学生想想自己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并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把脑海中的画面说出来。

二、赏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了几个问题:

1.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2.这首小令前三句写景。各写了怎样的景?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第一句写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第二句写了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第三句又写出三种景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浪迹天涯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正在奔波。“夕阳西下”,指出游子奔波在古道上的时间,“断肠”二字表达出游子愁思的深重,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离乡的遥远。

3.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感觉如何?

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使人联想到家人团聚的亲切和幸福。这里的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一个“瘦”字。读者可以由此想象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也给整个画面更增一层暮色苍凉的色调。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等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寸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断肠”二字表达出游子愁思的深重,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离乡的遥远,从而点出主题——游子乡思。到此,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

4.小结。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三、写作

领会了这首写景小令的意境,就让学生根据意象,结合情感,进行小令转散文的写作。

四、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

板书:

今后阅读欣赏一首诗词(曲),我们就可以这样的方法:

1.从语言入手,多读多思,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品味人物感情。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瘦马小令天涯
闲吟小令
熏风四月到天涯
豪书
掉坑
远眺
多面人生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给远方
能不能做朋友,要先看他的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