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2009-08-17邵国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教师应文本语文

邵国兴

语文是一个诗意盎然、色彩缤纷的世界。语文教学中,阅读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笔者试从平时的教学实践入手,谈谈自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以求教于方家。

一、课前预读,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要让学生养成遇到阅读障碍时主动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预习的常规方法。一般的说,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该布置一些适当预习内容,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学。疏通生字难词,大略地了解文本内容,明晰文中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求小组合作,查找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做到知人论世。

其次,教师应检查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应留足时间,让学生自述在预习中有什么收获,与同学一起分享;又遇到了什么疑问,然后师生携手加以解决。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成果应加以赏识,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

二、课中导读,事半功倍

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科学有效的引导。引导得当,学生的自主作用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阅读。

(一)激趣

1.创设情境,激活课堂。新课标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把握教学的切入点,设计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引趣,以疑激思,以问启智,唤起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表情、饱满的情感来导入文本,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运用优美风趣的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情趣地讲课,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比如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我如此导入:“同学们,《西游记》里孙悟空拔下一根猴毛,变出许多个孙悟空,现在我们人类也完全具备了这样的科学技术,可以变出相同的自己了。”许多同学的脸上流露出惊奇的神态,非常愿意听老师讲下去。

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真挚的情感,要走入文本的世界,动真情,说真言,要怀情而教。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备、文情并茂的经典文章,如果教师不愿动情地去教,学生是很难取得“真经”的;反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充满真情地去教学,学生的情感就容易被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就会兴趣大增,出现良好的听课情绪,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往往表现为听得专注,学得主动,读得热烈。如学习《沁园春·雪》一词,教师范读时,饱含激情,语气高亢,既表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又唤起了学生朗读诗歌的欲望。实践证明,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言表达。

2.精心设问,鼓励质疑。心理学告诉我们,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对未知知识领域充满了好奇心理,都有一种求知的冲动和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疑问,要善于在文本关键之处设疑,在易错之处设疑,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设疑之余,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刚开始,学生提的可能都是些粗浅问题,缺乏思想深度,尽管如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认真倾听,给予肯定。同时表扬一些问题提得有价值的学生,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来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提问水平提高了,不但训练了思维品质,还培养了阅读鉴赏能力。

3.发挥想象,填补“留白”。阅读最主要的就是解读文本,这就应该是以读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作者为中心,更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文本本身又存在着许多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形成一些“言犹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的阅读空间。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多元解读的契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文本“留白”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展开心灵的碰撞,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导读

1.要指导学生朗读。阅读的着力点在于朗读,朗读能力是阅读水平的重要体现。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培养和获得语感,熟悉和掌握语言技能,增强语文修养,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时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从声音、速度、感情、语调等方面去处理,力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课堂上有固定的朗读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朗读的主角,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2.要指导学生品读。“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皆有情。”语文学科的本质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欣赏,以及对语言背后情感态度和人文价值的顿悟。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语境细读、深读,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而一篇文章里,哪些是具有品味价值的语句呢?首先是标题,好的标题犹如文章的慧眼,文本的万种风情都包容其中,学生通过对标题语言的回味品读,可以获取文章的相关信息。如学生读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标题后,很自然的获得这样的信息: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美丽的湖,但是由于某种原因,现在消失了,作者深感惋惜不已。教师以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是关键句,如中心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是文本教学的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找到了这个切入点,我们的阅读就能够深入到文章里面,理解文章的内部结构,体味文章的写作笔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要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选择读本阅读,对文本中的人物或事件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辩论,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我们都应加以肯定和鼓励。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要不断地用激励、赏识、促进的手段来刺激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阅读,在阅读中产生个人的成就感。

(三)传“法”

新课标注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关注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开展针对性的学法指导,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范文,适当点拨,重点是怎样阅读,如精读、速读、跳读等;怎样在文中加以圈点、批注、评论;怎样分析、理解主题;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教师应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不同的指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形成阅读能力。如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但要告诉学生人物描写的常见手法,还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

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去探索。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自己训练感悟出来的。教师要避免越俎代庖。只有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特点探索总结出一条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为己所用,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三、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

1.精选读物,力求开卷有益。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笔者认为中学生应主要从以下读物中去精选好书:一是洋溢着青春朝气,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中学生报刊;二是与语文教材密切相关的名家名作、时文佳作等。这样才能把课内学习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2.指导方法,明确阅读要求。为了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有所收获,课外阅读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掌握三种主要的阅读方法:浏览、略读、精读。

3.读写结合,孵化写作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阅读时,每当发现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段都要摘抄到读书笔记中,从而积累丰富的语汇。还可以让学生写随笔或日记,或模仿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这样,学生的读写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总之,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真正落实学生的阅读的自主权,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当好“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让学生把语文阅读当作一种心灵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文本语文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