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009-08-17陈秋梅
陈秋梅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
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得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探讨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下面谈谈我是如何改进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
一、激发兴趣,提供自主阅读的氛围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只是要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需要有一个表达的机会。只要我们教师创设出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我上《国宝——大熊猫》这一篇课文时,是这样来导入新课的:“世界上有一种动物,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它,憨厚可爱、好静温和,是我国的国宝……”话没说完,学生立即兴奋地叫起来:“大——熊——猫!”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专题片《国宝——大熊猫》,学生的兴趣更浓厚了,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立即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朗读训练,培养语言品味的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乐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训练入手的。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感悟、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发展思维,体会感情,把作者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就采用了“读”的方法,先让学生听朗读录音,再让学生自由读,去感受春的气息和美好。在读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时,抓住“偷偷”、“钻”这几个字,同学们感受到了小草可爱的模样,感受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在读到“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两句时,让学生抓住“坐”、“躺”、“打”、“踢”、“赛”、“捉”这几个动词和“轻悄悄”、“软绵绵”,读出了人们在草地上活动时的舒服、悠闲的感觉,从而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四、提出疑问,培养创新能力
真正的学习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
阅读教学中,我常常采取由教到扶再到放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读书时带着自己渴望解答的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达到基本上读懂课文的目的。例如我上杨朔的《画山绣水》,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时,还让学生想想作者为何要写一个个神奇的传说?品味语言“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先让学生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然后让学生品味作者用了什么修辞,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边品边感悟,从而更好理解桂林山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再如我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体味课文的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心情。
五、讨论交流,倡导小组合作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组织讨论,可以是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课堂“活”起来,“乱”起来,形成“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我上朱自清的《春》,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归纳;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春草图”,概括出作者是从特点、顺序、写法和修辞这四方面来写春草的;最后引导学生从这四点入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上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找到了阅读的方法,从而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激励评价,树立自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使师生交流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作者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我都被感动了。”“语音很准确,吐词很清晰,读得非常流畅。”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的方式。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可以得五分,另一半,再想想,答案就会出来了”。评价时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七、课堂总结,巩固成果
学生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仔细设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备学生讨论中的“不测”,还要求教师认真当好“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才能对学生的讲课和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教师总结可以从两方面进行:1.对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小结,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讨论中提出来的疑点进行小结,使其明确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全面理解课文。
八、课外阅读,提高能力
学生如何来阅读课外文章呢?我根据教学实践介绍以下三种读书方法:1.移位法: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时,应该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2.勾画法: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3.摘录法: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语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