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

2009-08-17高勇泽

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民主政治理论体系架构

高勇泽

摘要: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包括:人民民主是核心价值、党内民主是突破环节、代表民主是重要保障、协商民主是全新选择、基层民主是关键部位。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本原性与整合性、整体性与建构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开放性与普适性统一的基本特征。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实现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为世界各国民主发展贡献新成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理论体系;架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040—04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既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和卓越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指导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和基本特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创新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实现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以期为世界各国民主发展贡献新成果。

一、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

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包括:人民民主是核心价值、党内民主是突破环节、代表民主是重要保障、协商民主是全新选择、基层民主是关键部位。

1.核心价值:人民民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科学论断,是党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对民主与社会主义有机联系认识的深化。深刻揭示民主政治的价值和社会主义的规律,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纲领。人民民主属于国体的范畴,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实行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邓小平也指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可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

2.突破环节:党内民主

现代民主完全是建立在政党之上的,民主原则应用得越彻底,政党就越重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命题,可见党内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逻辑起点和根本保障,是衡量中国政治体系民主素质的重要指数。党内民主是指全体党员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参与党内事务管理和运作的权利,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等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突破环节,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地位决定的。从党的性质来看,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然在全社会各个领域起表率和模范作用;从党的宗旨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人民民主权利的维护者;从党的地位来看,党处于执政和领导位置,党内民主具有先导性,党内民主实现程度直接影响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水平。在这种状况下,以推进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与协调,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3.重要保障:代表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精神的具体体现,还是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最好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统一,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不能实现民主,其他的民主制度只能是缘木求鱼,难以取得成效。

4.全新选择:协商民主

上世纪末期发轫于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政党制度、阶层结构等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其价值理念凸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征和趋势,可以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选择和新视野。协商民主是指在政治共同体中自由、平等的政治团体和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转换,批判性地审视各种政策建议,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协商民主承认并接受利益主体多元化及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强调理性冷静、客观审慎地讨论、审议和协商,充分体现并维护公民的重要诉求和根本利益,能够促进决策合法化和程序化,培养公民理性批判的精神和能力。就目前中国而言,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是民主合法性的基础。但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在实行选举民主的过程中,必须有协商民主来弥补其不足和缺陷,缓解选举民主的压力,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更加完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协商民主在中国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政治协商制度、听证会制度、“民主恳谈会”、“民主议事会”等等都是当前中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5.关键部位:基层民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就全面地概括了基层民主和自治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基层民主发展的高度重视。基层民主是指公民以法律为依据;在党的领导下,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包括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下而上地推进,提高

公民的民主意识、能力和素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部位。

二、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本原性与整合性、整体性与建构性、科学性与实效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开放性与普适性统一的基本特征。

1.本原性与整合性统一

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本原性,是指其解决的是事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兴衰成败的根本性、本质性问题。“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围绕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性问题展开,并且以其实现为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开创性价值和意义。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整合性,是指其系统梳理、总结了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主政治的论述和成果。古往今来,任何理论体系都是在相关理论相互融合、整合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发展的。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整合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党领导的民主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理念以及西方国家民主观点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系统、科学、全面的方略体系。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是本原性与整合性的统一,是指理论体系既坚持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性的问题出发来考量,同时对各种有利的思想和观点进行系统整合,为有效地解决本原性问题和矛盾服务。

2.整体性与建构性统一

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整体性,是指它是由基本观点、根本方法、制度规范等组成的完整而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判断理论是否成为整体性体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是否形成系统,二是理论是否回答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毫无疑问,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也回答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领域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建构性,是指其形成是不断地解构和重构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论源自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要努力解决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涌现出的问题和矛盾,旧的问题得到解决,新的矛盾又随之而来。这就决定了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自我扬弃的过程,一个解构与重构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方面突破陈规,吸取各种失误教训,以克服理论体系可能的局限性和消极层面;另一方面解决新课题,达到新水平,做出新判断,获得新进展,开拓新境界。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是整体性与建构性的统一,是指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是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形成的,而整体性又恰恰是解构和重构的方向和目标。

3.科学性与实效性统一

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是指它是党的民主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科学性是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有效性、普适性和价值性的基础,源自其开放性、继承性、创新性、整合性和建构性。众所周知,党的民主政治

·42·建设理论体系源于实践,指导实践,符合国情党情,同时理性吸收和借鉴各种民主理论的合理成分。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实效性,是指其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真正的科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效性表现为对于实践的服务与指导的程度和水平。实践证明,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实效性,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全面地推进。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是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是指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实效性是科学性的体现和反映,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4.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

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继承性,是指其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观念,也传承我党的民主习惯和传统。继承性是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开放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前提。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观念和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创新性,是指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不时期和阶段而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发展理论的创新,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均有新的、创造性的论述,并将这些民主理论的创新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指理论体系的形成是继承与创新相互促进的过程,继承是为更好地创新,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不能离开原有的轨道和痕迹。

5.开放性与普适性统一

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是指其从不自我封闭、保守僵化,敢于和善于在开放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高度的开放性是科学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主要条件,也是其不断获得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障。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自形成开始就始终以开放的态势面对历史、实践、时代和世界,敢于也善于总结经验,敢于也善于吸取教训,敢于也善于面对实践,敢于也善于学习借鉴。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具有普适性,是指其真理性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发展是普遍适用的。普适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理论所概括的规律是普在的,二是理论是可操作和验证的。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不仅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发展也具有示范价值,甚至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完善也具有借鉴效应。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是开放性与普适性的统一,是指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其开放性造就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而使其具备普适性的价值。

三、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理性思考

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的整体架构和基本特征充分表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实现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统一,为世界各国民主发展贡献新成果。

1.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从执政党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的角度来说,异域的制度安排和价值理念可以作为参考,但任何的制度引进都必须考虑制度内所蕴涵的价值因子,因而异域的具体政治制度并不具有普适性。可见,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与西方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有本质区别,其发展的侧重点、态势、地位等都有所差异,决不能把西方民主模式理想化、绝对化。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民主制才是普遍和特殊的真正统一”。这就昭示了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体系必须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既要吸收国外政党民主理论的合理内核,借鉴和利用西方国家和政党民主建设经验,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我党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质的发展道路,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广阔的前景。

2.实现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要与党的领导相结合。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领导与民主政治发展是一致的,党作为中国民主进程的主导者,其领导是民主发展的政治优势,是坚持民主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这就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党的民主执政功能,有效地把握民主发展的趋势,使党承担起吸纳、协调、平衡、凝聚和整合民意的责任,引导群众理性、有序、合法地参与政治。社会主义民主还要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在现代民主国家,公民要行使民主权利,必须依靠法制的保障。法律和制度在民主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能够提升程序的合法性,尊重主体的平等性,确保过程的秩序性,防止结果的变异性。目前,应该努力健全保证民主发展的法制体系,形成完善的民主运行机制和程序,推进民主与法制有机、有效结合。

3.为世界各国民主发展贡献新成果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公民的自由、平等、法治精神和自治能力不断提升,要求国家必须以民主的方式配置政治资源,组织政治权力,采取政治行为,由此掀起席卷全球的民主化浪潮。亨廷顿认为,“民主化浪潮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由非民主政体向民主政体的成批转变。”这就使民主获得超越民族国家界限、政治文化壁垒以及意识形态鸿沟的普适性,成为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首要目标、历史潮流和时代精神。在民主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党主导的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和意识形态下全面而稳定地推进,形成更成熟、更高级、更完备的民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在价值取向、发展道路、主导力量等方面有着本质区别,能够更加有效整合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保持社会协调、稳定发展,因而,必将为世界各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新的经验和成果。

责任编辑:王慧

猜你喜欢

民主政治理论体系架构
基于云控平台雾计算架构的网联汽车路径控制
反腐支出单列是一招好棋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分析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的当前不足及对策建议
法治政府生态问题探析
VIE:从何而来,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