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2009-08-17张国宏

探索 2009年3期
关键词: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

张国宏

摘要:社会主义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实践的顺逆成败。本文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历史演进的历程,总结了经验教训,揭示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若干规律,论述了继续推进和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大方向、大思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国60周年;社会主义观;历史演进

中图分类号:A8;A849.1;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011—06

社会主义观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回答。社会主义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实践的顺逆成败。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历史演变的进程,总结经验教训,揭示规律性的认识,并从中理出继续推进和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大方向、大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历史演进的轨迹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是科学地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经历了曲折发展并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1.遵循与模仿:建国时期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念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P1471)这句话说的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深刻概括了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基本特点。由于中国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苏联又是世界上唯一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国家,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十分复杂;又缺乏任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因此,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历史经验,甚至搬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就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的一大特点。事实上,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本上以苏联模式为蓝本,认为这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设计筑成的社会主义大厦,因而无限向往。这个认识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直到建国初期还未超脱这种认识,基本上停留在“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层面上。

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问题上,当时大多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榜样。从理论上讲,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就是三条:消灭剥削;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当时党的中高级干部普遍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9至12章,从苏联经验中获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1953年9月,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1955年11月刘少奇也讲:“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要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只要我们抓紧了这一点……那末,我们就基本上没有违背马列主义,就不会犯重大错误。”这种认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共同看法。建国初期,尽管我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在形式上与苏联有所不同,但在总体上我们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全盘接受“苏联模式”的时期。

2.镜鉴与试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苏为戒”的历史反思和“走自己的路”的曲折探索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把社会主义建设成什么样子和用什么方法来建设,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苏共二十大使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以苏为戒”,决心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是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最高成果,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提出了区别于苏联模式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若干设想。主要体现在独立自主地认识社会主义,不迷信“老大哥”,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提出质疑,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科学文化发展上的“双百方针”、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等方针上。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良好开端。

但自1957年下半年开始,这种探索陷入了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更是我们党在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这一失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包括对什么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理解产生了偏差。突出表现为“两个急于”,即生产力发展上的急于求成、生产关系变革中的急于过渡,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开始形成,对外关系上更加封闭,不但与西方国家隔绝,而且与苏联、东欧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尽管在纠“左”的过程中,毛泽东也曾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问题提出过一些富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但这些思想并未在实践中得到一以贯之的实行。

总之,从1956年至60年代中期,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其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在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但也应该看到,尽管我们主观上想摆脱苏联模式,却由于主观上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又由于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客观上反而有意无意地进一步强化了苏联模式,有些方面甚至比苏联模式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

3.扭曲与迷失:“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陷入全面的歪曲与错误之中

“文革”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探索步入误区,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陷入全面错误。突出表现为以阶级斗争为纲论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社会主义论”。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毛泽东晚年的重要治国原则和方法。“反对资本主义复辟”的阶级斗争被概括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核心。被“文革”当作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批判的许多东西,实际上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其中很多是毛泽东自己过去提出或支持过的。在“文革”中,阶级斗争为纲笼

罩一切,发展生产被视为“唯生产力论”而遭到批判。在对外关系上,与“帝修反”对着干,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谁要主张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及文化交流,就有可能被指责为“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利用外资更是大逆不道。在思想文化领域,认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应该是大公无私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都成了“封资修”,成了必须破除的“四旧”,剩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只有“样板戏”了。

4.纠偏与重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观念的重新定位

“文革”结束后,在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产生迷茫、陷入困惑的时候,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和重新定位。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新时期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完成的一项重大历史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两个关键环节是纠偏与重塑,即彻底否定某些错误的所谓的社会主义观念,重新建构崭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观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实际上是从界定“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开始的。首先,他提出了著名的“四个不是”,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四个不是”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批驳并排除了长期以来把根本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其次,指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两个不能”,即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再次,提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新论断。此外,他还明确指出,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缺乏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更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邓小平对“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界定,虽然没有给我们直接提供“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但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方法,开辟了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破旧在于立新。邓小平立足我国国情,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建构了新型社会主义观念,实现了阶段性质变。首先,从单纯的生产关系视角转向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视角,从发展生产力的新思路提出社会主义观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超越了从某种具体所有制形式、具体经济模式角度规定社会主义本质的旧套路,从生产力角度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使“一大二公三纯”和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不攻自破。其次,从革命思维、斗争思维转向改革思维和发展思维,使社会主义观念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三个历史性转变。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再次,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社会主义新观念。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和理论勇气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传统思想束缚,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要求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创造性地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天地,使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5.继承与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观念的深化与创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邓小平构想和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中,与时俱进,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的深化和创新。首先,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江泽民指出:“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纲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集中体现。其次,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这两大工程的一致性,在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相结合的高度上,深刻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再次,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什么是当代资本主义,怎样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的兼容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深化,以新的视角审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两个命题,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再认识,对“两制”关系再定位,体现了对时代的准确把握,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更全面的理解。

6.返本与开新:十六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观念的整合与拓展

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不断诠释和深化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提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等重大战略思想,并创造性地将其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整合与拓展,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观发展到新高度。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多层面的科学诠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三个层面的统一体。从理论体系层面上看,、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发展道路层面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的惟一正确的道路;从旗帜目标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将长期高举的一面旗帜,是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又是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追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体现了对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次,科学发展观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涵盖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态度、根本态度、方法选择以及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从而在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在

逻辑上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延伸。再次,社会主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这是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定位,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它既是针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的发展状态提出的,具有明确的事实性指向;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终极社会价值理想的意义上也是以共产主义的理论为根据,并以共产主义的社会价值理想内涵为目标的。因此,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既体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取向,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实践,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时代缩影。

二、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历史演进的方法论启示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的历程、重要成果及其经验教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认识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

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事业,它的原创性、复杂艰巨性和曲折性要求我们要具备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和求真的精神。虽然目前我们已经拥有社会主义的正确观念,拥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但还远不能说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使命已经告终和完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会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接近并达到真理;坚持与时俱进,会发展未知真理,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深化、更新、成熟。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性认识和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仍需要继承不断理论创新的传统。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认识上不断突破前人、突破陈规,不断有新发现、新创造、新推进。

2.社会主义观念的演进与完善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认识的漫长过程

社会主义实践过程是社会主义本质逐渐接近的漫长过程,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由浅入深、由庞杂到规律、由模糊到清晰,由偶然到必然的漫长过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作为创造新社会的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实践的复杂性,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它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也必定是曲折的,从而导致创造新社会的实践过程的曲折性”。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性要求我们,不能苛求斯大林、毛泽东等前人能在刚建设社会主义之时就洞见规律,不走弯路,那样不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正是有了他们的失误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最深刻的危机,才使得社会主义“置之死地而后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才真正有了重大变化,他们的失误是实现和达到社会主义真理性认识的重要契机和宝贵财富。当然,我们也不能对他们因认识的偏差而导致实践上的失误不去分析,那样不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求实求真。

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性也要求我们,要继续前行,继往开来,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江泽民在谈到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时说:“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他反复强调: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没有止境,对这个根本问题的探索和认识也就没有止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永远不能停滞。”

3.认识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着眼于解决实践提出来的重大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主义

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书本出发,从实践出发而不能从原则出发,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人们进行决策和想问题时却很容易从原则和书本上照抄照搬。提出要从实践出发,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客观分析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现实实践发展状况,准确地把握现实实践中确实存在的重要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办法。如果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而理论上仍感困惑的时候,正是新理论要形成的时候。注重把实践问题提到理论的高度来进行认识,进行思考,就能够实现理论创新。从改造现实社会的现实运动出发,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就能够形成对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认识。

4.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制度设计,更重要的是要用发展的方法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

以往人们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思想、运动、制度的三位一体,即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通过社会主义运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共产党的领导、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制度和政策。但人们对社会主义只理解到制度就终结了,其最大的误区是把制度当成了终点,当成了标准,当成了目的。对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终极关注”,导致了远离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结果。事实上,社会主义的视野应更多关注于价值目标而非仅仅制度目标,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制度和政策中,更体现在价值取向中。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拓宽社会主义的视野,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用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多反映在对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上,体现在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对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追求上,而非制度设计上。

5.“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根本问题,是认识上的核心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历程就是围绕着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向前推进的。这个主题集中表现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与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紧密相联系,对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是对三大规律加深认识和把握的体现。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的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断深化的认识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达到新高度的标志。

三、继续推进与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大思路

“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通过总结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党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目的在于今后继续推进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从历史的昭示中,我们不难发现未来社会主义认识的大方向和大思路。

。1.要从更加注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根本历程无疑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在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不要一味强调区别什么,而要同时注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每种社会制度,包括资本主义,都不能只考虑统治阶级的单方意志,而必须考虑到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其他阶级包括广大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愿望。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资本主义之所以还表现出相当活力,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迫于生产社会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的压力,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重大改良。所以,尽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性质,最终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在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中,也含有许多人类社会发展共性的成分。如果我们处处都要与资本主义不一样,就有可能将人类文明的许多好的东西也拒之在门外,我们的发展道路就将十分艰难。

2.要从更加注重强化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实践主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实践主体的价值取向密切相连,价值取向不同决定着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不同的理论认识,这也正是真正的科学理论与伪科学理论的区别所在。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价值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有用性,社会主义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价值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手段,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离开社会主义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侈谈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是一个空中楼阁;离开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会失去判断标准而迷失方向。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认识社会主义各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重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强调社会主义价值的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和发展道路。虽然他们在自己的著述中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价值和核心价值的概念,但是,如果不是限于直接的概念和论述,而是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和论述来看,实际上都渗透和包含了非常深刻的价值论思想。邓小平强调,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毋庸置疑,紧紧抓住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这是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根本方向。

3.要从更加注重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对错误思潮进行正确斗争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深化和前进的。列宁指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邓小平充分看到了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勇敢地提出了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学习的要求,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需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为我们党抛弃过去那种与资本主义对着干的斗争思维,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奠定了理论基础。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已进入由对立转向合作,由否定转向借鉴、由互损转向双赢的新时代,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具有世界眼光,摆脱传统思维模式,以博大的胸怀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既为自身的社会主义萌芽准备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可利用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充分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

需要注意的是,更新社会主义观念不是不讲原则的“更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相悖的思想言论时有浮现。对待这些错误思想和言论的斗争是必需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与错误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与错误思潮的斗争会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研究的加强,加速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更新。

责任编辑:苏伟

猜你喜欢

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论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演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