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边城》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

2009-08-13马临泽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情节边城文化内涵

马临泽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课文《边城》主人公心理活动过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产生的作用以及作者对人情美、人性美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明白《边城》不是挽歌,而是一首希望之歌。

【关键词】《边城》 心理活动 情节 文化内涵

中篇小说《边城》是20世纪中国最优美的小说之一,也是作者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这里,作者以其三十年复杂的人生阅历为基础,将自己对人类生命与人性的释放形式及其原因做了深刻的探究,精心结撰迤逦成篇,形成了以翠翠为中心的一段美丽的悲情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最让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心理活动对文章的作用以及作者对朴实的湘西文化内涵的理解,如何突破这一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

一、从故事情节入手,了解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小说描述了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并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与此同时,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他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主人公生活在湘西秀丽的环境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像那里的山水一样纯朴。这样的景造就了这样的情,要理解这一点,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读文章,熟知故事情节,从而准确把握内涵。

二、从纯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把握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小说中的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这里发扬光大。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必须指导学生探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分析纯朴的人情,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自私的想法而自责。在小说的最后,她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出她对爱的执着。主人公的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在她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分析,明白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突破了难点。

2.分析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了解其心理活动产生的过程。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的身上也流露着孤寂的色彩。如主人公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有着无比深沉的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她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又如主人公天保兄弟,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终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可以说,《边城》中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着,最后“也许明天回来”,也许只是孤寂中的自慰罢。

3.从文化内涵理解作者对人情美的赞美。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义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呢?这又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所以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心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同时,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的追忆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所以,在教学《边城》时,教师应避免只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归纳,或谈它的散文化倾向,或谈它的乡土意味,而是要从文化入手,洞察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挖掘其中深刻的内涵。

总之,在教学《边城》时,注意作者是围绕翠翠的爱情悲剧写出了“母女两代共同的命运,”祖孙三代令人心酸的遭遇,寄寓作者理想中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展现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严厉地抨击这个处于腐烂状态中社会的不合理。尤其是小说那个寓意深长的结尾,既揭示了人物和作者燃烧的情感和对未来的热情,也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到《边城》不是挽歌,而是一首希望之歌,才能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2]汪曾祺.独坐小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3]王吉志.沈从文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1992.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高中语文(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情节边城文化内涵
灰狼和山羊
塞翁失马
熏风四月到天涯
皈依真·善·美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