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种教育方式

2009-08-13侯艳丽郑元乾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语言过程

侯艳丽 郑元乾

【摘 要】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社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外,还必须注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去传道、授业、解惑。

【关键词】教育方式 和谐关系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想让学生学会做人,学到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富的社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外,还必须注重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摒除以下几种教育方式:

1.轻视学生。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用藐视的语言去责怪学生。①直面斥责:“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你将来是成不了气的!”……②对比训斥:用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用某校、某个学生做比较,“我的孩子怎么好,像你这样我早气死了”……③全面否定:“有其子女,必有其父母”,“你这样,你父母要么是这样,要么就是不管你”……用这样的言语去训斥学生,不会有任何益处,只会打击学生的独立创造精神。二是行为歧视。①忽视学困生。对成绩差的、调皮的学生,精神上不重视,少改或不改他们的作业,很少找他们谈心,只求他们不出大问题。②重视优秀生、权贵生、关系生。亲朋好友的子女,时刻盯住;权贵、大款的子女,主动关怀。时间一长,容易形成两极分化、尖锐对立。学生憎恨教师,社会厌恶教师。

教师在教育中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伯乐的眼光去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关爱、鼓励学生,使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好好做人、勤奋学习的动力。

2.威胁恐吓。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有所过失的时候,经常会使用一些恐吓性的语言:“不做完作业就别想吃饭”、“你这样下去,将来只能靠别人施舍生活”、“打电话叫你家长来把你领回去教育好再来”……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便学生精神上感到不安,进而产生恐惧与憎恨心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无能。

正所谓“神仙都打瞌睡”,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学生更不例外。学生到学校是来接受教育的,在接受教育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过失。当学生出现过失时,教师应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平和的语气从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给学生指明方向,鼓励学生,给学生以信心。

3.专制粗暴。这类教育方法一是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班级无论大小事情都是教师说了算。当学生出现过失的时候,教师就施以各种压力,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而无视学生期望得到平等和尊重的心理特征,从不去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也不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二是教师平时疏于管理,当看到学生成绩不理想或出现过失之后,就对其严厉批评,不容其解释,使学生失去改过自新的动力和进步的信心。最后导致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教师成为孤家寡人。

教师应当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商讨班级的大小事情。当学生出现过失时,应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思想,吃透学生的感受,用积极、健康、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去启迪学生的心灵,而不应用粗暴的手段压制批评学生,强迫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4.允诺诱骗。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好好学习,用甜言蜜语去哄学生,以花言巧语去蒙学生。教育学生时说:“只要你把这件事办好,我就让你当班干部”、“你这次能考到前几名,我就把你调到前面坐”、“只要你听我的话,你的要求我都能满足你”等。这些允诺诱骗性的语言,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反而会成为学生行为发展的阻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长了他们投机取巧、爱慕虚荣的心理,最终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失去正确的方向。时间一长,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认为教师是一个虚伪、没有诚信的人。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以诚信为本,以事实为依据,以行为表现论功过。对学生应细雨感化,耐心点拨,严格要求,切不可随意允诺,更不能诱骗。

5.唠叨不休。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精要性,过于冗长、啰嗦的语言会失去应有的教育效果。唠叨一旦成为习惯,不但学生厌烦,而且老师更累。唠叨有两种类型:一是强调型。对学生做事不放心,反复叮咛,常常惹得火气盛的学生公开顶撞,形成逆反心理。二是发泄型。对学生的学习不满意,行为习惯看不惯,一味地发牢骚,怨这怨那,造成师生关系破裂,使学生对老师避而远之。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语言应“削繁去冗留清瘦”。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用最少的语言,包含尽量多的内容,善于概括,一语中的,点到为止。

6.反复无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学生根据自己心情的好坏。教师心情愉悦、高兴时,遇到学生有过失,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轻描淡写地走过场,甚至任其作为,不加引导,不加制止。若学生有了成绩,则夸大其词的表扬。教师心情烦躁、遇事不顺时,则有事没事朝学生发脾气,把自己内心的怨气倾泄在学生身上。学生有了成绩,也不加以表扬鼓励。二是对学生的教育前后不一致。遇到学生成绩不如意或者出现过失时,不去分析问题,而是一肚子怨气,搞得学生不知所措。时间一长,教师威信尽失。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保持一贯性,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因自己的心情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表扬、批评学生因事而异,把握分寸。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如意或出现过失,教师应面对现实,与学生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他们寻求解决的方法。

7.包揽事务。如果教师经常盯着学生的言行,处处加以帮助。大事小事,易事难事,凡是班级、学生的事都自去做,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变懒,养成依赖的习惯,缺少独创的能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无论有什么事,都应让学生自己去做。即使很难的事,教师也只能加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思索,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犹如江河中的航标灯,主要起导航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架着船在航标灯的指引下自己航行,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靠师生双方共同来营造的,上述教育方式不仅不能有效地构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反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师生对立。教师应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用民主、平等、公正、公平、透明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学生,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去传道、授业、解惑。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语言过程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我有我语言
圆满的过程
语言的将来
如何关爱学生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