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语言策略,让“优生”更优
2009-08-13黄飞宙
黄飞宙
【摘 要】要对部分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优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这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自身在人文底蕴和表情达意上的优势,巧用语言策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这是笔者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命题。笔者认为,必须教育的有四种“优生”,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应主要采用以下四种语言策略,即用审慎谦虚的警示语教育高傲自大的“优生”;用热情诚恳的贴心语教育冷漠自私的“优生”;用委婉含蓄的提示语教育好胜嫉妒的“优生”;用中肯温和的告诫语教育脆弱小气的“优生”。
【关键词】优生 特殊群体 心理品质
“优生”因学习成绩好而优,但常常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某些潜在的危机因素。对待“优生”这个常被光环包围的特殊群体,必须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严慈相济,从而使他们更健康、更全面地成长和发展。
根据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必须教育的有四种“优生”,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也应主要采用以下四种语言策略:
一、用审慎谦虚的警示语教育高傲自大的“优生”
高傲自大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它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长处、成就和自己所处的地位。个别“优生”由于成绩出类拔萃,往往得到老师、家长的宠爱以及同伴的尊敬和羡慕。他们耳听表扬声,眼看微笑脸,手拿奖励品。对他们往往是表扬多,批评少,使用多,教育少。他们在同学中也往往是发号施令多,接受别人的指令少,常常在各种场合很自然地形成以自我为核心。这些客观现实反映在个别“优生”的头脑里,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为高傲自大的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就自认为举世无双而目空一切,有的甚至连老师也不放在眼里。
那么,应如何教育这些“优生”呢?在教育丁某同学的过程中,笔者有颇多感触。在班上,笔者是语文老师,又兼任班主任。在课堂上,专挑有一点深难度的题目请他回答,若答对了,就点头默许;若他答错了或者答不上,除了让大家集体讨论外,课后还会专门请他到办公室来,继续和他探讨,并共同找资料加以研究。同时,还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他思考,过一段时间再请他回答,然后针对他的答案提出不足之处,并警示他治学要严谨,不可狂妄,知识越多就越要谦逊。这样,他慢慢地折服了,同时又认识到了“山外有山”的道理,从而勇敢地超越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此外,教师还要用自身审慎的治学态度为“优生”做出示范,再同他们商讨一些疑难问题来警示他要谦虚谨慎,使他明白高傲自大是学习的大敌,难成大器。这样既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拓展他思维的深广度,又抑制了他的高傲自大行为,不使他乱翘尾巴。
二、用热情诚恳的贴心语教育冷漠自私的“优生”
冷漠自私是少数“优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又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有些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优生”,认为一切都应该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他们对人冷漠,处事武断,处处要求别人尊重和关心自己,而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尊重别人,关心别人。他们只重智育,不顾德育和体育,也不愿参加公益活动,不屑担任社会工作。
例如,笔者班上曾有位姓周的学生,他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年段前三名,参加市、地级的竞赛时,曾先后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他从不主动参加公益活动,每逢校运会、文艺会演等班级重大活动时,别的同学纷纷献计献策,忙得不亦乐乎,而他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轮到他搞教室卫生时,同组同学常常为他代劳,过后他连“谢”字也不说;为了自己喝水方便些,他可以把一大桶矿泉水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有一次,他因急性阑尾炎发作而被送去医院,笔者不仅为他支付医药费,而且跑前跑后,为他安排好住院的一切。看着笔者累得大汗淋漓的样子,他冷漠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感激。在他住院期间,不管工作多忙多累,笔者都要抽出时间跑去看他,并热情地给他介绍一些防病护身的卫生常识……同时,笔者还进一步了解他的学习情况,把自己最宝贵的备课资料借给他,在他深受感动时,趁机向他指出,把矿泉水放在自己座位旁边是不对的,躲避劳动、不关心公益活动是一种自私行为,希望引起注意,他点头承认了。出院那天,笔者组织班干部把他接回了学校。从那以后,他的自私冷漠的行为就改了很多。此外,笔者也主动关心其他生病的学生,当他们有困难时,也总是为其出谋划策,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样,经过笔者的言传身教,班上逐渐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气,那些冷漠自私的“优生”也不好意思自私了,该做的事自己做,公益活动争着参加。
三、用委婉含蓄的提示语教育好胜嫉妒的“优生”
嫉妒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西方人将嫉妒称为心灵的毒瘤,又称其为“绿眼怪兽”。这个“绿眼怪兽”当前正吞噬着不少优生的心灵,使他们内心里弥漫着焦虑、猜疑、恐惧、悲哀、消沉、怨恨、敌意等不健康的情绪。他们竞争心切,总想比别人强一截,高一头。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总想以抑制他人来发展自己,自己有好资料不愿借给别人,别人有好资料又想千方百计地搞到手。一旦他们发现某个学生超过了自己,并受到老师青睐,就会挖苦讽刺人家,甚至笼络一批人去围攻他人,直到对方的学习成绩下降为止。当看到别人失败时,他们则幸灾乐祸,冷嘲热讽,毫无同情心,又无友爱之意。为了保住自己在班级中一支独秀的地位,个别优生甚至故意在安静的自修课上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或者做出些异乎寻常的小动作,用来制造他并不用功的假象,以此误导其他同学,而在别人休息、娱乐休闲时,他却置身于一个安静的角落,高效率地看书。
如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呢?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①利用语文课甚至课前课后可利用的点滴时间,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使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法,使之充分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和“山外有山”等道理,以发现他人的长处,觉察自己的缺点;倡导公开、公平竞争,启发学生只有承认他人的长处,并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营造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氛围。②在良好班风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借班会课时间有针对性而又不点名地批评班级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同时,借读报课时间找一些团结协作、共同奋战的名人事迹或有典型事例的书报文章,有意识地让好胜嫉妒的“优生”读给大家听,这样既教育了大家,又重点教育了好胜嫉妒的“优生”。这种含蓄委婉的批评既能使他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又保全了其面子,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用中肯温和的告诫语教育脆弱小气的“优生”
脆弱小气是耐挫力差的突出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耐挫力的强弱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个人的生活经历是重要因素之一。少数“优生”由于长期处于顺境,过着比较顺心的日子,这种处境和心态降低了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一旦考试失利,情绪就会马上低落;师长批评几句,便觉名誉扫地,精神一蹶不振,有的甚至因此而寻死觅活。
对待这样的“优生”,教师千万不可大意。针对他们的表现,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①加强挫折教育,要求他们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着眼未来,充分认识到社会、市场瞬息万变,未来的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由此激励他们在校时有意识地磨练坚强的意志,锻炼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②利用名人效应,对他们进行战胜挫折的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充分利用卓越杰出者为人类物质、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而不向厄运低头、敢于战胜困难的英勇事迹,对他们进行感召教育,从而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征程上不怕挫折,勇于前进的精神。③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客观对待眼前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帮助他们仔细分析、查找失败原因,从中找出症结所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这些脆弱小气的“优生”谈话时,教师要格外谨慎,既要温和地规劝他们把问题想开些,把眼光放远些,又要中肯地告诫他们,弱不禁风的娇花是结不出硕果的,脆弱小气的人在未来不会有立足之地。谈话时既要注意措辞的分寸,又要使他们懂得其中的含义;既不能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缺陷。要使他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优生应该是立场坚定、性格坚强、情感坚实、意志坚决的不屈不挠的战士,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成就一番大事。
当然,对“优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语言策略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优生”的个性、气质、心理承受能力和感情承受能力而定。有些话宜公开地不点名地、敲山震虎地说,有些话宜个别地秘密地说,有些话宜直言不讳,有些话宜委婉含蓄……总之,“优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都特别强,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又要批评他们的缺点;既要表扬他们的优势,又要抑制他们的顽症;既要鼓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根除他们思想的劣根性,使之德才并进,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人格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等各个方面平衡提高,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优生。
参考文献:
[1]班华,陈家麟.中学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指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3]辜伟节.中学班集体建设与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希永,瑞博,张雷.高中生心理素质培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