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2009-07-31洪海君
洪海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课本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学习。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现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一问题作以下初探。
一、精心备课,有效“讲授”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须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置务必“少而精”,避免“多而杂”。这是因为“多而惑”,“少则得”。一堂课能够比较好的解决一两个问题,达成一两个目标,这就是好课。目标太多,贪多嚼不烂,学生似懂非懂,犹如“夹生饭”,怎么下咽?长此以往,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必然是建立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备课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每年的变化都要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必须熟悉班情学情,即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思维能力水平,班级中优等生、中等生、较差学生的比例分布,都必须钻研清楚,才能制定适当的标准,才能把握好分寸,不至太浅或太深,才能纵横联系,前呼后应。
有了精心的备课,设立了有效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教学策略就是“精讲”,即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师生双边活动,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师精练的语言,准确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诱发兴趣,有效提问
孔子说过,兴趣是语文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如给初一学生教学写作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不妨先给学生讲个《世说新语》中唐朝大将军王蓝田吃鸡蛋的故事:“曾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嗔甚,复于地取内口中,齿破即吐之。”——猜猜故事中的王蓝田是个怎样的人?他在治军时又会怎样?你是如何知道的?老师在讲述故事时再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一下情景,学生的兴致一下就被激发起来。最后明确,作者用“刺、掷、碾、齿、吐”五个字对王蓝田的性急进行了传神的刻画,把人物由急到怒,由小怒到大怒的心理特征、行为举止勾画得淋漓尽致。要让学生明白,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就是抓住人物特征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刻画,而不是写的文字越多就越具体生动。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人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保持下去。一堂课,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仅是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才是重头戏。要知道,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助性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如教学《愚公移山》,教师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可以设计如下的层递式提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有哪些具体困难?家里的人态度怎样?这些困难解决了没有?智叟为什么反对?愚公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提问,能不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形成教学中的一个个小高潮。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中,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三、优化结构,分层教学
在组织教学时,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组织课外名著阅读、随笔写作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教学中可采取“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即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增加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统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笔者以为,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分层递进可包括60%~70%的语文基础知识、20%~25%的思维拓展、5%的挑战创新等三项内容,即教学内容中60%~70%的知识所有学生都能掌握,20%~25%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只有5%的知识极富挑战性,适合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这样,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初一学生的作文教学中,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求其能把事情写完整,字数足够就行;而对于大多数同学,则要求他们必须在作文中能围绕中心进行记叙,能运用描写手法把记叙的重点表现出来;对于个别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学生,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譬如立意要深刻,选材上能“以小见大”,语言要生动形象等。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四、教后反思,弥补缺漏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是这样。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的内在要素,它能使我们保持一种积极探究、谦虚慎行的心态,通过自觉研究教学实践,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从而更加睿智起来。教师要养成经常反思、及时反思的习惯,通过认真的教学反思,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抓好教学反思,让备课有更多的研究性元素。
课后反思示例:
(1)课后总结,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教学活动?
(2)学生都学到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东西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少?
(3)在教学中,我是不是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如果改变了,为什么?
(4)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我会在教学时做出哪些调整?为什么?
(5)提供学生的作业样本,能否反应本班同学的能力水平以及你对学生提供的反馈?
总之,语文课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按语文教学规律办事,从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出发,努力寻找并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彻底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这一现状,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