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在午夜飞行

2009-07-30

黄河 2009年3期
关键词:莎拉爱情

弱 水

[壹]在爱情的尽头守望

爱情的开始大概都是这样吧。一个眼神落在另一个眼神里,只在刹那,却仿佛已沉积了千年万年。它们慌乱着,躲闪着,却再看不到此外的所有。酒会只是一个浪漫的背景。房子,身边的男人,一切无关的事物在言说的过程中使两颗心微妙地靠近。手中的酒,可供他们随时掩饰怦然的心动。

莫利斯的打字机,总是忠实地在每一个夜晚,嚓嚓地敲碎寂静。爱,于是成为一串串神秘的字符,铭刻于一个男人的记忆隧道。那个以刻划幽暗人性扬名的内尔·乔丹导演,注定要去解读这黑暗中的秘密诉说。它们在他的镜头里被沉默地演绎,精彩地剪接。电影院里暗暗滋生的激情,楼梯上迫不及待的缠绵,在朋友和丈夫面前若无其事的表演,窗外战火的硝烟。爱,沿着它既定的轨迹向前滑行,不知尽头是深渊还是天堂。他还没来得及去想呢。他只是在痛心地嫉妒一双袜子,因为它们可以终日无限温柔地体贴着她的肌肤;他嫉妒那个扣袢,因为它被她随身携带;他嫉妒那双鞋,因为它们可以带走她。

到底谁比谁更幸福呢,丈夫还是情人?一个拥有她的身体,一个霸占她的灵魂。丈夫的错误是把妻子介绍给了朋友,一个邻居,一位著名的作家。并且错上加错,让作家带上妻子去看由作家自己创作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这道大餐终于使爱情的发生成为无可避免。朋友和妻子,最亲密的人,往往是最可以伤害自己的人。亨利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歇斯底里的吼声,淹没于滂沱的大雨和无限苍茫的夜色。而莫利斯,从亨利将莎拉介绍给他的那一瞬间,他的嫉妒和他的爱就开始一起升级。当莎拉每次和他在一起,不管外面德军空袭多么紧张,都坚持回到亨利身边的时候,莫利斯内心的妒火比窗外的战火更加猛烈。在那次空袭使他的身体受伤之前,他的心其实早已被妒火中伤。他甚至把大蒜作为武器,因为亨利不吃大蒜,就不会亲近吃过大蒜的莎拉。这个可爱的男人。

我总是幻想着爱的纯美,就像我希望人们脸上的微笑都出自内心的真诚和友善一样。但在蒙面布被撕下之后,总会让我看到一些掩藏着的阴暗和丑恶,看到我的幻想和希望的可笑。莫利斯,我刚刚还说,这个可爱的男人。如果他只是嫉妒,嫉妒那些袜子、扣袢、鞋子,他的嫉妒多像一首诗,浪漫,抒情,美好;甚至他让大蒜表达他对亨利的嫉妒,那嫉妒也像一则黑色幽默,让人会心一笑。但当莫利斯请出私人侦探对莎拉的行踪进行跟踪时,所有的美好在一刹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不断升级的爱,不断升级的嫉妒,以这两个变量为基形成了一个新的函数,恨。莫利斯对莎拉的恨,恨她每一次义无返顾的离开,恨她与除他之外的任何人的约会。尤其是莫利斯在空袭中受伤之后,莎拉与他正式分手。积聚已久的恨,开始全面爆发。恨,使他变成魔鬼。

看在爱的份上,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吗?

永远理性的、做对每一件事的人是可怕的,有时更甚于遵循情感的自由去做错事的魔鬼。

那么我们说说莎拉吧,她怎样原谅了她的魔鬼情人。

美丽的女主角,此时才正式出场于我的文字,不是我的遗忘或疏忽。我必须做好足够的铺垫,就像影片精心准备了恢宏的二战背景、弥漫的硝烟、浪漫的酒会、漂亮的晚礼服,只为让莎拉迷人的身影一现,莫利斯的灵魂就被牢牢锁定一样,我必须让莎拉在她的情人变成魔鬼之后再出场,她就不会被简单地看作一个红杏出墙的女子,而应当是一个对爱具有坚忍、包容胸怀的女神。影片以一种象征的手法,插入了那个名叫拉治的有着一大块醒目的红胎记的小男孩,因跟踪莎拉在大街上睡着后,被莎拉看见,得了莎拉的吻和几个铜板,最后脸上的胎记竟然神奇消失的情节,对莎拉作为爱和浪漫的女神形象作了强调。当然,这个情节只是莎拉之爱的一个注脚。让我们真正懂得莎拉之爱的,是一本日记。日记总是帮我们建立秘密,并使秘密不成其为秘密。日记落入不同的人手里,带给主人的结果也会不同,或是雪中送炭,或会雪上加霜。

私人侦探送来莎拉的日记,这个途径有点龌龊。但我们毕竟从日记中了解了莎拉和她为爱情所承受的心灵的痛苦。就在莫利斯受伤的那次空袭后,看着昏迷的莫利斯,莎拉绝望之际诉诸信仰。她跟上帝发誓:只要莫利斯大难不死,莎拉愿意断绝与他的关系。莫利斯果真逃过生命之劫,莎拉履行承诺与他分手。这当然不是爱情的尽头,虽然他们都曾经绝望地误以为是。在莎拉心中,分手是为了爱的完美。然而,对爱的神圣的牺牲感,毕竟无法抵消不被所爱的人理解的巨大的难以言说的痛苦。她一次次地去教父利查德那里,让泪水畅快地流出。然后她又可以平静地和她的丈夫共进晚餐,一起做晚餐以后的事情。

这当然不是爱情的尽头。我再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忽然起了怀疑。也许把它改成随时都是爱情的尽头更为合适。直到此时我才明白了影片的名字为什么是《爱情的尽头》。爱情有时就像佛经里的“菩提树”,只取决于心里的一个念头,说它有就有,说它没就没了。莫利斯受伤后从昏迷中醒来,面对的是莎拉提出的分手,爱情轰然坍塌。而两年后,当他从日记中看到莎拉对自己真挚爱情的表白时,才知道爱情其实一直流在他的血液里,从未离开过他。

爱情和信仰使莎拉陷入天人交战。莫利斯的爱情让她难以抗拒,对上帝的誓言让她难以逾越。爱情的尽头,无非就是这样的二难境地。影片选择了让莎拉打破对上帝的誓言,然后病倒,莫利斯搬来和亨利住在一起,在痛苦的守望中,陪伴莎拉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而如果是另一个选择,莎拉坚守誓言,结果也无非是莫利斯和莎拉,这一对不能真正走到一起的情侣,在爱情的尽头,孤独守望。

爱情的尽头,没有第三种风景。

[贰]瓶中谁寄锦书来

那是一台古老的打字机,很适合敲击出他心里的那些古典而真挚的情愫。那张纸慢吞吞地从打字机里探出来,被他卷起,塞入瓶子,放入大海。他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放逐他对逝去妻子的情感,那份无以投递的深情和思念。他没想着,它真的会去敲开另一扇心灵,回报给他又一份爱。

她读着那些字句,那些写给另一个女人的字句,她被它的深情和凄婉打动。爱,在那时就开始了,而不是在她费劲心机地寻找之后,在海边的小镇他们相见的时候才开始的。他们的相见,只不过让她再次确认,这个修船的男人,这个沉郁而温暖的男人,正是她所要寻找的。

一切来得恰如她的想象,平淡而不失幽默的对白,被吸引,分手,他在老父亲的催掇下给她送落下的外套,酒店房间里,她的眼睛平静而无畏,美丽而含蓄,他被它们鼓励,提出了晚餐的约定。两个中年男女的靠近,缓慢而温柔。

很难说清,爱是预谋,还是缘分。是欺骗,还是自甘陷入。镜头里,时而是激烈汹涌在黑夜里的潮水和风浪,时而是夕阳照耀下的波平浪静的海面。大海像人的感情一样深不可测。他不能拒绝现实中的爱,这个不远千里来到小镇的女人。他同样难以忘记,深藏在他内心的逝去的妻子。妻子去世前的画架,调色板,鞋子,他始终保留着它们的原样,仿佛那个女人是画得有些累了,刚刚站起身来,去门外的海边散步了。那个场面,让她明白那个女人在他心中无以替代的地位。她好像是要确定一下自己的判断,不小心碰翻了水瓶,弄湿了那双鞋子,他立刻变得冷酷激烈起来,刚刚打开的心扉迅速关闭。她为自己得到的证实(当然不是有心要得到这样的证实)而伤心,默默地走出了房子,他在她身后小心收拾被她破坏了的那个女人留下来的东西。她走到海边,望着一浪一浪潮涌的大海,正如自己内心的悲伤。那个女人横亘在他和她之间,像一缕消散不尽的烟雾。她最终决定黯然放弃,那只瓶子带给她的无限憧憬。

她流着泪离开小镇,回到了她的城市。那里有她活泼可爱的儿子,有她得心应手的工作,有她多年的追求者。她穿梭在生活的琐碎和事业的角逐带给她的平凡而庸俗的快乐和烦恼里,虽然没有爱的激情,但也不至于空泛,寂寞。如果他不打电话给她,她兴许就忘了那在海边曾有过的浪漫与渴望。人是多么容易被环境同化。

但他在失去她的那一刻,明白了心中对她的深爱。他决定去找她。和她一起生活。电话里得知他到了芝加哥后,她的欣喜简直无法言说。那个雷雨之夜,在她的寓所里,这份命中注定的爱,这份失而复得的爱,这份经过了离别和怀念之火淬炼过的爱,终于不得不达到了它的高潮。他们拥抱着,在看到闪电之后,一起数,1、2、3……6,他帮她捂住耳朵,等那6秒后才从天而降的隆隆雷声。这激动人心的6秒,像他们对爱情的期待一样美妙。

高潮之后,便是下落,这是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方式。爱情亦难逃此咎。她从卫生间出来,幸福还在她的体内澎湃着,但一切已经在他的心里结束。那张在她不知晓的情况下刊登了瓶中信秘密的报纸,和那个瓶子,被他无意中看到,被欺骗的感觉使他丧失理智。大雨中,她的辩解苍白无力,他的离去毅然决然。爱情总是过于短暂。或许电影就是要告诉人们,只要曾经拥有,就够了,尤其是对于纯美爱情的享有。

她的生活重归沉寂。这是幻灭过后的沉寂。她是个心灵敏锐的女人,她理解那个误解了她的男人。理解他的痛苦。也理解他给她的伤害。她的眼睛依然平静而无畏,从容而智慧。伤痛的暗流,只悄悄地流过她的心。

回到小镇上的他,更加沉默,只知闷头造船。他的妻子去世前曾把那艘漂亮的船画在蓝纸上,从此成为他的理想。妻子走后,他停止了造船。这次,当他离开那个女人,他又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屋子,继续他曾经的理想。那个女人在他心中意味着什么,他在造船的过程中逐渐明白,就像那艘船在他的手中逐渐接近他心中的理想。那天,他决定再次去寻找她,他写好了给逝去妻子的最后一封信,告诉她,他对那个女人的爱和对她的爱,一样的多。他带着那个装着信的漂流瓶独自出海去和妻子告别。深不可测的大海上,暴风雨突然袭来。为了挽救一家三口,他溺水身亡。他是个与海做伴的男人。他的生命,最终交付给了大海。

这应该是爱情最好的结局。漂流瓶中的信,告诉了她,他爱她的真相。死亡使一切误解消除,使美好永存。即使有点痛,也是美好的痛,是幸福的痛。爱情纯美如梦。梦醒了,爱情结束了。但曾经历过的永不消失,它们将在记忆中不断复原,成为浸润人生的水分和营养。

这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瓶中信》。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蕴涵了丰富多层的情感。死亡与爱。怀念与离别。激情与新生。

瓶中谁寄锦书来。每一个机缘,都意味着一次新生。每一次经历,都值得珍惜和尊敬。每一份短暂的拥有,都将成为生命中的永恒。

[叁]爱在午夜飞行

《Midnight Fly》无疑是有着女性主义倾向的。导演张之亮是个男人,可见男人亦对男人失望了,最终把女人心中关于爱的理想,仍旧给了女人自己来实现。

香港女人Michele(梅艳芳饰)带着对爱情的失落离家出走,去法国旅行。她身在异国的风景中,其实她的心,一刻也没离开过她爱的那个男人。虽然那个男人早已背叛了她,对她只剩了电话里虚假的问候。载着她的大巴车向前驰行着,但她望向车窗外的目光,没有一次是真正进入到风景里的,她的目光总是回溯在时光深处,逡巡着那个男人给予她的伤痛。那些痛像无边的寒气包围着她,让她冷漠地回拒着身边的友好。她大概是以这种方式来更加清楚地认识那些痛,是的,只有居高临下地认识了疼痛,疼痛才会变得可以接受。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她和同行的日本女孩说,只要他还愿意回到她的身边,她将不计前嫌,依然好好地爱他。

转折从一瓶香水开始。《Midnight Fly》,“午夜飞行”,丈夫和别的女人约会后总是带着它的香味回家。她在同行的日本女孩身上闻到了它特殊的香。可爱的,友善的日本女孩,爱着一个不能娶自己为妻的香港男人,那个男人,正是Michele的丈夫,她们共同为之挣扎、痛苦的男人。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两个女人已经结束法国之旅,到了摩洛哥。因为法国没有完成对她们伤痛的修复,她们如此依赖从彼此身上得到的友情,她们选择让两个女人之间的爱在摩洛哥继续。香水的出现,使两个女人温暖的爱土崩瓦解。至此,影片平淡的叙事进入戏剧性的紧张情节。

从丈夫的电话里得到确证的Michele一下子变得激烈、冷酷,不知情的日本女孩为了讨好她,几经周折买回了她喜爱的手镯。回到酒店,在大堂询问处得到的那个电话,让日本女孩恍然大悟。

世界上大概是不存在没有痛苦的爱的。一旦爱了,就会有痛苦,包括女人对女人的爱。

如果日本女孩后来没有失踪,而是她们貌似平静地分手,然后各自回了家乡,我想,她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再属于那个男人。那样的话,故事也就过于简单。

爱的理想的火焰是必然要被导演点燃的。

得知真相的日本女孩,伤心迷乱地边哭边跑,最终迷了路,被人绑架,卖作妓女。

Michele不相信一个人怎么会突然人间蒸发。她决心找到她,当然不是由她自己来完成。她电话叫来了那个男人,她是要看看那个男人是怎样爱另外的女人的。她看着那个男人默默地收拾了女孩留在房间里的遗物,她知道他其实在收拾着一段记忆。昏暗的房间里,男人在暗中的侧影,女孩留下来的物件,笼罩了浓厚的悲伤。她被那景像刺痛着。

她没有想到的是,男人为女孩做的,仅仅如此,而不是留下来,直到找到女孩。他说,好了,我们回去,重新开始吧。她惊异,那是你爱过的人啊。

爱一个人,不过如此。

她一定觉得了女孩和她,两个女人的爱的不值。她们旅行中日夜交谈的爱情,她们为之痛苦,挣扎,视之为生命般的爱情,不过如此。

她觉得男人不仅玷污了他的爱情,而且玷污了自己的爱情。男人的爱大抵如此吧,李敖的“只爱一点点”,胡兰成的现世的爱,都是现实主义的。只有女人,才怀抱着爱的理想,为了爱,生死都是不重要的。

她一个人留在了摩洛哥。她最终找到了女孩。以她的生命换回了女孩的生命。她死在了女孩的怀里,死在女孩无助的,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中。

她用她的生命实现了她对于爱的理想。她只是不愿意让爱成为一件容易放弃的事情。

[肆]《云水谣》

我知道人家是在笑话我,当我说我在看一部爱情电影,还说是很纯很纯的爱情,看得我泪眼婆娑。虽然人家只是“嘿嘿”笑了下,说“看这个呀”。但我已经知道那就是笑话我了。那个意思是说我怎么这么不成熟呢。是呀,我怎么这么不成熟呢?从小学看红楼梦的小人书就关心宝黛钗的三角恋开始,到中学陷入琼瑶阿姨的爱情陷阱不能自拔,到大学里抱着石评梅的革命爱情痛断肝肠,到参加工作后每晚被电视荧屏上的各色经典的非经典的爱情故事包围,有一阵子真是腻了,一见爱情就起鸡皮疙瘩。可是昨晚,我又被爱情感动了一次。因为《云水谣》。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爱情。当镜头从那个年代的台北湿漉漉的房顶街衢滑翔而过的时候,我的心就扑棱扑棱地动了起来。胶片所能呈现的时光的味道那么浓烈,几乎是扑面而来。我在其时都要羡慕起导演这个职业了,他们能够复制时光,这真是(很想用那三个字,那样说出来才能准确表达我羡慕的强度)过瘾。然后是男孩女孩的爱情,她穿着白裙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作画,他是她弟弟的家庭教师,他们纯真的表情让人灵魂出壳。那种从看到对方的第一眼开始,就彼此守定终身的爱情,那种在茫茫人海中失散彼此天各一方从未真正相守过一天,只为了她送给他的一枚戒指她揪掉他的一枚纽扣就苦苦坚守到生命最后的爱情,不知道现在的女孩子还会不会相信,但我在成长的年代是相信的,那几乎是主导了我整个青春期的爱情观。我想我之所以会沉浸于此,是因为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已经很难找出显见的例子,或者明确地说出,什么是爱情了。唯有影片里纯美感伤震撼心魄的爱情,才能喂饱我们严重食欲不良的胃。

王金娣对陈秋水的爱也颇可歌可泣。一种献身的爱情。不管对方是不是爱自己,甚至明确地知道人家不爱自己,也要死活跟了他。这种爱,在男人之间,就类似于齐白石说他甘愿给青藤八大磨墨理纸当走狗。对一个人爱慕至极,心中便只剩了这爱,像张爱玲说自己,一生不为别的,只为了发挥她的天才而来。王金娣的一生也不为别的,只为还清这一份爱而来。结婚的一场戏,王金娣流泪喝下去的那杯酒,真是苦得肠子都要断了。遗憾的是,饰王金娣的李冰冰在整部影片中演得都稍稍有点过了,是演出来的效果,再克制一些就好了。

看影片的时候,我还特羡慕归亚蕾饰演的王碧云的生活,怀想着一份爱情,用手中的画笔和颜料涂抹一生。不管阳光是否可以照进窗子,光线和色彩都在心里。我想那也是我可以选择的职业。梭罗说,看四季的轮回难道就不算是一种职业吗?李银河对此从职业、吃饭和生命的意义的高度,作了一番严谨分析,结果是她准备正式考虑梭罗的建议,将观察四季的轮回当作自己新的职业。我想,当我也考虑清楚这些问题之后,也可能重新选择自己的新职业,在阳光、灰尘和回忆中,观察四季的轮回,用文字或者色彩涂抹现实,抚平一切创伤。

最后提一下男女主人公的饰演者吧,陈坤和徐若,他们真是纯得像两滴水。

[伍]拒绝幸福的理由

当索菲从深爱她的南方作家史丁戈和那个魔鬼一样因吸毒而人性扭曲的男友内森之间做出最后的抉择时,我相信她知道自己放弃的是什么,也清楚自己步履坚定的方向只有一个目的地——死亡。这就是《苏菲的抉择》所要压给我们内心的难以承受之重。史丁戈向她描述着南方宁静的田园生活,她的眼睛里流露着温和的向往。她不停地笑着,有点神经质地笑着,眼泪却滚落在她笑的脸庞上。她知道跟着这个男人,那些用语词描绘的幸福就会成为现实,成为她每天早晨睁开眼后看到的美妙世界。她只要毫不费力地把手伸出,这只诱人的苹果就掉在了她的怀里。但她不能,她连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不能,她用笑容赞许着他的描述同时用眼泪拒绝着它。她闭上眼睛,说,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死,但我知道他没有我会死的。她无声地离开了在爱中熟睡的史丁戈,决绝地放弃了她的幸福。她只有回到内森的身边,只有在他无尽的羞辱中,才能平衡自己内心的痛苦。

她的痛苦来自不可磨灭的记忆,一次惊心动魄撕心裂肺的抉择。在被送往集中营的路上,纳粹军官告诉她,两个孩子可以留下一个,至于留哪一个,由她自己选择。索菲几乎要疯了,她喊叫着,她根本不能做出这种选择。纳粹军官的回答是:那么两个孩子都死。在最后的瞬间,她终于喊出:把儿子留下。索菲的抉择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是不能抉择的抉择,那种惨烈感永久地驻扎在了她的内心,带给了她一生的负罪?熏成为她拒绝幸福的理由。尽管,这是一种无辜的负罪。

在这场罪恶中她当然是无辜的,她甚至是苦难的蒙受者,但她无法脱逃内心的罪责,一朵恶之花高昂地开放在她的体内。她觉得,她已不是一个好母亲,她已失去了获得幸福的权利。当她快乐时,快乐是一种耻辱。或者说,当那场苦难发生,当恶之花的根须日益强壮地植入她的记忆,她已经远离了真正的快乐,那种发自内心的欢欣。她的笑容只是绽放在她的脸上,漫溢在她心里的是永不消逝的苦难和罪恶。它们抵制着她对幸福的接纳,因为越是幸福,她就越负疚,不是罪责的负疚,而是无辜的负疚。

这种内省式的负疚,无疑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质素,我们应该对它满怀敬意。但是,看着片尾长时间地定格在屏幕上的特写镜头,索菲的脸,那张茹苦蒙辱、涩泪无端的脸上,挣扎、茫然、决绝、苦痛复杂地纵横交错着,那么苦,那么苦,我只有深深的痛惜。

猜你喜欢

莎拉爱情
乖乖鼠在帮谁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Eight O’Clock/by Sara Teasdale八点钟
梦想做“完美母亲”,更难成为好母亲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三根孔雀翎
解读爱情
我还是我!莎拉就是莎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