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要巩固其改革主体地位
2009-07-29郑永年
郑永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30周年过去了。没有人会否认在这期间中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光唱赞歌并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未来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的中国发展方向。一个确切的现象是: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官员也—直在大讲改革,更不乏雄心壮志,但一旦表达于政策和行动层面,则很难见到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目前的停滞不前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是执政党在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出现了问题。
改革以来,中共一直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主体。这种主体性的存在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政治保障。改革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只要分权,放权、自由就可以那样简单。作为改革开放的主体,中共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
首先,是要克服改革的阻力。在任何社会,任何改革都会遇到既得利益的阻碍,这就要求改革者能克服来自既得利益的阻力;否则改革不会发生。在中国,克服来自既得利益阻力的是以改革者为主体的执政党领导层。其次,中共作为改革的主体,使用政治力量来保障制度供给额的不足。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的转型,都需要~系列制度的出现和存在,在改革初期,中国面临制度严重供应不足,例如产权制度,法制等一系列能够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第三,中共作为改革主体有效保证了改革的逐渐性。俄罗斯和前东欧共产主义国家激进的改革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主要是那里的执政党失去了主导改革的主体地位。在中国过去30年里,中共保证了改革的逐渐性。改革一旦出了问题,总会出现纠正机制,改革也就不会停下来,总会有动力推动前行。
从过去的经验看现在的情况,有必要提出重建中共作为改革主体地位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说中共已经不再是改革的主体。客观地说,在现代中国社会,还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取代执政党来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改革。提出这问题主要原因是,与过去相比,中国目前面临改革动力不足,而改革的艰巨性越来越甚的问题。
这就是说,改革面临困境。实际上,真正有意义的改革就是要从困境中寻找出路。30年前,由邓小平发动的改革就是被迫在困境中找出路。邓小平当时说,改革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把这句话放到全球的背景也表现为真理。
那么现在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改革者对改革的必要性并不是没有认识。近年来从上到下也都有再杀出一条血路的呼声。但就是没有实际上的改革行为。究其原因,一是政策思路不明,二是执行力不足。
思路不明,并不是说没有政策思路,而是因为政策话语受既得利益太多的影响。既得利益只考虑本身的利益,而不会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并且既得利益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执行力方面似乎更成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邓小平时代的强人政治过去之后,很少再有领导人能够超越制度制约而进行改革,二是因为改革思路不明本身就影响到执行力问题。
要再次成为改革的主体,中共就必须确立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就是说,中共就必须首先改革自身,通过重组内部的权力结构来增强和强化改革的执行力。在强人政治之后,党内民主成为必然。但党内民主的核心问题是要产生和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没有这样一个权力中心,就很难凝聚改革共识,动员改革的资源,形成执行力。
执政党要强化其改革主体性地位,也需要动员社会的力量。光靠党内的力量而得不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支持,改革就没有力量。如果不能把改革政策诉诸于社会力量,既得利益非常容易影响国家政策。实际上,只有当领导层诉诸于社会力量的时候,才能有效制约既得利益对政策的影响力。
不管怎样,中国的改革尤其是社会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停滞不前的状态必须终结。改革这一关必须闯过去。如果继续受制于既得利益的制约,久而久之,就没有任何改革会是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