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 闪耀 人文之光

2009-07-24张晓玲

学周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教学

张晓玲

摘要: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把语文作为文化知识来学习,应该强调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更应该强调语文课程对于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教材的审美性,增强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时效性;语文教学中要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课堂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察人文精神。让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以成功呼唤成功,让语文教学闪耀人文之光。

关键词:教学 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只有“负载着人文性,语文这个工具才能发挥作用。”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把语文作为文化知识来学习,应该强调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更应该强调语文课程对于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明确要求,教师必须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以促进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这无疑是从传统教学迈向新课改的实质性一步,是语文教学实现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契机,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

一、发挥教材中作品的审美性,增强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时效性

首先,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展现美感,感动学生。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乌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丰富多彩,有诗歌的凝练含蓄美,有戏剧的动作冲突美,有小说的人物情节美。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学生兴趣。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用优美典雅的名曲,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优美清新的画面,从视觉、听觉、感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观,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美,作者优美的文笔,清新的风格,圣洁的思想,崇高的气节,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铭刻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我要学语文”的动力。通过引发兴趣,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意志培养,价值认同等因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不竭的动力源泉,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利用作品的感染性,关注作品“人格本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是充满生命精神的教育,审美教育要引导学生从文学中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命运,让学生通过作品感受作品的灵与肉,气与血,体悟作者表达出的人生哲理,善良个性。巴金说的好:“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表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好。”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作家人格的载体。在语文教材中,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炽烈,长于鼓动,显示了战争频繁时代雄辩家的风采;鲁迅的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冷嘲热讽,展现了风雨如磐的旧中国愤世嫉俗的革命主将的风采;毛泽东的诗文气魄恢宏,襟怀壮阔,留下了雄视古今的一代政治家的风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及其他在历史进程中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智慧和思想,都与文学作品相应生辉。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关注、多体味其中睿智的哲思,跃动的血脉,美好的情愫,震撼的灵魂,使学生在艺术享受的心醉神驰中,灵魂得到净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文学作品中人物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还可以从作品身上学到如何面对人生的意志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课堂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现在,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的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们语文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图书馆、网络、自然资源,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经验,充分挖掘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如可以把语文课上成网络课,教学《敬畏生命》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本课的学习难点,让学生上网查看人的生命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在本课教学设计的拓展部分,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应敬畏生命,从不同的层面上活出生命的意义,需要学生上网查看一些有关学生轻生的新闻材料,看后,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想——自己应如何对待生命。教师进行联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得出如何对待生命的结论。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课堂上要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课的具体目标。在教师的帮助、检查、督促下,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计划,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安排,这种按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助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本身也是一种人文素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合理利用资源、坚决执行计划等优秀品质,也都是人文素养的绝好体现。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察人文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拓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进行口语交际等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呻吟”的误区,我们举行了不同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以写作的大舞台和空间。我们的实践作文正是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共享学习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如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风景名胜古迹去览胜、写生,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求,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之新奇,又掌握了第一手写作素材,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学会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一切。同时,学生合作搜集资料,相互交流各自的经验,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共同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展,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

注重人文关怀,注重以生为本。让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以成功呼唤成功,让语文教学闪耀人文之光。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罗小明著,《人格本位》

[4] 夏中义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人文精神教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