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自画像
2009-07-24季岚
季 岚
●难道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吗?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俄)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教师站在人们未来专业的摇篮边,因为他应当是第一个能够看出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人,他应当首先看清楚学生当中未来的设计师、飞行家、农学家、工程师、医师、工业和农业的劳动者或科学和文化的活动家。
——(苏)凯洛夫《教育学》
现代教育正在从“知识中心”向“人本中心”转化,它使教育更关注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自主、全面的发展。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的是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学习气氛。同时,这也对师生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
师生交流是师生在校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方式,它构成了学校教育无限丰富的意蕴。师生交往从本义上讲,双方应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亲密接触”,在同一生命世界中进行“神交”,最终达到心灵的“和谐共振”。而现实中的师生交往教师对待学生在语言、行为、思想、学习上却往往充斥着霸权现象,使学校教育缺少应有的生命色彩。
所以新时代教师迫切需要“眼界”开阔。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一切能提供拓宽视野的人与事学习,利用文字、画面和网络等一切载体学习,以“世界就是我的书本、我的课堂”这样宽广的心胸,博采众长,丰富阅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探讨一种新的、和谐的师生交往生态。
一、尊重——让学生找回“真我”的感觉
尊重学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上的前提。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量多的尊重一个人。”人人皆有自尊,人人皆尊重,学生亦不例外。对于学生的自尊,教师要像对荷叶上的露珠、对待新生的婴儿那样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尊重学生意味着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让他找回“真我”的感觉;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使学生不需要“仰着头”回话;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放下“棍棒”,学会宽容,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陈腐观念;尊重学生,要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母爱童心”,热爱学生,珍视生命的独特价值,从而敞亮自己,提升自我。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爱好、习惯、兴趣、选择等。
一句话,要重视学生的存在价值。尊重学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是对学生的尊重;一声“谢谢”、一次褒扬是对主体价值的肯定。当学生毫不犹豫的从新本子上撕下纸并恭敬递上以备教师急需时,教师不要忘记道声谢;当教师坐在椅子上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要忘了让学生也坐着说话;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坐着发言,体现对他人格的提升;错怪了学生,应该勇敢得对他们说声“对不起”……总之在师生交往中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不是高高在上、冷冷冰冰的“神”。这样我们的师生
交往才会充满着温馨与人情,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芬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做人的尊严,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
二、平等——让学生在对话中成长
现代教育强调人与人(师与生)之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遇、生命的碰撞,追求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交往的重要方式。当前师生交往必须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对话”转变,由“权力主义”向“民主主义”转变。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以尊重信任和民主平等为基础,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体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原则,达到共同参与、相互建构的目的,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对师生交往中的角色我们应重新予以定位。在学校生活中,双方应该是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学交往中师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课程“文本”进行理解以达到精神上的共通、呼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不可“已所不欲”而“施于人”。教师要跨越师生之间的年龄、地位、身分、经历、经验的鸿沟,平等待人,练就一双“童眼”,不可在对话中压服对方,必须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敢于怀疑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诉说”。这样,师生之间的思想、观点才能在“对话”中得以相互碰撞,相互技法,相互接纳,相互融合,达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三、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如果说“对话”为师生交往构筑了存在的平台,那么“沟通”则为两个空间(教师的成人空间和学生的儿童空间)联起了一条纽带,是师生拥有共同的世界。陶行之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只是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是说,教师首先要以生为友,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去体验、理解、关照、发展,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精神的交往,达到师生间的心心相通、心心相印。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先生”。可以说,沟通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解读儿童的心灵的“密码”。
师生交往中的沟通是多元的,它包括情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沟通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能否蹲下身子与生为友。我们的教师不要“太像老师”,一本正经,缺乏生气,使学生畏若神灵,敬而远之,“没大没小”才是拉近师生距离的磁石。为此我建议教师走出办公室,走出书斋,走进教室,走进学生的圈子,去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生活。我们不妨与学生同叙家常,共话人生;不妨与学生同喜同乐,游戏闲暇;不妨向学生敞开心扉,与学生倾心交流。在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关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时,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当学生乐于向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沟通,使“心灵呼唤”得到回应,使师生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沟通,使师生成为理想的“伙伴”、“挚友”乃至“兄弟”。
总之,要做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现在这个信息时代,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网络……学生几乎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之中。他们的生活很忙很精彩,上网聊天、参加生日PARTY、唱最新流行的歌曲……他们很自豪地标榜自己是新新人类。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工程师——人民教师,当登高望远,以开阔“眼界”。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方法与教学内容,方能更加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社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