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化初探

2009-07-17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祥林嫂孔乙己思维

杨 洁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开其辞”。 强调的是教学中启发、提问的时机与技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掌握一定的课堂提问技巧,可以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使课堂提问更富有成效。但是从大量的语文课堂日常提问的分析发现,提问的功能发挥常常不足以实现提问的行为价值。究其原因,在提问的优化设计上,教师研究不足。依据对文本所设计的提问千变万化,如何从中发掘具有审美和创新特性的问题,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笔者不揣鄙陋试对课堂提问作艺术化的探究。

一、层递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层递式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②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的热情高涨,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③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④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再看一个: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篮子。”教师可以围绕“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设置以下问题为思考的阶梯:①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的什么进行描写的?(神情描写)②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③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④她的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⑤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1]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

有的课文本身就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顺序,教学中不需要另加设计,也能前铺后垫紧密相联。有的文章则不然,表达含蓄,构思独特,峰回路转,难于理解。这就要求在导学过程中调整设问的序列,使学生明白构思的巧妙处,疑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二、总分式提问

孤立式提问是教师常常为解决某一单个问题而发问,学生不容易整体感知内容,而总分式提问,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本身互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大领小,从小到大。”具有思维的发散性,更具艺术魅力。如《祝福》一文设计。

首先总的提出“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祥林嫂的?”在这一总问题下又提出①“怎样写祥林嫂的衣着?每个时期的衣着有什么变化?”②“怎样写祥林嫂的眼睛?每个时期眼睛有什么变化?”③“祥林嫂的脸色表情如何?发生过哪些变化?”

这一些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脑海里首先呈现关于祥林嫂的肖像,并由此进一步探索祥林嫂的内心世界,把握鲁迅笔下这一受封建礼教迫害的中国妇女典型的社会意义。

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各部分的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常能收到条理清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三、曲问

曲问由钱梦龙老师首创,它与直问相对。直问是“问在此而意在此”。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学生对此类提问可以直接做出回答,而不必拐弯抹角。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却偏不直接问,而是从侧面绕个弯提出乙问题,乙问题的解决又以甲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所以只要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便等于是“不答而解”。 钱梦龙老师在他的教学中就喜欢用迂回的手法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要“拐一个弯”才能找到答案,比如,他问:“邻人京城氏那个七八岁的孩于也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一时回答不出,然后一想,恍然大悟地叫起来:“那孩子没有爸爸!”[2]这就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什么是“孀妻”和“遗男”,比直问这两个词的词义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强化了学习效果。

学习《祝福》一文,主题的揭示是一个要点,不同的提问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关注的程度和思考的深度。①本文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②形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谁是杀害样林嫂的凶手?

以上三问:①过于平实直露,没有审美成份,也没有吸引力;②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因素。③从“责任追究”入手,符合学生好奇心理,更多关注情节,学生具有强烈的探源兴趣。围绕这个问题从具象到抽象,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分析,最终师生兴致勃勃地解决了。

四、“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提问

有些课文,如果我们能够提出一两个“牵牛鼻子式”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一下子被激活。我们先来看一个宁鸿彬老师的《皇帝的新装》教例中提的两个问题。①(一个是学生第一遍读书之前)师: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省略号什么意思?生(齐):要填出形容皇帝的词语。

当学生围绕“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宁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②“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通过加个副标题的形式,直奔人物形象的领会,这节课的精彩之处一定来自这两个简单而实用的设问。一节课仅仅用两个问题,便“领起”了整个课堂,便生出万般精彩。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这两个问题的牵引之下激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五、逆问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视角维度划分的。(1)正问。即正面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2)逆问。教师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假设结论不成立,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一般问题总是问: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提出假设: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一般地说,“逆问”比“顺问”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教例《孔乙己》中孔乙己的悲剧根源的探讨,可设计如下:[3]逆问①:假如孔乙己没有被丁举人打折腿,不就避免了悲剧的结局吗?讨论:丁举人中了举,有钱有势,而孔乙己“没有进学”,“愈过愈穷”,“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被打折腿不足为怪。逆问②:假如孔乙已不去偷丁举人的东西,怎么会被打折腿呢?讨论:孔乙己“好喝懒做”,又穷困潦倒,不偷怎么生存?逆问③:假如孔乙己不好喝懒做,不就不会去偷丁举人的东西了吗?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很深。考又考不上,又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自然就会好喝懒做了。结论:孔乙己的悲剧,主要是社会悲剧,有封建社会制度,有封建科举制度存在,就会有孔乙己这样的牺牲品,他的死是必然的。这里,步步都以逆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如剥茧抽丝,直至问题的解决,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逆问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再加上形式活泼,挖掘深广,且趣味性很强,学生很容易参加“论战”,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上,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多种处理办法,如何在提问中发掘具有审美和创新特性的问题,这是我们一直且继续要研究与探讨的课题,笔者学识浅薄仅阐述了一点浅见,冀同行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深远。

注释:

[1]冯玮青《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2003年8月

[2]钱梦龙 《改变人生的那一堂课》中学语文教学[J] 2006年1月

[3]王寿山《钱梦龙老师的提问艺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1984年,第5期。

(杨洁 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中学222061)

猜你喜欢

祥林嫂孔乙己思维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