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的感情内涵

2009-07-07

消费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欣赏音乐

柳 希

[摘 要]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关于人们怎么去欣赏审美一个音乐作品,去感受其中深含的意境。

[关键词]音乐 感情内涵 欣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也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正如艾涅斯库说的:“音乐是一种语言,他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不论对普通听众还是音乐方面的专家,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感情体验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需要激发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 面对学生,要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焕发学生内心的激情。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种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感性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音乐的情感内涵非常之丰富和细腻,还可以多层次,多侧面的加以组合,构成一幅幅音乐图画。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我们首先要知道这点,欣赏音乐一般有三个阶段,1.官能的欣赏;2.感情的欣赏;3.理智的欣赏。只有经过这三个阶段,才能对一个音乐作品达到全面的领略。

当我们听到一个音乐主题时,我们会先从乐曲本身来分析,它是由哪些乐器奏出的以各重节奏音符演奏的音乐主题中,然后会获得什么样的的感情体验。比如:《江河水》当在钢琴上响起了下面这个在左手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衬托下,由右手奏出的号角般铿锵有力的音乐动机时:我们会感到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又比如:肖邦:《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音响化为感情的体验,正确的音乐感知是其前提,如果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在听的时候有的人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这里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的原因,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很少接触古琴音乐,对古琴音乐不了解,还不能正确地进行感知,不具备这些知识,因此也就不能正确地体验乐曲的感情内涵。

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

在体验音乐的时候,会出现音乐审美的差异性,主要会表现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同一音乐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评价;而有的时候,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却又会对同一音乐做出相同的或类似的评价,表现出音乐审美的共通性。

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现的内涵。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

我们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他的快感和美感及其相互关系,无疑在音乐审美体验中是包含有快感成分在内的。各种不同音乐的蕴藏底蕴让人产生不同的乐品味和音乐的体验.音乐不是一种幻觉,而是一种默示。在论及音乐美感体验时,我们一方面应该承认在音乐美感中是包含了生理快感的因素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而这之间的本质区别,绝不能把音乐美感等同于生理快感忙否则必然会降低人类音乐审美体验的社会的,文化的与美学的价值。

无标题音乐是称为纯音乐,是在表现形态上不借助于文字标题,而只以音乐自身的手段进行艺术表现的一种音乐美的形态;标题音乐精神的内涵美,描绘性占有一定的地位,这个是它与无标题音乐不同的地方,他们都以抒发人的心里感受与情感态度密切结合在一起。

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非音乐因素,但是却并不意味着这些音乐中的感情表现就没有它们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为了更深入地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比如:对贝多芬的《爱格蒙特》所写的十段配乐中的序曲,不了解这部戏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的英雄,对他所领导的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也毫无所知,那么也就很难体验到这部序曲中戏剧性的感情变化:痛苦的呻吟、激烈的反抗、悲壮的颂歌和胜利的狂欢。如果欣赏者能够充分发挥理解认时的作用,对这部戏剧的内容和人物形象有比较深刻的理解,那也必然会对乐曲的感情内涵有更深刻的体验,而这是单凭感性体验所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M]104-107

猜你喜欢

欣赏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