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合争研究的理论综述

2009-07-07

消费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理论模型

刘 英 高 芳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通信网络以及虚拟组织的发展,企业合争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已开始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合争现象进行理论研究。本文综述了企业合作竞争理论的产生,合作竞争理论的效应,以及合作竞争理论的模型。

[关键词]合作竞争 合争效应 理论模型

作者简介:刘英,女,南京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合争理论的产生

1993年Joel Bleeke和David Ernst在《协作型竞争》一书,开篇就道出了合作竞争理论。“对多数全球性企业来说,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己经结束。”(Joel Bleeke等,1993)。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在1995年称企业间的合作竞争已成为最近20年来世界企业管理的四大发展趋势之一。

1996年度“最新战略家”James 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竞争之死》一文,他用系统观点反思竞争的涵义,主张共同进化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竞争战略视角。他认为“任何革新都需要顾客和供应商合作来实施”,当今企业的合作与原先旧式的、胜者为王的、面对面的争斗是一样重要的。

明确提出合作竞争(co-opetition)概念的是美国耶鲁大学的Nalebuff和哈佛大学的Brandenburger。1996年出版了名著《co-opetition》后,他们致力于把博弈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在它创造一个蛋糕时,是合作;在分蛋糕时,是竞争”。合作竞争并不是“竞争”与“合作”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动态的共同合作竞争关系。他们用博弈论的五个要素分析了通过改变博弈方、附加值、规则、策略和范围等五个方面改变博弈本身,进而在企业竞争中达到双赢目标(Nalebuff&Brandenburger;,1996)。

二、企业合争理论的效应分析

(一)减少交易费用和组织管理成本

合作企业通过相关契约,稳定彼此间的交易关系,降低因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交易频率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密切交往可以实现更好的沟通,从而缓解信息不完全问题,减少信息费用,降低内部管理成本,提高组织效率(何畔,2000)。

(二)合作竞争中的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

稀缺的、不能完全模仿的和缺乏替代品的资源形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导致了企业的超常收益。而某些异质性资源根植于企业内部,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取,如独特的生产工艺、R&D;能力、营销渠道、商标品牌等。企业资源的约束限制了其战略目标的实现,两者的缺口被泰吉和奥兰德等人称为“战略缺口”。“战略缺口”的存在使企业客观上不能走完全“独立自主”的内部化发展道路,而要求在其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开展更大范围的学科间和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专业化水平(林季红,2003) (Anoop Madhok 1998)。

合作竞争组织的建立,扩大了企业的资源边界,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异质性资源,而且可以提高本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合作各方通过彼此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整体竞争能力得到跃升,资源整合使新系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林季红,2003)。

(三)合作竞争中的学习和创新效应

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企业间的合作是一种近距离的互动式学习,因而可以更好的学习合作伙伴的隐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组织学习能力,且有助于其将自身能力与其他企业的专业能力相结合创造新的能力。此外,合作组织整体较低的信息搜集、沟通成本,使其比单个企业更为关注行业竞争对手的动向、产业发展动态,跟踪外部世界技术、管理方面的创新,这使参与合作的企业都能从组织学习中受益,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应变能力的提升(Dean Tiosvold,1994)。

(四)合作竞争中企业与环境共同进化

JamesMoore用商业生态系统来描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企业或其他商业组织所处的环境可以用商业生态系统来描述;任何一个企业都应与其所处的环境共同进化,而不只是简单的竞争、合作或单个企业的进化。在超竞争环境下,企业想要维持或改进其在市场中的合作竞争关系,其结果不仅依赖于其自身的行为过程,而且依赖于其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整个市场环境对自身行为的反应与调适过程。合作竞争只是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企业可以获得其在市场系统中的最佳定位,从而更有效地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企业要有意识地塑造与环境共同进化的关系架构,与系统中的其他个体一起共创整个市场系统的未来。

三、企业合争理论的模型分析

(一) 合作竞争的博弈论分析模型

关于合作竞争的博弈论分析模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无名氏定理,它是通过无穷次重复博弈而得出,其结论是如果博弈重复无穷次,双方都采取“冷酷战略”,同时贴现因子足够大的时候,均衡结果就会由非合作博弈转为合作博弈。杨海轮(2002)在《论从对抗性竞争到合作竞争》一文中也建立了一个两个企业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对双方合作策略概率的分析验证了以下结论:只要博弈一方能够确信对方存在较强的合作意愿,帕累托改进就是可以实现的,在现实中就是项目的研究开发费用和独自开发失败的风险很大时,双方合作的可能性越大。

曹文彬,何建敏(2002)在《企业合作性竞争策略分析》中通过博弈模型分析和数学演算表明在什么情况下合作收益将大于竞争效果。此模型指出,在合作竞争环境下决策者为了保持或提高竞争能力不仅考虑它们自己的收益也要考虑对手的利益,他们采取合作或非合作的行动以及如何行动主要取决于行动所引起的结果,通过最大化自己的总目标函数来做出唯一的决策,为企业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选择合作伙伴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企业合作竞争中的风险不守恒模型

桂萍、谢科范、何山(2002)在《企业合作竞争的风险不守恒》一文中建立了风险不守恒模型,通过对风险系数(利润波动相对于平均利润的比率)概念的引入,运用概率论的运算法则,来计算企业在合作时的总风险系数以及在非合作时各自的风险系数,并得出如下结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企业合作后其风险表现为不同的特点,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分散风险、降低不确定性。对单个企业而言,合作后独自承担的风险下降;企业联合后总风险下降,在合作体内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每个企业分摊的风险递减。

(三)合作竞争的微分动力模型。

叶红心、张朋柱、孙景乐(2002)通过建立一个描述利益群体相互作用的微分动力模型,讨论了其均衡解的存在和核定性条件。他们利用该模型的离散形式探讨了合作子系统成员的识别模式以及联盟块的集成,也提及了联盟块个数递减乃至最终一体化的可能路径,并得出结论:利益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均衡及稳定性是由他们之间的相互贡献系数以及自身的增长能力所决定。当在某个时段内无均衡解时,则需要通过相互作用过程来辩识利益主体的合作竞争结构。在非均衡的动态过程中,他们则会寻找合作伙伴。这可由对系统的离散化处理以及观测利益群体的N次作用结果来推断相互作用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

猜你喜欢

理论模型
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综述
基于MCFT方钢管混凝土柱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
间接技术进步效应的获得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构建和验证
“三角协调模型”与“力量均衡”
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大学的国际合作关系
词汇飞跃的本质:命名洞察力的实证研究
纤维吸液芯平板微热管理论分析与验证
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