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009-06-29张淑芳
张淑芳
时代发展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其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积极开展讨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
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紧密结合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把探究教育的要求和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因此,教师应从尊重学生出发,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以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使之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以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弥补各自的知识、信息及经验间的不足与差异,使每个参与者都得到发展。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一次笔者走进教室,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笔者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看来,有的学生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我走出去,看谁先做好准备,好吗?”等再次走进教室,学生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地等待上课。如果板着面孔训斥学生一顿,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利于营造民主氛围。在课堂中,笔者经常用这样的语言“你真善于观察”,“你听的真仔细”,“你再思考一下,相信你能行”,等等。久而久之,教师的赞赏和肯定就具有真实的意义,它既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使情感共融、心理相通,又很自然地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民主、平等、融洽的情感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创新的先声。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中思索、辨析,从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激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同时大力倡导他们提问,把提问升华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把提问变为强烈的发现问题的欲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肯定、鼓励的同时,要加强理性点拨,关注思维过程,形成正确认识。
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脍炙人口的诗词、饶有趣味的民谣、幽默省人的漫画、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直观的影像画面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描述情景,用音乐渲染情景。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每个学生都有新的发展、新的体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力潜能。也可以模拟当时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进入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笔者在讲授“三国鼎立”时,向学生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你愿意生活在哪个国家里?为什么?”学生立即活跃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虽然史实不能假设,但历史解释是可以假设的。学生可以在假设中,以特有的身份、角色,展开丰富的历史想象力,进入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理解历史。
把握教材特点,大胆探索,改革教法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大胆选用适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新教学方法,重视启发内在动机,促使其产生内部需要,如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历史小故事、举行历史故事演讲、历史辩论会等,从而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一讲到底的现象,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之中。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笔者将学生分成正、反方和裁判方,“以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题,让学生各自搜集资料、形成论点、运用论据说明论点进行辩论,然后由6名学生组成的裁判组进行点评、裁判胜负。笔者也参与其中,适时点拨和提供史料支持,并对活动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理解“辛亥革命”。通过辩论会促进师生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既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与兴奋,激活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不断提高求新探索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且能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与探究;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必须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去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激励诱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如笔者在综述中外历史的发展,讲到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一理论时,有的学生就提出:“前苏联不是从社会主义回到资本主义社会了吗?”对此,笔者首先肯定他提出的现实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在讨论时予以精心点拨,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苏联的解体正是社会主义整体战胜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的具体例证。”详尽分析之后,诱导学生思考,得出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问题可研究。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之时,要以自己美好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自己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主动参与的局面,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究,使学生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释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