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面对新课改
2009-06-29陈德源李万金
陈德源 李万金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教师应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行为进行对比,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进行确认。本文揭示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3方面的转变,指出如何面对新课改。
在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3个挑战:一是知识传授者的转变;二是教师角色的改变;三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由于学生的生活和所处社会的实际差异极大,教师要尽可能地针对自己的学生选取生活和社会素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同时,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面对新课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
知识传授者转变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在扮演这一角色时,习惯于满堂灌式教学,认为把课本上知识点滴不漏地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训练,从而使学生出现学死书、死学书的现象。实际上,学生正处于智力、生理发育时期,充满对自然社会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充满对知识的渴求。但传统教育方式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在半强迫情况下学习,毫无兴趣可言,积极性不高,不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学习也就变得非常被动。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要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在机械教学中这一变化尤为突出。机械是一门以观察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新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提出疑问,作出猜想,然后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把学习空间充分交给学生。而传统教学却是“教师做实验,然后给出结论,学生被动看,被动地记结论”。因此,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观念,把学习看成一项有趣味的活动,自发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质量将会出现“质”的突破。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促进者是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要求教师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变,必然同时要求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以教师的文化知识为核心,总是把教师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于是就将教师看成学习的资源、知识的供应商,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的地位。随着社会信息和知识量的急剧增长以及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教师作为学生的中心信息源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因此,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淡化,教师教学的重点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即由原先强调学生对知识总量的掌握转向强调学生对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以及对获取知识方法的掌握。在以信息化、学习化为特征的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理所当然地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必须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促进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并不是指教师应严格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帮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方法。“机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简单的生活现象,这些生活现象就在学生身边。因此,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应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兼顾学生的兴趣、情感,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应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建立宽容、支持的课堂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这样,学生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合作伙伴和学习过程中的榜样,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发自内心地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这样,教师作为促进者这一角色也可以算初步达成目标。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
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而在教学实验中教师对出现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但有时却不能恰当地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就要不断进行审视研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更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得到合理的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但在此情况下,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吵闹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不能采取以往简单制止的办法。假如“争吵”是为解决知识问题出现的争论,教师可以融入进去,逐渐引导启发学生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从而教给他们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若“吵闹”单纯是纪律问题,那么教师应考虑一下为什么这节课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吵闹,以此取代简单粗暴制止,帮他们找到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逐步养成自我反思和设计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识与能力。并充分利用自己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有利条件,开展“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为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促使自身持续进步,实现由教书匠到研究者的转变,以满足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总之,新课程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补充新的角色。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起核心作用。教师应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行为进行对比,在原有的经验得以升华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对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进行确认。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每一位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机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执教能力,为更好地培养祖国的下一代而努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第一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