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馆与公共馆资源共享改革思路探讨

2009-06-24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

苏 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

摘 要: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可行方向,能够为图书馆在新环境下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模式。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并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1-0102-02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二十一条要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应当在为本校服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方面的服务。发挥地区文献中心的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这是新形势对高校图书馆提出的更高要求。

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1 大众的需要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必须强调终身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汲取知识养分,而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我素质。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参差不齐,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先进、馆藏结构系统完整,信息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因此,民众迫切要求这两种图书馆进行深度的合作,以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

1.2 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需要

图书馆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公益性,它所提供的知识产品或信息服务只能由人们共同占有和享用,它具有明显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其主要表现为服务的社会性,图书馆利益的主体是公众、社会、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而决不是社会成员中的某一个体、某一阶层。从这个概念出发,高校图书馆不仅仅为高校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更应该为全体民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1.3 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据教育部的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底,有关地方向中央直属高校已经投入了110.8亿元。地方政府除配套支持国家改善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设施的“211工程”,还要投资建设地方院校,财政负担过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共建”就是将部门与地方条块各自办学转变为共同办学,所有的高校无不是办在地方,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主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服务。因此,作为“共建”成果的高校图书馆,应该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贡献,能促进更好的共建,只有更大的贡献,才会有更好的共建。只有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地方政府才可能有更大的投入,才能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2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现有资源共享模式探讨

2.1 统一运营型模式

这种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整体资源共享,是从人员、经费、组织机构、馆舍、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一种整体的结合。资源共享后的图书馆工作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明确的分工,政府参与宏观协调。资源共享后的意义在于资源能够共享,避免文献资源、人员、经费等方面的重复建设,避免国家的资金出现浪费现象,各类读者可以在资源共享后的图书馆中接受信息服务。

2.2 独立运营、资源共享模式

这种资源共享模式的优点在于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还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组活动,花费资金相对较少。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签订协议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工作。比如在文献资源的共同利用方面、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同建设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局部的合作,这样既能正常开展各自的工作,又能将合作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然而这种资源共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它只不过是图书馆某些功能的一种延伸。

2.3 开放部分服务型模式

这种模式,使校外用户可以面对面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各种设备,加强了用户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性。而且在这种模式下,用户管理灵活简便,不需要对设备、文献资源进行再投入和再加工改造,节约了大量资金、人力及物力。这种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它的出现只是一种被动的应机表现,不是发自事物内部的真正愿望。如果仅仅是对外来用户提供表层服务,就违背了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宗旨。这种模式仅仅停留在图书馆职能的最基本层次,只是简单地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服务方式没有任何创新,会很快被其他模式所取代。

3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改革思路

3.1 数字资源的互补合作

首先,公共图书馆要针对高校师生的阅读需求,加强现有文献内容结构的充实丰富,更好地与高校图书馆互补;其次,高校图书馆应加大普通图书报刊的订购,把满足周边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纳入文献建设的范围;最后,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资源共享。一方面,进行商业性数字资源采购协调,通过集团采购、多用户共享采购等实现经费使用的最优化,减少和避免重复浪费。另一方面,进行各个馆已有数字资源共享协调,本着互通有无、平等互利、支持弱小、便利读者的精神,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3.2 信息服务的互补合作

高校图书馆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将直接关系到本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开展切实有效的参考咨询服务是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迫切需要,公共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咨询服务提升自己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图书馆要搞好以文补文,要在文献信息增值方面下功夫,要发挥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和专长,不断生产出高知识含量的信息产品,如各种文摘、主题资料汇编、信息分析与研究、咨询报告、各类数据库光盘等,为广大读者提供长期的系统性的信息服务。此外,在服务方面,还应力求做到阵地借阅和网上查询并举,馆内流通与馆外流通并举;综合借阅与分科借阅相结合,以分科借阅为主;闭架借阅与开架借阅相结合,以开架借阅为主。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身服务的特点,将极其专业化的服务应用到社会用户身上,为社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也可以将自身的大众服务向高校师生提供,为高校师生提供在课题研究之外的休闲娱乐型服务。这样一来,两种类型的图书馆既都发挥了自身服务的特长,又拓展了服务对象的领域和空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后,可以借助各馆内场所、设备,以文献服务为目标,以馆藏为依托,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把文献信息分门别类地编辑汇总,随时提供给教师、学生和广大的读者。实现一年365天,天天开放,为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3.3 机构改革的同步操作

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享中的机构改革,既要按照国家关于事业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来进行,也要结合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源共享后的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是分布式的互联系统,一方面使图书馆事业表现出整体化特征,要求图书馆广泛协作;另一方面各个图书馆也要具有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理论上说,一个完整的图书馆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保障、协调、规范和激励。保障是指国家保障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保障读者的合法权利,同时完善图书馆政策,为图书馆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协调是指行政管理部门要协调好图书馆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增强其图书馆意识;同时协调好馆与馆之间的关系,为馆际协作奠定基础。规范是指政府颁布业务发展规范和技术工作标准,并运用评估制度、登记制度、认证制度、奖惩制度等管理手段监督其实施与执行。激励就是要完善图书馆内部管理,通过诸如职务评聘、工作总额管理、目标管理等手段激发图书馆自身活力;在图书馆之间要引入利益分配机制,促使图书馆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实现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化特征。上述四方面结合起来是一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机制。集中是指国家对图书馆实行行业管理,保障、规范、服务图书馆事业发展。分散是指要激发图书馆活力,利用图书馆自身的结合力发展馆际协作,实现传统图书馆向新的资源共享图书馆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董艳绯.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0).

[2] 阎志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

[3] 周明.图书馆共享信息资源建设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4] 蒋建林.论图书馆的科学精神[J].图书与情报,2004,(4).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长三角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贵州铜仁万山区:探索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