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图书馆学经典的研究

2009-06-24陈昊琳陆晓红俞传正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经典标准

柯 平 陈昊琳 陆晓红 俞传正

关键词:图书馆学;经典;标准

摘 要:任何学科中经典著作研究都应该处于该学科最基本的地位,因为它是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独立性的体现。在一次专题讨论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的层面分析探讨了图书馆学学术经典的概念、图书馆学经典研究的意义、经典著作的标准以及经典研究对图书馆学研究学风的影响等问题,希望可以通过图书馆学经典问题研究提高图书馆学研究的精品意识,促进学科走向成熟。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1-0003-06

A Discussion on Classic Research of Library Science

KE Ping;CHEN Hao-lin;LU Xiao-hong;YU Chuan-zheng

(Dep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classic; standard

Abstract: The classics studies are at the basic status in any subjects, because it reflects the subjects independence and difference from others. Based on a seminar,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library science classic. And also,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ndard and impact of classic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 The aim of the dialogue i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and enhancing the study on library science then makes it more abundant and mature.

柯平(以下称主持人):一般来说,任何学科中经典研究(主要指经典著作或经典文献研究)都应该处于最基本的地位,因为它是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独立性的体现,是学科向前发展的基础。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经典研究,生物、物理等自然科学有经典研究,文史、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也有经典研究。经典研究通常被看作是学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应不应该进行经典研究、什么样的著作才算是图书馆学学术经典、图书馆学经典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因此今天我们组织图书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展一次关于图书馆学经典问题的讨论。议题主要围绕学术经典的概念、图书馆学经典研究的意义、经典著作的标准以及经典研究对图书馆学研究学风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目的在于树立和培育图书馆学研究的精品意识,以期形成更多的经典作品,产生更多不同时代的代表作,促使图书馆学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1 什么是经典

陈昊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经典的起源大多来自于宗教和哲学领域,后来向各个学科延伸,在这一过程中其概念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关于学术经典的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理解。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提出经典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任何经典相对来说都是针对一个特定的语境而言的。同时他认为经典具有三个属性,即普遍性、广涵性和成熟性。他反复使用“成熟”(mature)一词来表示他所认定的文本的价值。王锦贵教授认为,经典文献在时间、空间、知识包容、读者群体等四个层面的特点最为突出,分别是:时代的连续性、空间的通畅性、知识的常新性、读者的广泛性。

我认为,经典是成熟性、空间性、广泛性和常新性的集合。成熟性,指的是理论的成熟、作者研究水平的成熟、研究条件的成熟、作者认知度的成熟以及文字的成熟,还包括图书馆学界不断完善的共同体的进步环境。空间性,指经典是在一定的语境下,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一定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水平支撑下、一定的时代影响力和未来拓展性等多个方面构成的空间维度。广泛性,指它具有广泛而普遍的阅读基础,可以超越一定的语言限制,代表更多的是业界的研究传统和方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常新性,是作品要有可重读的必要,有需要回味的新的知识点,有更多的未来启发意义。

俞传正:按照美国学者吉勒理的解释,从词源上看,英文中“经典”是从古希腊词kannon衍生而来, 其意义是“芦苇秆”(reed)或“钓竿”(rod),用作测量工具。后来,kannon逐渐发展成为其衍生义“尺度”(rule)或“法则”(law)。国内一位学者认为:第一,经典应当是一种文化体系的源头,原创性是其生命的根基,是其永续传承、连绵不辍的原动力;第二,经典应当是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在世代相传中,能不断得到适合时代发展的建设性阐发、拓展,生成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对当下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财富、思想营养;第三,经典应当是人类普遍智慧的结晶,蕴含丰富的人文启示,得到人们普遍认同;第四,经典应当是历经沧桑、长期历史淘汰甄选出来的精华,不是圣贤权贵指认的教条,它的权威性来源于其思想魅力、智慧力量,来源于对人类问题、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经典实际上很难被定义,但我们可以去理解。我理解的经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也是萨义德的一本书的题名——“世界、文本与批评”。世界、文本与批评,刚好是构成一个经典的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世界是指经典产生的时代背景、现实状况以及经典作品的现在与未来的影响力;文本是指经典本身,它的内容、意义、语言、结构的成熟性;批评是指经典的接受程度、生命力以及经典的不断被阐释与修正的潜力。

陆晓红:关于经典,西方文论家有两种观点,绝对论者认为经典作品以其不受时代变迁影响的绝对内在质量而流芳百世;相对论者认为经典作品是那些适应了某一时代的社会和文化需求的作品,它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认为,真正的经典作品应该是同时具备上述两种特质的,首先绝对论者所指的“内在质量”,我的理解是指作品的形式层面而言的,也即流畅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清晰的层次、术语专业而不晦涩、解析清楚而不繁复等。否则,如果不具备以上的“内在质量”,流传下来的只有作者的思想,而非作者的作品。其次,相对论者所指的“适应某一时代需求的、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层面而言的,因为某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应该是适应那个时代需求的,对那个时代的学术发展起到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且,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人们读之仍有醍醐灌顶之感。正如B·史密斯在她的《价值的偶然性》一文中所指出的“人们对一部作品的评判……看它是否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图书馆学作品也会受到图书馆职业实践、理论研究、学校教育等需求的影响,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热点问题,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因此也就有了各种不同的经典,几乎没有任何一部著作是永恒的适应于任何时代的,毕竟社会总是在进步的,学科总是在不断发展的。

主持人:对于经典的定义要做两方面的探讨,一方面是国外经典的定义,另一方面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对经典的认识。古人把经典看成上品,区别于普通作品,经籍或者典籍都有很高的社会认同度。古人对于经典的解释是“夫经籍者,开物成务,垂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达典”,赋予典籍很高的地位,认为经籍或者典籍在古代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属于帝王、圣贤这个阶层所共享的一种知识成果,历代的帝王、圣贤都懂得经典的价值。借鉴各种资料,我认为经典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性质:第一,价值性。能够成为经典的首先要有很高的价值,体现为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四个方面。第二,代表性。它是学者个人代表性的成果,是时代的代表作,是地域的代表作。经典是一定地域内特定时期的代表性成果,反映了当时的代表性学术水平。第三,精品性。经典必须是精品,经典的作品是优秀的著作或文献,之所以优秀不仅是其价值高和具有多方面的代表性,而且还在于它是一个优秀的,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完美的作品。精品性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统一、语言和作者思想也高度统一,是作者精心构造出来的学术精品。

2 图书馆学经典研究的意义

主持人:图书馆学经典研究的意义,可以从多个视角来考虑,特别是可以结合我们当代的图书馆学发展、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来探讨。开展经典研究是图书馆学理论发展与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考察理论与实践意义。经典研究对学科研究与实践都有重要价值。具体来说,首先,有利于学术评价。学术研究需要科学的学术评价,经典研究可以成为学术评价的一个重要参照。其次,有利于学术研究的继承和创新,学术研究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要继承优秀的成果和遗产,而经典作品正是重要的成果和遗产。经典研究有利于在经典的基础上创新,有利于学术研究走向深入,走向繁荣。再次,有利于弘扬图书馆学基本原理来指导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最后,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和良性发展。学术研究走向繁荣,要可持续,即要不断地研究经典,确立学术研究的目标和标准,使得学术研究的不同层次有明显的界限。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发展的意义。第一,通过经典研究树立职业以及行业的权威性与自豪感。学科需要权威,权威也需要经得起挑战和发展,需要建立学科的权威、学科的自豪感和学科的成就感。第二,学习经典、借鉴经典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把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结合起来,现实中的很多现象通过经典学习就能解决。第三,能够从经典中获得更多学术研究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研究方法的启发、研究思路的借鉴等,有利于图书馆学学科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

陆晓红:于鸣镝在《亟待创新的图书馆学》一文中提出了衡量学科成熟的四个标志,其中之一是“是否开展学科历史的研究”,其内容就包括了对经典文献的研究,而图书馆学领域迄今为止鲜见文献是基于严谨的、系统的评价标准而梳理出真正属于学科经典著作的研究,纵观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学科,如经济学、哲学、文学等,无不具有其对于本学科问题研究的一些基本典籍。因此,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图书馆学要想保持学科发展的延续性、加快学科发展速度、促进学科建设的成熟和完善,就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积淀,而经典著作无疑承载着比一般著作、一般精品图书更多的、更值得回味和借鉴的理论思想,有利于我们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多的学科知识,准确把握学科核心和发展历程、方向等。同时,经典著作往往体现着作者不同的学术个性、研究风格,因此,研究经典、发现经典、研读经典,有利于引导和激发现代的学术研究者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改变时下单调呆板与雷同化的学术研究弊病,形成多姿多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健康、繁荣的学术氛围,这也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俞传正:图书馆学经典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它的意义与价值都很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的语境下。我们的职业从业者在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环境下迷失了自我,教育界不知何处是出路,研究领域又充满各类争议。所以,回归传统,到经典作品中寻找未来的启示,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图书馆学的经典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图书馆学本身来说,经典的研究既可以是对学科历史的一次回顾,也可以是对其清晰的梳理。譬如范并思的《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这本书便是通过专家调查而统计分析得出的20世纪中国与西方图书馆学界发生的重大或者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一些具有经典性作品的论述。同时,研究经典对于图书馆学本身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经典的探讨和梳理也对建立图书馆学自身的品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对于图书馆学研究者来说,经典研究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通过经典研究,首先确立的是图书馆学的知识体系,而这些体系既可以是研究者的知识起点,也可以是他们生发、发展与创新的源泉。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法则便是鲜活的例子,后来的研究者在他的基础上不断演绎着新环境下的图书馆学五法则,如戈曼的五法则、人文图书馆学的五法则、技术图书馆学的五法则等。

第三,对于图书馆实践者来说,经典研究可以为他们树立一座座理论的丰碑,这些丰碑既可以指导他们的现实工作,更能培育他们对图书馆职业的使命感,还可以成为他们自信心的依托。再以阮冈纳赞的五法则为例,这种“我们职业最简明的描述”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激励着图书馆员们去为用户服务。

陈昊琳:经典研究是学术传承的需要。进行图书馆学经典研究,实际上也是图书馆学史的一个部分,它的研究有助于理清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脉络,梳理图书馆学前后相互影响的思想规矩。

经典研究是明确研究目标,重新定位图书馆学理论的需要。当前的图书馆学研究可谓五花八门,研究主题也多种多样,但是学术繁荣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研究目标的缺失和理论焦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于自己所进行的研究不知道其理论的来源是哪里,不知道理论的落脚点在哪里。这与现在的经典阅读缺失有很大关系,人们对于学术经典的模糊,使得他们的研究创新缺乏依据。经典研究不仅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标杆。

图书馆学教育需要经典研究和阅读。对于广大的图书馆学专业学生来说,对于图书馆学研究以及图书馆学理论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需要经典阅读帮助他们理解图书馆、理解图书馆学研究和实践。

经典研究是阐发学术经典和发现学术经典的过程。图书馆学经典研究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进行学术评价和学术经典批评。它包括对原有经典著作的评论和再认识,也包括对新的学术经典的发现与确立的过程。对于前者,经典研究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对其“经典性”做新的阐释,或者批评起其经典价值的大小;对于后者,进行经典研究可以在批评中发现新的亮点,在从前缺乏关注的作品产生新的发现。

3 图书馆学经典著作的标准

俞传正:我从定性分析的角度,结合我对经典的理解,讨论图书馆学经典著作的标准。第一,成熟度。作品的成熟是指其内容与意义、结构与语言的成熟。还是以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法则》为例,它的内容主要是论述了“书是为了用的,、读者有其书、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五个法则。每一个法则都来源于图书馆工作实践。譬如,说到第一法则“书是为了用的”,但实际上在中世纪的欧洲,锁链图书馆并不少见,而在中国,藏书楼一直是图书馆的存在形式。所以,要把第一法则运用于图书馆实践,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阮冈纳赞便是在这种实践的基础上构筑了他的五法则体系,全书完美地展现了我们这个职业的图景。另外,无论从文本的组织和朴素语言的运用上来看,这一部都表现出了一种精巧的艺术。因此,称之为经典,并非过誉。第二,生命力。图书馆学家经典作品并非那些转瞬即逝的思想作品,恰恰相反,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当代流传,同时也对未来做出了某种承诺。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的,“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叙说一切的书,每次读起来都能带来发现的书”。在图书馆学领域,想要找到这样一本书稍微有些困难,谢拉的《图书馆学引论》除了第一章能给人以知识和美感外,越往后面的章节,越注重专业和细节,缺少更深的洞见。在我看来,1988年杨威理先生的《西方图书馆史》可以称得上拥有“饱满和丰富的生命力”。在这部很长的史学著作中,杨威理描述了自有文字以来西方图书馆的漫长历史,既有大量的史实,也有着优美流畅的文笔,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每次读来总有新的收获。读史使人明智,《西方图书馆史》便是明显的一例。第三,影响力。图书馆学经典著作的影响力表现在它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方面。巴特勒的《图书馆学导论》影响了大概一代图书馆人和图书馆学研究者,他所提倡的实证的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内容,都深刻地改变了图书馆学研究的现状并引领了未来的研究趋向。同时,他也为图书馆学的科学化过程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JohnV.Richardson曾经说过,“巴特勒的图书馆学导论是美国图书馆学的福音书”,而谢拉则称赞该书是“图书馆学思想的真正里程碑”。同时,巴特勒及其导论也成为芝加哥学派的中坚力量之一。

陆晓红:由于经典著作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再加上人们对于经典著作的评价因受其认识程度、研究水平、个人喜好等影响而同样具有主观性,因此对于什么是权威性的“经典著作”,历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一个定量的评价标准。从定性上来看,我认为经典著作的评价标准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超时间性。经典著作是那种能经得住(纵向的)时间考验的作品。可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与历史的涤荡,是检验作品能否称得上经典的标尺,哪种作品能够经受时间的洗礼,哪种作品就够资格享受这种尊荣。因此,艾略特认为:“他们(指作家)惟独不能指望自己写一部经典作品,或者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写一部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只是在事后从历史的视角才被看作是经典作品的”。因此,对于某一作品是否属于经典,首先要看其经历了多长的时间考验。受学科历史和知识产出周期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有关方法来计算出图书馆学的作品所应该经历的一个基本合理的时间检验标准。

第二,常新性。经典著作是一种经历了自然的历史过程的筛选与过滤而凸显出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也是说经典是在历史的演变中足以保持自己的弥久常新的历史的当下感。文学评论家克穆德在《论经典作品》一书中,指出经典作品的生存取决于是否拥有“能指过剩”,即所谓在各种文化环境中都能为该作品提供某种用途和价值的某个非常丰富的系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也认为经典应该是:“在每一时代里,都可以被视为当代的”(that is contemporary in every age)。正如前面俞传正所提到的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法则》则可算是一部经典之作,因为不仅在当时为图书馆学理论构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即使是在当代,不仅米切尔·戈曼的“图书馆新五定律”是“站在我们职业的这位巨人(注:指阮冈纳赞)肩上,以当今图书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对阮氏图书馆学五定律所蕴涵真理的重新解释”,而且在Web2.0时代,他的思想仍被反复提起,频频出现在博客中,如OCLC的Lorcan Dempsey's weblog发表了一篇《阮冈纳赞与长尾》,讨论长尾理论中aggregation of supply和aggregation of demand与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中第二、三定律的关系。xihuyu2000也写过一篇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学五定律”,解释图书馆五定律在Web2.0环境下的新理解。历经80年的时间检验,仍能为后人所用,这样的作品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第三,普遍认同性。经典不仅仅是刻写于竹简、纸张之上的实体存在,更多地是在作家与批评家、读者共同的阅读、阐释、接受与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普遍认同而产生的。对于经典的认同,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内在条件。这是经典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得人们对于它不得不产生一种敬畏之感的依据。那些在人们思考学术问题时不得不作为起码依靠的基本典籍,正是我们判断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基本根据。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经典获得的这种认同,不是一种思想或政治强制的结果,而是其蕴含的思想力量所导致的认同。

陈昊琳:根据我对经典的理解,在定性标准上可以在建立成熟维、时空维、广泛维、拓展维的一个四维评价指标体系,以定量的方式来考察经典著作的标准。

成熟维包括作品本身成熟度、作者成熟度、理论成熟性、当时社会环境和研究环境的成熟度等。时空维指作品的存在空间、作品的产生时间、文献计量的集中影响时间。广泛维指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情况、作品内容的可理解性、作品适用范围情况、其他领域对作品的评价或者引用情况(文献计量地方,计量被引领域)拓展维是作品知识有效期、作品的拓展空间、作品的内容的核心性。

在实际操作上,首先可根据中国图书馆年鉴所附的著作目录、各类推荐书目上所列出的文献目录进行定性分析,最后确定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目,可以运用德尔菲法,将书目进行专家评审,汇总专家意见,修改指标体系。

主持人:从定性的角度来讨论图书馆学经典标准有一定的共识,如成熟度、影响、时空、历史价值。但是经典标准研究需不需要定量,定量对于标准的制定有什么影响,经典标准的制定需要什么样的定量方式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在的很多评价、评估标准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要求。 定性的标准可以用定量去操作,定量的标准最后可以用定性分析来干预。 经典著作的标准是要定性和定量结合,关键是怎样制定科学的标准,同时怎样细化标准。指标体系制定,确定一级指标,必须有合理的二级指标来支持一级指标

俞传正:经典标准的确立应该在专家中进行,因为只有专家可能会读过经典,同时要注意中国的专家负责中国的图书馆学经典的判定,外国专家负责本国的。利用专家打分的专家调查法来确定经典。

陆晓红:对于俞传正所讲的“中国的专家负责中国的图书馆学经典的判定,外国专家负责本国的图书馆学经典的判定”这种做法我不太赞同。首先,科学是无国界的,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是不该囿于本国范围内的,应该被全世界的研究者、学习者所熟知、研读和传诵,否则根本算不上是经典著作;其次,一位真正的专家,其对学术作品的掌握,可以有其研究领域的局限性,但绝不该有作品国别的局限性,他应该是能够克服语言障碍而“学贯中西”的,通过自己的研读去了解和评判别国的作品,否则,只是熟知本国学术作品的专家还能获得普遍认可和信任吗?按照这种“分工”而选定出来的“经典”著作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

主持人:定性的方式用专家调查法是比较好的、合适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比较偏主观的方法,依赖于专家的水平,依赖于遴选的专家(专家是否能够有能力达到评价经典的水平),对专家的水平要求比较高。专家法的操作,一个是涉及到标准本身,另一个是专家打分的过程。标准本身,可以通过专家提出各自的标准,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结果更加客观,操作者本身主观因素对于结果的干扰较小。另一种方式是,操作者制定标准的初稿,再请专家来修正,有主观的先导干预。使用专家调查法最好两种方式结合,既给专家一定的参考,同时给予专家相当的自由度,初始的参考框架越粗化越好,仅供提示。

经典的标准研究,可否把标准分成层次,制定基本标准和拓展标准,基本标准是经典著作或文献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可以从引文率、书评、是否入选各类推荐书目、作者的学术地位等方面考虑一些相关的硬性规定,设立一个最低标准。基本标准不是绝对的方法,是一个参照系的方法,基本标准体系可以设定多个替代标准。拓展标准更多的是定性标准,通过讨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拓展标准可以由专家评价的方式来试行,最后有专家通过投票的方式判定是不是经典。经典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完全的定性和完全的定量都不合适。

4 经典研究对图书馆学风的影响

俞传正:黄宗忠在总结20世纪图书馆学研究时候指出:总体研究质量不够高,研究不够深;普遍存在一般描述多,重点深入少;追赶时髦多,真知灼见少;研究技术方法多,研究理论少;为评职称写稿多,为图书馆学发展写稿少;书面理论多,实际调研少;感性成分多,理性分析少;转抄仿效多,独立思考和创新少;研究事物多,研究人的思想少;具体问题研究多,整体系统研究少;情况综述多,本质分析少:自鸣己见多,相互争鸣少;各存异见多,求同共识少;神仙会议多,学术研讨少;相关论述多,本体研究少;追求形式多,讲究实效少:自发研究多,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研究少,等等。

经典研究对学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从词源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经典是“尺度”和“法则”。因此,对于图书馆学研究来说,经典可以作为衡量图书馆学著作优劣的标杆。譬如巴特勒的图书馆学研究,其方法的科学性与内容的包容性都可以看作经典的典范。第二,经典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能激励更多后来的研究者沿着经典所铺设的道路而继续探索。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潜移默化地在引领着一种健康的学风。譬如《西方图书馆史》,它的资料的丰富性,视野的开阔性都在影响着后来的图书馆史研究者。第三,经典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后人来说,这也是思考与创作的一个启示。不能赶时髦,不能人云亦云。研究者需要静下心来,找到真正有价值的领域去发展创新。第四,经典对学科的贡献足以彪炳史册。它实际上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为人类的知识作出有益的贡献。所以,我们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发文而发文。一句话,经典让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和目的。

陈昊琳:经典研究是一种文化启蒙过程,更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传承问题,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讲究学术源流与学术继承的,图书馆学经典研究也是继承先人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和学术作风的研究。在研究作风上,经典可以起到很好的典范作用和指引作用。经典研究有利于学术功利主义的纠正;经典研究有利于矫正我们对于各种理论的误解和偏见;有助于树立踏实的研究作风,树立认真努力的研究作风;有助于学术争论的解决;有助于对当前研究热点和方向做出正确的认识;有助于形成批判主义的学术研究传统和理性的学风。

陆晓红:对于图书馆学的学习者来说,研究经典、阅读经典可以加入到历史上“由伟大的思想家就伟大的问题而展开的伟大辩论”之中,可以少些机械接受,多些深层思考。对于图书馆学的研究者来说,在阅读经典著作的同时,不妨考证一下在经典创作的背后,到底有哪些故事,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何能在各种简陋甚至是艰苦的条件下成就不朽之作?或许,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种“无私”的学术态度对于当今的图书馆学风是一种重要的正面引导。

主持人:关于图书馆学经典研究的影响,大家都有一定的认同度。首先,是典范作用,经典研究要树立学术典范,指明什么样的研究是经典研究,什么样的研究是求实的研究,什么样是创新的研究。其次是针对时弊。我们现在的学风存在着一些弊端,经典研究能够对解决时弊起到一点作用。经典研究可以将好的学术标准树立起来,能够帮助我们明辨是非,对解决学风问题中的时弊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三,发展的作用。对于学风的继承与发展,要继承优良的学风,从经典中发掘好的学风,发展优良学风。第四,对研究者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经典研究能够帮助形成图书馆学的学术价值观。

今天我们对图书馆学经典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涉及到图书馆学学术经典的概念、标准、影响等多个层面。尽管有的认识还比较粗浅,但探索的价值和意义却不容忽视。希望大家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后续专题研究,深入分析讨论图书馆学经典的标准制定问题,将图书馆学经典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图书馆学经典研究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2] 王锦贵.论经典文献[J].新世纪图书馆,2004,(6).

[3] 王金山,王锦贵.经典文献概念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6,(1).

[4] 沈炎.绝对论与相对论: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标准之争[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5] 于鸣镝.亟待创新的图书馆学[J].图书馆学刊,2003,(4).

[6] 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7] Kermode, Frank.The Classic.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8] 景海燕.图书馆学新五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3).

[9] 老槐.图书馆学五定律之2.0版[EB/OL].[2008-11-10].http://oldhuai.bokee.com/4631665.

html.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经典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信息时代社会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
“创新与发展:新时代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高端论坛暨《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年编委会在湖南大学举办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图书馆学概念衍进二百年之思考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