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应用能力,构建师范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三层次教育”课程体系

2009-06-17叶惠文杜炫杰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6期
关键词:应用能力

叶惠文 杜炫杰

【摘要】为落实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2007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广东省改革试点全面实施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文章全面回顾了我校这一年来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与体会。

【关键词】应用能力;计算机公共课程;三层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114—06

一 前言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2007年2号

文件中,明确地指出了“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是大学教学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广东省高等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1月至5月期间对省内高校的在校学生、一线教师、毕业生及企业进行了“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调查”,从不同的侧面为广东省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在此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确立了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为“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

为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必须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2007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决定以华南师范大学为试点,全面实施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并以此推动其他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

二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指导思路与目标

1 成立跨部门的改革机构

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是牵涉全校的重要公共必修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面广、深度和力度较大,必须成立一个以教务行政管理部门为核心领导的、计算机公共课程负责教师参与的课程改革机构负责整个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领导机构由教务处处长和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组成,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和主管教研、教学副处长亲自参与教改方案的制定和指导;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成立了一个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门的课程改革工作小组,负责课程改革方案和实施计划制定,并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关于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精神与指导意见和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指导委员讨论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开展课程改革试验。教务处与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所承担的职责如表1所示。

2 确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为基点,建立一套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认证为基础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设立一系列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计算机公共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不间断计算机技能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服务于各专业的应用性人才。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初步的程序开发能力。

三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实施

为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的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入地展开课程改革。

1 依据学校特色建立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课程体系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动态地调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师范院校特色,提出了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设想,即如表2 所示的“三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层次以应用层次来划分,每个层次由若干门面向全校性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组成,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课程体系。

在该课程体系下,分四个阶段实和第一、二、三层次教育。第一学期实施第一层次教育,而第二层次教育则分别在第二、三学期分阶段实施。第三层次教育课程则从第四学期开始开设。如表3所示。

第一层次教育的内容为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采用通过性考试的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检测(课程考试)。

对于第二层次教育的内容,理工类学生及文史/图音体类学生有别而设。

就理工类学生而言,在第二学期,为其开出《网页制作基础》、《VB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三门课程,每一个学生只能从中选读一门;在第三学期,为其开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Access)》、《JavaScript程序设计语言》、《动态网站建设(基于ASP.NET)》三门课程,且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Access)》作为《网页制作基础》或《VB程序设计基础》的后续课程,以《JavaScript程序设计语言》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的后续课程,以《动态网站建设(基于ASP.NET)》作为《VB程序设计基础》的后续课程。

就文史/图音体类学生而言,在第二学期,为其开出《网页制作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Access)》三门课程,每一个学生只能从中选读一门;在第三学期,为其开出《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Flash动画制作》两门课程,且以《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作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Access)》的后续课程,以《Flash动画制作》作为《网页制作基础》或《Photoshop图像处理》的后续课程。

在第三层次教 育中,为我校学生开设出《SPSS在教育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实用系统分析》、《Linux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微机接口技术与应用》、《微机组装与维护》、《Delphi应用教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基于SQL Server)》等课程。

在对华南师范 大学2008级学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问卷调查中(如表4所示),49.6%的学生期待在大学所学习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应该是目前应用广泛的计算机工具课程,42.9%的学生期待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应该与本人专业相关。该调查结果表明了“三层次”课程体系正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它既能符合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也能迎合学生本人的学习兴趣。

注:2008级学生问卷调查有效样本数为4550人,下同。

2 大力开发立体化课程学习资源

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以及不同的学习水平,我校的计算机公共课程都加大力度建立“纸质教材——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学习辅助光盘——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资源。

(1) 教材建设。为了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纸质教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编写,根据大纲要求以任务方式引出各章的知识点和技能,让学生能通过实际任务的解决掌握本课程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

(2) 制作学习辅助光盘。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们将各章中任务解决过程的重点与难点操作制作成光盘,并配以原始操作文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任务解决的过程。学生能一边观看重点与难点视频,一边进行上机操作,最终实现纸质教材中任务解决的目标。

(3) 建立网络学习课程中心。为了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扩展学习,我校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通过该系统教师根据学生所反馈的学习信息对学习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与扩展。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学生能浏览到教师对该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查看每个学习阶段老师所布置完成的作业和建议阅读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浏览扩展知识以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互动论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能随时就本课程的学习问题进行互相讨论。

(4) 加强实验实践系统建设。为了能让学生迅速提高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我们构建了自动化批改的I-tutor技能实训平台,实现了验证型实验的计算机自动化批改。学生通过该实训平台,能随时进行技能检测,在出现操作错误时,计算机能及时提醒,并指导学生进行改正。

3 建立多元的学习体系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深入,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已经成为高校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方式。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不仅为学习者创设了更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也更加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了让大一的学生尽快地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的学习生活,培养、锻炼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第一层次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

(1) 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体系

在第一层次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帮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坚持以任务式(项目式)设计学习资源,在每个知识点(或操作技能)学习里首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需要,然后编制任务案例,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案例中,使学生学习过程切合实际,激发学习的热情。

(2) 基于立体教材的自主学习体系

立体教材的立体点在于教材内容除包括传统的纸质教材之外,还包括相对应的网络资源,以及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练习题库,还有基于重点和难点所制作的视频。立体教材主要辅助特点表现在:

1) 利用辅助光盘学习技能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调看视频再次学习,补充知识,提高操作能力。

2)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师生交互,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指导学习,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网络其它手段辅助学习,如通过学习论坛、在线QQ实时指点等,来提高知识应用水平。

(3) 基于教师导学的学习体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立体教材进行学习,编写一本导学手册,将知识模块(或章节)内容简述,对章节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并介绍使用教材学习、网络资源学习、实验和实训学习的方法。

建立导学指导小组。导学小组由教师、实验员、学生组成,小组根据院系授课安排情况制定每周详细指导时间表。在学生课余时间段重点安排值班导师,如每周四下午、每天晚上、星期六、日等。

建立学生学习信息反馈制度。根据学习进度,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及时了解同学学习重难点以及院系之间学习差异,进行辅导答疑。

(4) 基于实验实训平台的实践性学习体系

在第一层次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实训,才能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为此,我们开发了计算机技能练习库,并以任务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实验与测试相结合,实现“实验——测试——辅导,再实验——测试——再辅导”实训学习模式。

4 多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1)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着重用于第一层次教学。在教学资源设计上将每个章节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围绕任务的设计将章节中的知识与技能嵌入任务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使用计算机技术(或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知道各个知识与技能的功能和作用。

(2)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第二层次教学中,我们着重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以专业学习所需工具、或手段和解决方法为问题,刺激学生带着实际应用心态求知,以探究为途径,增强计算机工具在学科应用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出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融合到专业实践学习中。

(3) 项目带实践的教学模式

完成第二层次基础教育后,重点是如何巩固和提高学生真实的应用能力。因此,在第二层次的最后教学活动中采用以项目为核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出的项目要求,组织讨论。完成项目需求分析和实践的过程目标,然后每个小组成员根据项目要求,进行设计、实践。教师对每个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项目完成后,组织小组进行汇报答辩,给出综合评价。

5 考试模式改革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其本质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教考分离的核心是体现考试的公正性、客观性,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避免任课教师自己出题,自己打分的弊端,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采用第三方进行第一层次考测(考试),即依托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课程考试管理中心考试平台试题库进行“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凡是考试及格者给予1个学分,并通过个人自愿申请原则由学生提出申请取得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等级证书。

凡是通过考试取得成绩为80分及以上的学生给予优秀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等级证书。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组织两次“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第一次在当年的12月份,第二次在第二年的5月份。经过两次尚未取得通过资格的学生,规定在第七学期末以前必须取得该学分,否则不能毕业。能力认证考试通不过的学生可以申请参加下一届学生的“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

四 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的教学质量,我校以稳定的政策支持为核心,从教师队伍优化、全程监控教学进展、实验室科学管理等三方面构筑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稳定的学校政策支持

(1) 由教务处主持讨论并制定《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改方案》。从教学大纲、教改计划、教师开展依托网络开展教改的工作计算办法等进行审定,并整体工作量核算不少于原有学时数,从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

(2) 学生学分与广东高校计算机能力认证证书挂钩。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必修+选秀的方式不断地参与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关的能力认证证书。

2 师资队伍的优化

根据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趋势,最终的发展应是主要推行第二层次教育。然而,在当前教改的过度阶段,师资力量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第三层次”教育阶段,要求教师专业性和实践性、科研能力更强,因此,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

(1) 利用原有师资队伍,并加强培养与引进,提高专业水平。

以往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师资力量比较弱,课程开设较少,故此,教师所教课程年年都是循环往复,对于深层次的课程和专业领域接触较少。为了更好地开展第二层次的教育,必须对原有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促使各教师具有多门课程开设的能力。

(2) 利用我校计算机学院和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师资源。

3 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监控教学进展

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除了开发优秀教与学的网络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依托网络学习质量的监控管理,以确保本科教学的质量。

为适应新时期本科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华南师范大学开发了“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中心”网络学习平台。并着重加强功能:

(1) 支持教师间协同备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的团队可利用课程制作工具(WebCourseBuilder)分工进行教学资源的准备,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并能实现灵活多样的协同式备课与教学资源共享。

(2) 完善的教学跟踪与效果统计:系统提供完整的教学过程记录,可以按照不同的课程查看各种统计信息。包括学习和教学时间、作业布置和完成情况、测验布置和完成情况、答疑论坛发帖和解答等各方面的统计。同时系统还针对每一个作业和测验都提供均分、最高分等信息,使管理员和教师可以实时调控课程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如图1、2所示。

(3) 共享型教育教学资源体系:课程中心建立了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的共享机制,可以支持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实现共享。使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老师提供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给广东省的学生。

4 实验环境与管理保障

(1) 加强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由于专业工具和一些通用专业工具需要加强 计算机实验室配置,因此在不增加现有计算机数量的条件下,需要对部分计算机进行升级。同时,加强专业工具实验室建设,提供专业工具的实验实践环境,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2) 加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建设:为了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实验室必须实现开放性管理,让学生任何时刻都可以到机房上机训练。因此,我们建设三大信息化系统:基于帐号管理的网上预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使用专用帐号或校园一卡通,到机房上机;建设自我训练系统。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实际和能力自我演练;建立实验室计算机技能网络资源。

五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明显效果

1 促进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整个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就设立 “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觉使用计算机技能作为学习资源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表达的工具,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在第一层次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实施基于立体教材的自主学习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2008级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显示(如表5所示),33.6%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计算机技能与自主学习的意识都有显著的提高,47.6%的学生认为计算机技能与自主学习的意识比以前有所增强。

此外,在08级学生“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模块学习内容中,我们增加了精品课程等在线学习资源的搜索及在大学学习中的应用知识,旨在使学生能树立自觉使用丰富教学资源辅助专业学习的意识。44.2%的学生表示日后的大学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把精品课程资源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如表6所示。

2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由于“通过性”能力考试是利用广东省高等学校课程管理中心的计算机水平考试平台和试题库,所以,考试上不存在老师组织教学,老师出题组织考试的现象,保证了考试内容的公平、公正性,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信度。学生参加“通过性”能力考试的合格率比以往有所提高,说明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3 提高了老师业务和教学水平。

教改开始初期,由于教改的力度较大,有些课程老师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有一些专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老师压力大,教改初期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经过反复的教学研讨和实践后,教师之间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相互促进,较快提高专业水平,逐步消除了心理压力,并争先开设与学生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结合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在2007-2008学年第2学期华师大全校学生对全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学生表达喜爱、尊敬、谢意等意见最多、最好的前35名教师中,担任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授课的教师就占了4位,说明了本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改革深受学生的欢迎(注:参加教学质量评估全校任课教师有1796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的任课教师只有12名教师,即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得到全校表扬)。

在教改过程中,老师们不仅统一了思想,积极参与,而且根据教改中所出现的12个热点教改问题开展研究,2007年和2008年我们单位的教师在国内刊物发表十多篇教改论文。此外,还申请与取得了校、省级三个教改项目。

六 结束语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开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第一层次教育《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在高校将逐步淡出,以至最终取消。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育重点在第二、三层次。所以应加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第二层次教育研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强调与社会应用、专业应用相结合,加强该层次的资源建设,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真正实现“因用而教,各取所需”课程资源库系统和测试评价系统,使学习者在四年就读期间被提供一个不间断的学习体系。

只有做好这一点,我们在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上才能取得真正成功。为此,我校将深入开展该层次研究,充分利用各种优秀教学资源建设第二层次课程的立体教学资源体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04,(9):7-10.

[2] 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27-2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hree-level Instruction System of Public Computer Curriculum at Normal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a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YE Hui-wen DU Xuan-jie

(Center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China)

Abstract: A pilot reformation on public computer curriculum has been conducted a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ince September, 2007. The pilot study aims to meet requirements of the guideline proposed by Guangdong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alism.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an application-oriented three-level instruction system applied to public computer curriculum a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inally, future follow-up study is suggested.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Ability; Public Computer Curriculum; Three-level I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应用能力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课本教学的探索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运用